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害怕受攻擊但心中仍有香港夢,聽「港漂」講述不安與期盼

2021-01-11 環球網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連續多個月的社會動蕩給在香港生活或來香港短期公幹、旅行的人帶來許多不便。然而,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或許對這場風波的感受更深、心情也更複雜,那就是「港漂」——那些到香港求學或工作的內地人。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在香港居住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曾經,「東方之珠」是許多「港漂」追逐的目標,但在經歷近期的亂局後,他們中的一些人悄悄改變著計劃。《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與多名「港漂」交流,聽他們講述在香港當前政治社會氛圍下各自的憂慮、迷惘,以及心中不願放棄的希望。

擔憂——「說普通話竟然成了一種『罪』」

10月上旬,當聽說香港摩根大通一名內地男性員工只因說了一句「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遭到暴徒襲擊後,同樣來自內地並在香港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小李既震驚又擔憂。他越來越擔心:自己的「港漂」生活正籠罩在一種巨大的不安之中,看不見的威脅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邊。

「我變得不太敢說話了,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其他地方,能不出聲就不出聲。」已在香港「漂」了7年多的小李這樣和《環球時報》記者形容自己最近的變化。小李說:「公司裡不少香港本地同事經常問我和政治有關的事情,試探我的態度,但我並不敢無保留地表達。上下班的路上也會很緊張,因為我不會講粵語,所以一看到有黑衣人群聚集的地方就趕緊離開。」

小李並不是唯一這樣想的人。香港亂局持續4個多月,一些暴力分子針對中企和內地人的攻擊言行正在加劇「港漂」群體的不安。香港《南華早報》在一篇有關香港新移民的報導中講述了一位35歲「港漂」的經歷:有一次她和朋友在西九龍用普通話聊天,一個年輕人突然衝過來對她們大喊髒話,並讓她們「滾回內地去」。這位「港漂」回憶說:「那一刻我太震驚了,我和我的朋友只是在談論我的寶寶……我不明白為什麼在香港說普通話現在也會成為一種『罪』?我記得那天陽光明媚,但我的天空卻布滿烏雲,我是邊哭邊走回家的。」報導稱,在香港大學工程系擔任研究助理的張先生因為撕去攻擊校長的海報就遭到暴徒的攻擊,有襲擊者甚至還用手機拍下凌辱他的視頻。「事情發生兩個月了,我仍心有餘悸。」張先生這樣形容稱。而一位在香港經營餐廳業務的內地女士的個人信息在社交網絡上被肆意洩露,其餐廳也被貼上「中資」的標籤。

社會上激烈的對立情緒甚至已進入一些「港漂」的家庭中,為他們帶來更多痛苦。王詩悅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港漂」:她很小的時候就取得了香港身份證,但一直在廣州讀書,直到在香港讀完研究生後才真正在這座城市定居。她自稱很難像大部分人一樣清楚地定義自己到底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然而這一相對模糊和居中的身份並沒有使她遠離爭端。王詩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香港人太喜歡談政治,似乎不上街遊行就不是香港人。」她和香港本土出生的男朋友一直在試圖避免談論當下的事情,但還是為此吵了很多次。鬧得最僵的一次是,她的男朋指著她喊「你們內地人如何如何」。

迷惘——「香港和我的未來在哪裡」

除了對自身安全的擔心,讓「港漂」更為迷惘和困惑的是:他們是否還能在香港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祖籍湖南的陳新軍2014年移民到香港,在來之前,香港在他心中是一座「最宜居、最文明、最法治」的城市。身為廚師的陳新軍會做湘、川、粵三個菜系的菜,原本在香港的收入還不錯,每個月可以掙3萬多港元,比在老家賺的錢要多很多。然而,今年的社會動蕩徹底改變了他正常的營生。

陳新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餐飲業受時局影響很大,最近生意冷清了很多。從今年6月到現在,我已經是失業3次。最近一次在一家火鍋店做了半個多月,老闆看客人太少就直接跑路了,給我的工資都沒來得及結算。」他無奈地表示:「我們老百姓真的是『手停口就停』,只好先找朋友借錢暫渡難關。」

如果說陳新軍擔憂的是眼下,那從事金融業的小李憂心的就是將來。他告訴記者,自己供職的企業是一家中資金融機構,最近也被暴徒打砸過。鑑於現在的社會情況,公司高層已決定「不再對企業業務進行宣傳,能有多低調就多低調」。小李說,公司現在的第一要務是保證員工不出事,因安全問題無法上班隨時可以通融,業務和經營已變成次要問題。「這哪裡還像是一家在國際金融中心運營的、蒸蒸日上的企業?」憂慮的小李這樣反問記者。

小李說,自己身邊的「港漂」分為兩種,大約一半的人想多賺些錢、拿到永居身份後返回內地,而另一半則非常希望留下來紮根香港。現在,後一半人中有很多人的想法已經動搖,因為絕大多數「港漂」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看好香港的未來。小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也考慮過回去,因為深圳和大灣區的前景都很好,生活也很宜居。我在香港的工作經驗能讓我在那裡很輕鬆地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香港社會諸多深層次問題和發展瓶頸也讓許多「港漂」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王詩悅工作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學習藥劑學專業,與很多人認為的香港高校資金充足不同,她感受到的是:在香港能儘快出成果、實現商業轉化的專業普遍比較有錢,而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的基礎科研卻不受重視。她告訴記者:「簡單來說,就是急功近利!」據她介紹,她所在藥劑學專業的實驗室有3臺質譜儀器,有一臺是已幾乎無法使用的20多年前的老儀器,另外兩臺也經常壞。

「在我研究的領域,港中大的科研能力已比不上內地最好的那批學校了,這裡也留不住人才。」王詩悅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說。十幾年來,她常常感覺香港這座城市幾乎沒有變化,無論是乘地鐵還是逛商場,都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她舉例說:「城市的外表沒變,人的思維也沒有變。香港人習慣於過去的生活方式,在內地如此普及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香港卻很難推廣,因為大家覺得,有八達通就好,為什麼還要電子支付?」

希望——重建兩地感情,「港漂」重任在肩

儘管有不安、有迷惘,但「港漂」們深知,正是因為考驗重重,自己的角色才前所未有的重要。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了自己的擔心,那就是眼下的香港亂局可能造成一個巨大的「後遺症」——香港與內地互信的下滑。一些香港有識之士認為,接下來重建兩地感情的工作或將主要落在那些既愛國又愛港的新移民肩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剛從香港高校畢業的內地女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儘管最近的社會現狀讓她有些心煩,但總的來說,她依然喜歡香港,享受這裡快節奏、國際化的氛圍,希望趁年輕多在香港工作生活幾年。她表示:「我依然有一個『香港夢』,我想在這裡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一點成績。有朝一日,當我再去其他地方生活時,我希望自己能被視為香港青年的代表、『港漂』的代表,也讓世界知道,這才是香港年輕人真正的樣子。」

陳新軍也是一個從未想過離開香港的「港漂」。面對當前的亂局,這位湖南漢子反倒從心底萌生出一種「越挫越勇」、要為香港的法治和穩定擔負起責任的信念。從今年6月起,陳新軍就開始和其他「港漂」朋友一起去探望香港警察,給他們送去「港漂」募捐的物資,並組織各界人士為港警打氣。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8月4日凌晨。前一天,幾名黑衣蒙面暴徒攀上香港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旗杆,扯下五星紅旗並拋入海中。得知這條新聞後,陳新軍非常氣憤,連夜聯絡幾位朋友,在凌晨一起趕到碼頭將國旗重新升起。當仰望著重新飄揚的五星紅旗並唱起國歌時,陳新軍差點流出眼淚。講起3個月前的這件事,他難掩激動之情:「那一刻,我只想到,我愛香港,我愛中國。我希望香港早日恢復往日的平靜和秩序,並願為此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有近14億祖國人民作後盾,我對香港的未來和發展有信心。」

過去幾個月,很多香港人不怕威脅,舉行「反暴力」「護法治」的愛國愛港活動,從撐警察到升國旗,再到抗議外國幹涉,向世界傳遞出「東方之珠」應有的聲音。在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中,經常能看到「港漂」的身影。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被他們的行為感染,也加入到守護香港的隊伍中來。

在香港一所大學教書的新移民李志豪至今還記得7年前他剛來香港的一件小事:有一天他不小心在路上撞倒一位香港老人,他一下子慌了,心想:「完了,如果她要我付私家醫院的醫療費可怎麼辦?」但出乎李志豪意料的是,老人的女兒趕到後告訴他,老人有保險,不需要他支付什麼費用。就是這件事,一下子讓香港在他心中變成了一座「可愛的城市」,也讓他決定留在這裡。李志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幾年來,他看到香港人和內地人之間似乎有了一道「傷疤」,儘管如此,他還是希望並相信,這條「傷疤」能儘快癒合,香港能早日恢復7年前他初到這裡時可愛的樣子。他的話也代表著很多「港漂」的心聲。

相關焦點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10年來,港校內地生人數翻了兩番。  香港高校的開放文化、多元背景和國際視野吸引著大批內地優秀人才。據統計,現在「港漂」約有15萬人。語言的磨合、文化的衝擊、生活方式的轉變,都是「港漂」成長中「痛並快樂著」的經歷。只是面前這條成長之路,正逐漸變得狹窄、崎嶇。
  • 科大校長「跪了」,港漂「逃難」?!未來一周,這些地方港漂別去!
    雖然校方緊急通知昨日下午的畢業典禮取消,但也沒能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學校各處被一頓打砸,人心惶惶。不僅如此,在港的科大內地生已經陷入了「不安」,紛紛撤離科大。這4個月以來,香港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在港的港漂也越發的不安。小職君特意為大家提前mark好了接下來幾天的高危地區,請各位提前安排好行程,能不去這些地方就不去,以保障自己及身邊親朋好友的人身安全。
  • 看了電影《甜蜜蜜》,我才懂得港漂一族愛情的無奈
    兩個在80年代從內地到香港打拼的男女,因為漂泊異鄉、寂寞孤獨而產生的愛情。今日的北漂昔日的港漂,他們在孤寂在大城市中無限放大,既渴望被愛,又害怕去愛,只能在漂泊中相互取暖,由性產生愛情,這對男女就是電影《甜蜜蜜》的男女主角——黎小軍和李翹。港漂的愛情更多是寂寞與孤獨「同志,趕快起來,到站了。」
  • 觀察:「港漂」受關注 內地學生搶了香港什麼?
    近些年香港的高校成了內地學子的熱門選項,香港也有了內地來的「港漂」,關於內地學生搶奪香港教學資源和就業機會的指責也見諸報端,成為香港的一大話題。就此,我採訪了幾位在港就讀或工作的「港漂」,聽聽他們的心聲——  姚 聖 香港大學本科三年級  田靜怡 香港大學本科二年級  林珏瑩 香港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港工作兩個月  鄧 嵐 香港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港工作一年  搶了資源和機會嗎?  姚聖:對此沒什麼特別看法。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周華健是滾石唱片的元老,雖然經常能在大陸電視節目裡看到他,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臺灣,因為他老婆孩子和公司都在臺灣。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原創 上流工作室 網易上流 收錄於話題#青年の迷惑28個據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的「港漂」已有約26.8萬人,過去5年裡平均每年新增2.5萬人。
  • 香港如今的生活環境和成本,多少人還願意做港漂?
    作為港漂中的一員,Candy這份房租是省不下來的。現在香港市郊天水圍一套35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差不多13000港元,若想住的離市中心近些,每日上班交通時間在一小時之內,房租至少要付出15000至20000港元。對於剛畢業的港漂來說,想一人獨住一套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港漂們面對的現實,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找一個室友分租,要麼就租一個比廁所隔間大一點點的劏房、甚至床位。
  • 最近,港大學生會發布了一個令港漂憤怒的視頻.
    四十萬港漂都在這兒進入9月,香港各大高校都陸陸續續開啟了新學期,然而就在這兩天,香港大學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港漂青年:剛來香港時卑微到極點 現在已月薪三萬
    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而港漂有12萬人,他們在這座城市中有怎樣的故事?姜楠: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北京漂泊,被稱為「北漂」,到上海被稱為「上漂」,所以到香港也就有了「港漂」一詞,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所幸的是,港漂從事零售與餐飲的並非主流,大部分港漂從事的是科研、金融及商務服務行業。迄今為止,金融業還未有因為疫情導致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傳出。雖然滙豐宣布未來3年內會將全球員工人數縮減15%,但並非此次疫情導致。相反,有不少銀行大佬和投行主管都對媒體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不會裁員。 儘管如此,一些金融業的港漂們仍然憂心忡忡。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立法會在香港擁有立法權,可以制定法律,審核財政預算,監督政府,處理市民申訴,甚至彈劾行政長官!毫不誇張,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港漂們以後在香港生活所能享受的各種福利、政策,都有立法會的作用在!  當然最關鍵的是,港漂裡有不少永居,咱們有投票權啊!
  • 【家在香港】「港漂」8年 內地小夥事業有成安家香港
    【家在香港】「港漂」8年 內地小夥事業有成安家香港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家是心靈疲憊的歸宿,家是遮風擋雨的港灣。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家。
  • 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5月12日電 題: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記者 盧哲  「職場菜鳥,港漂一枚。」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紹裡寫道。不知何時,一群從內地來、在港讀書工作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絡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這個詞演化自『北漂』,指年輕人到大城市去追求夢想。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
  • 港漂媽媽阿汝娜:當內蒙草原女漢子愛上香港紳士……
    港漂,代表著一群:在內地出生,長期在香港工作生活的人群,及其在港出生的子女。現在的他們往往頂著精英的光環,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裡面的痛點又無人所知。今天我們邀請來自內蒙古的港漂媽媽阿汝娜來分享她的港漂故事和心路歷程。
  • 從隻身南下到回望北方:新老港漂們的「香港夢」
    這是Peter來香港後的第二個中秋。今年夏天,他從香港城市大學碩士畢業後,順利拿到留港籤證,成了一名保險新丁。在Peter忍受酒精之苦的同時,大他一輪的耿春亞正載著家人,沿新界的城門河兜風。四歲的女兒提著燈籠,看著天邊時隱時現的月亮,聽媽媽講嫦娥奔月的故事,難掩興奮。同樣畢業於城大的耿春亞,現在在香港經營一家科技公司,也是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的主席。
  •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
    「疫境」中的港漂:困難只是暫時的 不會改變發展規劃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08-27 訪問期間,幾位受訪「港漂」不約而同地對香港推出健康碼表示期待,希望儘早實現與內地,甚至澳門的互通。
  •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6月19日 17:19 A-A+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自從2010-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爆發,截至2014-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即過去5年內每年都有約577個學生從內地到香港讀書。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香港保險業競爭激烈,她通常晚上8點多才離開。  她們都是內地來港的「港漂」,一同面臨著去留選擇的「七年之癢」。  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居住於香港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港漂」們戲稱為「七年之癢」。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有約16.6萬人。  哪裡更有上升空間,內地還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