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有36.8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14.04%
廈門網訊(文/圖 廈門日報見習記者 楊霞瑜 記者 林路然)想預約掛號,自助設備不會用;想預約叫車,App上的字太小……近來,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現象越發引起關注。記者走訪醫院、銀行等公共服務場所調查發現,僅有小部分老人能駕馭智能化產品,大多數老人連連搖頭表示,這些技術太複雜、太麻煩,智能技術好似他們生活中的絆腳石。
尷尬1
看不清App上的字 60歲阿姨不敢用叫車軟體
60歲的楊阿姨用微信兩年多了,但一直學不會平臺叫車。「平臺的字都偏小,叫車流程也很繁瑣,我常常混淆出發地和到達地。」楊阿姨說,要是操作失誤想取消訂單,屏幕上又出現很多取消原因的選項,她看了老半天,導致超時,還需要支付超時取消的費用。正因種種不太好的體驗,楊阿姨對叫車軟體避而遠之,不再輕易嘗試。
85歲的李大爺退休前從事技術類工作,幹了一輩子技術活,卻也被智慧型手機的技術問題難倒。因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掃碼支付、二維碼付款等功能,李大爺保持定期到銀行取現金、用現金支付費用的習慣。「手機支付雖然很方便,但是我們老人家會看不清屏幕上的數字,生怕小數點弄錯了,轉錯了錢,還是現金清清楚楚。」李大爺說。
尷尬2
搞不定醫院自助設備 老夫妻輪流在人工窗口排隊
記者也走訪了島內數家醫院,發現不少老年人都搞不定醫院的自助設備,甚至為此頗有情緒。一些醫院有導診人員、志願者來幫助老年人操作機器,但掛號、結算、列印報告單基本都要靠自助設備完成,每家醫院配備的導診人員、志願者也各不相同,服務不一定滿足全部老年人的需求。
在一家醫院大廳,77歲的楊奶奶和老伴正排著隊。「我們沒有和子女住在一起,也都不懂得手機預約,只能過來人工窗口掛號,單單排隊就花了兩個小時,我和老伴一個坐一個站,輪流排隊。」楊奶奶說,醫院的自助設備她和老伴都看不清字,也記不住流程。
同樣是搞不定自助設備,70歲的朱奶奶看病時,選擇當天預約,次日再來看病。「我不會微信和電話預約,又不想影響子女工作,乾脆自己多跑幾趟。」朱奶奶說,獨自來醫院看病的話,掛號、結算、拿報告都只能去窗口排隊。
舉措
老年大學開設智慧型手機學習班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有36.8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14.04%,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針對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智能化時代這一問題,我市不少部門單位提出了一些舉措。
記者從廈門老年大學了解到,近年學校特意增設了《玩轉手機》課程。不少老年人在這裡學會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手機支付。
近期新規出臺,支持70歲以上的老年人申領駕駛證,車管所和枋湖車駕管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提到,他們將在現場為老年人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而在市圖書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憑身份證便可免預約入館,如需辦理借書證等,也可向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在廈門高崎機場,老年人或家屬只需現場申請「無人陪老人業務」,就會有工作人員引導、協助老年人在候機樓內的相關事宜,幫助老年人到達登機口。
【記者手記】
讓老人家共享 智能化時代
進入智慧型手機時代,一出門隨處可見支付二維碼,打開手機是琳琅滿目的小程序和App,年輕人在輕而易舉地點一點、掃一掃時,可曾想過這些卻是令多數老年人困惑不已、無法跨越的「數字鴻溝」。或許,在推動技術發展快速向前時,我們是時候撥出些時間,多為老年人們考慮。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關註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的困難,提倡為老年人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相應地,國家工信部也在研究網際網路適老化改造,篩選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網際網路網站、手機App,動員其在字體大小、字體色彩、語音閱讀、臨時彈窗、文字輸入提示等方面,切實改善老年人的使用體驗,幫助他們更方便地接收信息。
同時,我們身邊的部門單位也應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到的服務,譬如在自助設備和人工窗口旁配備更多志願者,協助老年人完成操作流程,多一句關懷、多一個問候都會讓老年人感到更加暖心。子女們也應多與父母長輩們交流,耐心教他們學習使用手機軟體,適應智能技術,就像從前他們手把手教導我們拿筷子吃飯、握筆寫字一樣。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