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而港漂有12萬人,他們在這座城市中有怎樣的故事?
姜楠: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北京漂泊,被稱為「北漂」,到上海被稱為「上漂」,所以到香港也就有了「港漂」一詞,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加之後來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二十年間「港漂」帶著夢想和期待來到香港學習工作,然後留下,或者離開。
港漂青年:剛來時三個月沒找工作 卑微到極點
張財源:停啦,停啦,停啦,全部停單,峰哥,趕緊出來。
解說:他叫張財源,四川攀枝花人,28歲,他來到香港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了,去年開始他擔任這家餐廳的廚師主管,這裡的廚師和店員都來自內地,有川菜老師傅,也有南開大學的畢業生。今天是同鄉老於的生日,張財源組織了這次聚會,在這兒只要有老鄉過生日,大家就會輪流組織來舉辦餐會,他們說這是一種傳統。張財源和妻子小芳是同鄉,2008年汶川地震後,香港理工大學和四川大學作為災後重建合作,選取了一批交換生到香港來學習,小芳就是其中之一,在校期間她還獲得了全額獎學金,現在小芳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工作時間比較固定,所以幾乎都是由她來負責照顧兩個孩子。張財源說,如果不是因為妻子,他也不會來到香港。
張財源(十二味廚師長主管):剛到香港的時候,開始的三個月沒找工作,語言語言不通,學歷完全沒有用,當時三個月我記得當時有一臺筆記本電腦,這個時候我就天天打遊戲,整個地下全是花生殼,全是一些垃圾,鋪了這麼厚一層,就到這種地步了。
解說:印有市場營銷專業的大學畢業證書在香港這座陌生的城市中對張財源來說就像一張廢紙,聽不懂的語言不熟悉的環境,讓他覺得自己卑微到了極點。
小芳:這間房呢,對,我們剛搬來東西還沒收好,然後這間房到時候會放個1米5的床。
解說:這是他們來到香港的五年內租住的第三套房子,面積只有40多平米,小芳說,這兒除了離他們上班的地方近,再就是父母來幫助照顧孩子的時候,空間會比以前更大一點。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為16平米,像張財源這樣的港漂有12萬人,然而他們當中能住上這種房子的只有2萬人左右。
妻子懷孕令他下決心工作 卻身心俱疲尊嚴受挫
張財源:要說轉變吧,我覺得其實還是當時懷上我大女兒的時候,不管怎麼樣,至少我應該盡我最大的努力,讓她有個不錯的條件,我不說好好,這個是最起碼的,就出去找帶普通話的工作。
解說:後來張財源在網上找到了一份做倉務員的工作。
張財源:就跟車送貨,正好是六七八三個月,香港天又特別熱,你從那個工廠裡面出去,送貨到店鋪裡面的時候,你要推車,搬那些東西,渾身都是汗,然後你進到載這些東西的小貨車裡面,冷氣超凍,所以你第二天早上起來,你會發現這個手彎都彎不過來,這些骨節這些骨節全部是那種浸的痛。
解說:然而張財源並沒有告訴妻子,那段時間除了身體上的勞累,他的心理也在被尊嚴的負重感折磨著。
張財源:油塘那個工業區它那個外邊看的到海,你在這裡吃了飯,看到這個海喝點水,特別的悽涼我覺得,真的,踏實是踏實,但是那個時候覺得特別的悽涼,就覺得你張財源居然混到今天,但是當時他能夠能給我一萬一的人工,我覺得至少比沒得要強,很自然的三四點鐘這個時候就睡不著覺,我來香港十年的時間,我覺得最少有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我是聽到鳥叫聲睡覺的,就這種。
解說:現在張財源每天都要到自己負責的兩家分店去,有時候忙起來,他需要在好幾家分店之間來回跑,經常早上十點鐘出門,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三四點了,妻子小芳說,他們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在一起吃過飯了。2014年的夏天,張財源就住在這家餐廳的附近,那時候這裡正在招聘樓面的服務生,雖然工資和做倉務員時一樣,但至少體力活可以少幹一些,還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廣東話。
張財源:當時做樓面這段時間,我就說,我發現其實我的興趣在廚房,因為我覺得其實我自己本來我就算是不做這件事,我平時都會花時間在這個上面,當時紅磡的廚師長他不讓我進去,他覺得我啥都做不了,所以我覺得,為什麼我就不嘗試一下,做一下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呢,所以當時也就走了,不是衝動,我當時就覺得賺不到好大的錢,但是我覺得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至少是開心的。
他一年間換了20幾家廚房工作 從月薪一萬到月薪三萬
解說:離開十二味後為了能成為一名廚師,張財源只要見到有餐廳在招聘廚房員工都會去試一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換了二十幾家廚房,因為沒有基礎,他幹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打雜,這一年女兒的出生讓他感到,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對這個家庭來說有多重要,但他又不想失去任何一個能夠成為廚師的機會。
張財源:那個時候我也覺得穩定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我自己的心裏面的有一個夢磨滅了,如果說我為了我的小孩,把自己心理的夢磨滅了的話,我覺得我連我自己都不是了,我也不是我孩子的父親了就這種。
解說:幾個月後,張財源經過朋友的介紹,到中環的一家川菜館參加了面試,當時他跟坐在對面的鄧師傅說,只要能學做菜,工錢低點沒關係。
鄧平(張財源師傅):所以我就就覺得可以試用一下,這種心態,也看一下這個年輕人他能不能吃苦首先是,能不能做下這份工作。
張財源:打雜添料洗菜燙魚,反正能做的我都做,然後就看,上邊的師傅是怎樣操作的,它的火候是開到哪裡,完了之後有一個後廊,落場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寫下來,下班之後回去到家,從中環到紅磡差不多就12點鐘左右,完了就查一下這道菜,它的做法是怎樣的,它有哪些做法,有什麼新式做法,廚師長他當時為什麼會這麼做,記在心裡邊,抽空的時候就和他聊。
鄧平:這個年輕人,他也很愛好這個烹調,也願意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給他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去學習,去有一個上進。
張財源:帶我入行的這個鄧師傅就是說但凡你問他的,不管他是耐煩或者是不耐煩,他都會跟你講,很多人覺得好像我三個月可以去做一個廚師長的位置,覺得很快,但其實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其實那個時候中午他們休息的時候,其實我是在炒米,我最開始翻不起這個鍋,因為這個要用巧力,翻不起來這個鍋,那我就慢慢翻鍋,我中午就在那裡翻鍋,後來就他們跟我說炒米可以練,就把這個米生的放在鍋裡頭翻,那個時候很多我們一起的同事,都覺得我傻,都覺得我幹這些搞啥子嘛,你不累啊,你打雜搞這些,你不累你中午不休息,你在這裡搞啥子,反正我覺得不管啥子東西,都是點滴積累,我做的第一道菜是麻婆豆腐,然後當時我的師傅跟我說,他跟我說這個是可以賣錢的了。
鄧平:他的上進心是很強的,因為他當時過來工資是一萬五,他說我明年一定要掙到兩萬,但是他確實實現了。
解說:2016年也就是張財源小兒子出生的那一年,他再次回到十二味的餐廳工作,只不過這次他是以廚師長的身份管理著兩家分店,月薪三萬多。從下個月開始張財源將負責管理十二味所有分店的後廚,那個時候三歲的大女兒也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而他會比現在還要更加忙碌。
她絕望中辭去廣州工作來到香港:重新活了過來
曾美玲:2月中開始租的,我是在內地的網站見到有人轉租床位我就租了,它本身是4個床位,就是4個人租的,但是現在就只有2個人住,每一個人大概是3千元這樣。
解說:曾美玲1992年出生於廣州,在香港的一家報社做新聞記者剛滿4個月的她,對於這座城市卻已經相當熟悉。
曾美玲(香港紙媒記者):在我那個時候來香港讀書,都是住在現在住的附近,就不是這一棟樓,沙田這邊,離我的學校就兩個地鐵站。
解說:香港回歸後的第六年,教育部批准了香港高校在內地進行自主招生,2003年可以到香港讀書的內地生還不到200名,如今已經增長到近三萬人的規模,2014年,曾美玲來到香港攻讀浸會大學的新聞研究生,她說,之所以選擇來香港除了沒有語言障礙,再就是學費能夠承受離家又近。
曾美玲:我們班90%到95%都是內地人,反正一起算的大概可能90到100人,我最終數了一下,至少有20個人留在香港工作。
解說:按照香港高校畢業的政策,內地學生在港校畢業後的一年時間裡,可以申請留在這裡自由的找工作,曾美玲畢業後在一家當地報社實習的時候,一封來自廣州的報社的聘書成為了她與父母通話時談及的主要內容。
曾美玲:我自己都不知道想做什麼,因為我很怕自己做錯決定,因為你留在香港還是回廣州,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而且也是你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所以我聽爸媽的意見,問一下他們怎麼想,我是迷茫到沒有想法這樣,爸媽就會問你想不想留在這裡,我說就算留可能留兩三年再回去,他們就覺得現在這邊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你不如抓住這個機會回來。
想看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