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上,今年77歲高齡的東安一中特級教師李貽耀,成為獲表彰的8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作為一名中學生物老師,李貽耀幾十年如一日捕捉蝴蝶、製作蝴蝶標本,發現了5個蝴蝶新品種,填補了世界昆蟲學的空白,並將製作的5000多件蝴蝶標本無償獻給國家和學校。
這是李貽耀作為一名生物老師的執著,更是他作為一名科研者的大愛。
與蝶結緣
——「鳳蝶傳情」讓他鍾愛蝴蝶
談及李貽耀老師潛心研究蝴蝶的經歷,那還得從他與夫人周秀英「鳳蝶傳情」的故事說起。
1959年,在東安縣井頭圩鎮大福村,18歲的李貽耀與同村姑娘19歲的周秋英相戀了。那一年高考,李貽耀考取了湖南大學生物系,而周秋英因幾分之差而名落孫山。李貽耀怕戀人想不開,將親手製作的兩個鳳蝶標本送給周秋英。鳳蝶傳情,兩個年輕人的心貼得更緊了。
經過愛情長跑,1966年,回鄉教書的周秋英與同樣教生物的李貽耀順利結為幸福伴侶,更喚起了李貽耀對蝴蝶的鐘愛。
上世紀80年代初,李貽耀在生物課上講解擬態蝶類枯葉蝶的特點時,由於沒有標本,學生們聽了半天,仍似懂非懂。李貽耀想,要是能找到枯葉蝶的蝴蝶標本就好了。據當時國內蝴蝶研究資料介紹,全國僅在四川峨眉山才有枯葉蝶分布。湖南與四川同處北緯28度附近,氣候與自然條件十分相似,也許本地就有,只是還沒被發現。
於是,他處處留心見到的每一隻蝴蝶,一有空閒,便帶著捕蝶網罩四處捕蝴蝶,製作蝴蝶標本,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
然而,一年一年過去,多個種類的蝴蝶捕了不少,蝴蝶標本也製作了不少,枯葉蝶卻始終不見蹤影。
1999年,苦苦尋找枯葉蝶14年的李貽耀,終於在城郊的覃塘嶺找到了一隻枯葉蝶,可苦追了三個山頭的李貽耀卻摔在了石頭上。衣服劃破了,手腳出血了,背著的標本箱也摔壞了。可他卻興奮異常:捕到了枯葉蝶,不僅有了教學標本,還打破了關於枯葉蝶分布的權威定論!在這之前,湖南省所有的中學都沒有一隻枯葉蝶的標本。
採集到枯葉蝶後,更堅定了李貽耀對採集蝴蝶標本的信心,他多次深入覃塘嶺山區和海拔1800多米的舜皇山腹地捕捉蝴蝶。
創造奇蹟
——舜皇山上發現5個新蝶種
對於李貽耀來說,捕蝶只是第一步,鑑別蝴蝶、製作出有科研價值的蝴蝶標本分門別類才是難點,而鑑定出新蝶類,更是難上加難。
為此,李貽耀自費訂閱了有關雜誌,購買了蝴蝶圖譜和研究資料,但國內的資料非常有限。對蝴蝶知識如饑似渴的他,遍訪蝴蝶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權威,足跡遍及廣西、雲南和加拿大等地。久而久之,他成為該領域的「蝴蝶通」,不僅自己製作的標本廣受青睞,寫作的論文也多次登上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的《中國蝴蝶》會刊,還專門出版了蝴蝶研究類書籍《舜山蝶影》。
東安縣境內的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最高海拔1800多米,生物種類眾多。李貽耀是這裡的常客,幾乎每個星期都要深入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深處捕蝴蝶。渴了,喝幾口山澗水;餓了,吃幾個攜帶的冷饅頭。他的足跡,遍及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山山嶺嶺。
李貽耀先後製作了5000多件蝴蝶標本,並鑑定出蝶類11科153屬324種,蝶種數約為全國已知蝶種的四分之一,相當於「蝴蝶王國」雲南省的一半。其中,金裳鳳蝶、寬尾鳳蝶、藍點紫斑蝶、白斑迷蛺蝶、虎灰蝶等11個蝶種,均為國內公認的珍稀蝶種。
後經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鑑定,李貽耀採集的蝴蝶中,有5種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和不可取代性的新蝶類,並分別命名為湘南蔭眼蝶、舜皇環蛺蝶、娥皇翠蛺蝶、周氏何華灰蝶和東安燕灰蝶。
在總面積只有1萬多公頃的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裡,發現5個蝴蝶新種,李貽耀創造了奇蹟。
大愛無疆
——把標本無償獻給國家和學校
發現5個新蝶種的消息傳開後,前來李貽耀家裡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有的出高價要購買他的蝴蝶標本,有人想同他們一道外出辦蝴蝶標本流動展覽賺錢,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他早就與妻子周秋英商量好,要把這些蝴蝶標本捐獻給東安縣一中,創建一所蝴蝶科普館,以此為陣地,引導和激發學生們的科學興趣,讓他們愛上科學,走進大自然,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2002年,在東安縣一中建校60周年校慶前夕,李貽耀將5000多件珍貴標本,全部無償捐給學校,建立了湖南省首家用於中學生物教學與科研的東安蝴蝶館。
東安蝴蝶館,現有5000多件蝴蝶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全部由李貽耀捐獻。東安蝴蝶館的5個蝴蝶新種均由中國昆蟲學會的權威學者鑑定並由李貽耀予以命名,填補了世界昆蟲學的空白。2016年9月,東安一中蝴蝶館入選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為更好地保存舜皇山獨有的5種新蝶類標本,李貽耀將新製作的湘南蔭眼蝶、舜皇環蛺蝶、娥皇翠蛺蝶、周氏何華灰蝶和東安燕灰蝶標本,無償捐獻給設立在陝西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國家級動物博物館。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李貽耀,蝴蝶還經常蹁躚入夢。不管身在何處,他都隨身攜帶撲蝶網和標本箱,幾年來,又採集各種蝴蝶標本800多個。
「蝴蝶爺爺」
——帶領學生走進五彩斑斕的大自然
「同學們認真觀察,與其它蝴蝶相比,東安燕灰蝶有哪些特徵……」在東安縣一中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東安蝴蝶館,經常能聽到李貽耀耐心啟發前來參觀的學生們。
李貽耀退休後,除上山捕蝴蝶、製作標本,大部分時間就在東安蝴蝶館為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義務講解蝴蝶等生物科學知識,把大家帶入五彩斑斕的大自然。
在李貽耀的倡導下,東安縣一中成立了生物興趣小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生物特長生,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李貽耀「蝴蝶爺爺」。東安縣一中2017年考上清華大學的魏子順同學,在東安縣一中上學期間對生物特別感興趣,一直是學校生物興趣小組的主要成員,高一時,魏子順參加全國生物奧賽,獲得二等獎,與一等獎僅差一分。2018年,東安縣一中參加全國生物奧賽,有4名學生獲湖南賽區一等獎,9名學生獲湖南賽區二等獎。東安縣一中還兩度成為清華大學優質生源基地。
如今在上海某生物製藥研究所工作的朱巍,現在仍然清晰地記得李貽耀老師在課堂上展示枯葉蝶標本,講解枯葉蝶知識的生動情景。「正是在李貽耀老師的引導下,我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幫助我確定了後來的人生道路。」朱巍先後參與多種生物製藥新品種的研製。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在舜皇山再發現幾個新蝶類。」77歲的李貽耀還在堅守著他的「蝴蝶夢」。(黃玲玲 劉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