在經歷近50天的史上最長「閉關」後,上海動物園自3月13日起恢復開園。
雖然部分展區和室內展館暫不對外開放,但經過這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公園的動植物愈發生機勃勃,一大批新生動物在這裡誕生成長。
疣鼻天鵝春暖花開的季節,上海動物園內最熱鬧的可能就是位於園區中心的天鵝湖了。而繁殖是此刻天鵝湖的主題,看那一對對「散步」的情侶,帶娃育娃的夫婦,還有正在島上築巢的小夫妻,各種水禽千姿百態,讓遊客讚嘆。
大天鵝(圖中央)
小天鵝在上海動物園,遊客可以看到6種天鵝,包括大天鵝、小天鵝、黑天鵝、疣鼻天鵝、黑頸天鵝,以及扁嘴天鵝。
其中,扁嘴天鵝是上海動物園2019年11月新引進的物種。
扁嘴天鵝扁嘴天鵝的扁嘴呈鮮紅色,羽毛雪白,不難辨認。由於新冠疫情,這些「新客人」還未來得及正式登場與遊客見面就接到了閉園通知,不過在這期間,扁嘴天鵝也漸漸熟悉了天鵝湖,悠閒地享受起了上海的生活。
黑頸天鵝比起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等,扁嘴天鵝的體型要小得多,與黑頸天鵝體型相當,在長相方面,扁嘴天鵝更接近雁類。它們有很強的領地意識,熱衷於打架,鵝小脾氣不小,體型比它們大一頭的疣鼻天鵝都不能佔上風,往往被扁嘴天鵝啄得亂跑。
孵蛋的任務由雌性扁嘴天鵝單獨承擔,雄性負責在周圍巡邏,趕走入侵者。剛開始,有很多鴻雁不怵扁嘴天鵝,伸長脖子、呲著嘴往扁嘴天鵝領地走,邊走邊嘲諷,很快就領教到扁嘴天鵝的暴脾氣,最終扁嘴天鵝的窩附近就少有「愣頭青」了。
黑天鵝本來只生活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不過世界各大洲都有引進,經過幾代的生活,它們的分布範圍已經遍及全球。同樣的,上海的氣候也十分適合黑天鵝,上海動物園裡的黑天鵝們全年都會進行繁殖。
黑天鵝黑天鵝與其他天鵝一樣,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不論什麼季節,經常能看到黑天鵝趴在窩裡孵蛋。黑天鵝一次能下5到8枚蛋,經過40天左右的孵化期,幼鳥就出生了,剛出生的幼鳥第二天就能下水與父母尋找食物。
剛出生的黑天鵝有時毛色並不是黑色,而是偏灰的白色,經過長達6個月的生長,才會慢慢褪去絨毛,長出羽毛,同時嘴也會慢慢變成紅色,再經過6個月就能達到性成熟。
鵜鶘鵜鶘依然是天鵝湖的亮點,碩大的個頭,站立時器宇軒昂;寬大的翼展,飛起來身姿瀟灑;還有標誌性的嘴囊,撈魚可是一撈一個準,天鵝湖居住著卷羽鵜鶘和粉紅鵜鶘兩種鵜鶘。
繁殖期前,飼養員們已經在島上為鵜鶘們準備了巢材,包括樹枝與稻草,築巢由鵜鶘自己完成。鵜鶘每次產下4-5枚白色的蛋,與天鵝蛋大小相當,目前已基本完成產卵,由於是晚成鳥,這批卵已送至繁殖場進行專業孵化。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