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青年:剛來香港時卑微到極點 現在已月薪三萬

2020-12-17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而港漂有12萬人,他們在這座城市中有怎樣的故事?

姜楠: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北京漂泊,被稱為「北漂」,到上海被稱為「上漂」,所以到香港也就有了「港漂」一詞,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加之後來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二十年間「港漂」帶著夢想和期待來到香港學習工作,然後留下,或者離開。

港漂青年:剛來時三個月沒找工作 卑微到極點

張財源:停啦,停啦,停啦,全部停單,峰哥,趕緊出來。

解說:他叫張財源,四川攀枝花人,28歲,他來到香港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了,去年開始他擔任這家餐廳的廚師主管,這裡的廚師和店員都來自內地,有川菜老師傅,也有南開大學的畢業生。今天是同鄉老於的生日,張財源組織了這次聚會,在這兒只要有老鄉過生日,大家就會輪流組織來舉辦餐會,他們說這是一種傳統。張財源和妻子小芳是同鄉,2008年汶川地震後,香港理工大學和四川大學作為災後重建合作,選取了一批交換生到香港來學習,小芳就是其中之一,在校期間她還獲得了全額獎學金,現在小芳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工作時間比較固定,所以幾乎都是由她來負責照顧兩個孩子。張財源說,如果不是因為妻子,他也不會來到香港。

張財源(十二味廚師長主管):剛到香港的時候,開始的三個月沒找工作,語言語言不通,學歷完全沒有用,當時三個月我記得當時有一臺筆記本電腦,這個時候我就天天打遊戲,整個地下全是花生殼,全是一些垃圾,鋪了這麼厚一層,就到這種地步了。

解說:印有市場營銷專業的大學畢業證書在香港這座陌生的城市中對張財源來說就像一張廢紙,聽不懂的語言不熟悉的環境,讓他覺得自己卑微到了極點。

小芳:這間房呢,對,我們剛搬來東西還沒收好,然後這間房到時候會放個1米5的床。

解說:這是他們來到香港的五年內租住的第三套房子,面積只有40多平米,小芳說,這兒除了離他們上班的地方近,再就是父母來幫助照顧孩子的時候,空間會比以前更大一點。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為16平米,像張財源這樣的港漂有12萬人,然而他們當中能住上這種房子的只有2萬人左右。

妻子懷孕令他下決心工作 卻身心俱疲尊嚴受挫

張財源:要說轉變吧,我覺得其實還是當時懷上我大女兒的時候,不管怎麼樣,至少我應該盡我最大的努力,讓她有個不錯的條件,我不說好好,這個是最起碼的,就出去找帶普通話的工作。

解說:後來張財源在網上找到了一份做倉務員的工作。

張財源:就跟車送貨,正好是六七八三個月,香港天又特別熱,你從那個工廠裡面出去,送貨到店鋪裡面的時候,你要推車,搬那些東西,渾身都是汗,然後你進到載這些東西的小貨車裡面,冷氣超凍,所以你第二天早上起來,你會發現這個手彎都彎不過來,這些骨節這些骨節全部是那種浸的痛。

解說:然而張財源並沒有告訴妻子,那段時間除了身體上的勞累,他的心理也在被尊嚴的負重感折磨著。

張財源:油塘那個工業區它那個外邊看的到海,你在這裡吃了飯,看到這個海喝點水,特別的悽涼我覺得,真的,踏實是踏實,但是那個時候覺得特別的悽涼,就覺得你張財源居然混到今天,但是當時他能夠能給我一萬一的人工,我覺得至少比沒得要強,很自然的三四點鐘這個時候就睡不著覺,我來香港十年的時間,我覺得最少有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我是聽到鳥叫聲睡覺的,就這種。

解說:現在張財源每天都要到自己負責的兩家分店去,有時候忙起來,他需要在好幾家分店之間來回跑,經常早上十點鐘出門,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三四點了,妻子小芳說,他們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在一起吃過飯了。2014年的夏天,張財源就住在這家餐廳的附近,那時候這裡正在招聘樓面的服務生,雖然工資和做倉務員時一樣,但至少體力活可以少幹一些,還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廣東話。

張財源:當時做樓面這段時間,我就說,我發現其實我的興趣在廚房,因為我覺得其實我自己本來我就算是不做這件事,我平時都會花時間在這個上面,當時紅磡的廚師長他不讓我進去,他覺得我啥都做不了,所以我覺得,為什麼我就不嘗試一下,做一下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呢,所以當時也就走了,不是衝動,我當時就覺得賺不到好大的錢,但是我覺得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至少是開心的。

他一年間換了20幾家廚房工作 從月薪一萬到月薪三萬

解說:離開十二味後為了能成為一名廚師,張財源只要見到有餐廳在招聘廚房員工都會去試一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換了二十幾家廚房,因為沒有基礎,他幹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打雜,這一年女兒的出生讓他感到,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對這個家庭來說有多重要,但他又不想失去任何一個能夠成為廚師的機會。

張財源:那個時候我也覺得穩定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我自己的心裏面的有一個夢磨滅了,如果說我為了我的小孩,把自己心理的夢磨滅了的話,我覺得我連我自己都不是了,我也不是我孩子的父親了就這種。

解說:幾個月後,張財源經過朋友的介紹,到中環的一家川菜館參加了面試,當時他跟坐在對面的鄧師傅說,只要能學做菜,工錢低點沒關係。

鄧平(張財源師傅):所以我就就覺得可以試用一下,這種心態,也看一下這個年輕人他能不能吃苦首先是,能不能做下這份工作。

張財源:打雜添料洗菜燙魚,反正能做的我都做,然後就看,上邊的師傅是怎樣操作的,它的火候是開到哪裡,完了之後有一個後廊,落場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寫下來,下班之後回去到家,從中環到紅磡差不多就12點鐘左右,完了就查一下這道菜,它的做法是怎樣的,它有哪些做法,有什麼新式做法,廚師長他當時為什麼會這麼做,記在心裡邊,抽空的時候就和他聊。

鄧平:這個年輕人,他也很愛好這個烹調,也願意去學習,所以我覺得應該給他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去學習,去有一個上進。

張財源:帶我入行的這個鄧師傅就是說但凡你問他的,不管他是耐煩或者是不耐煩,他都會跟你講,很多人覺得好像我三個月可以去做一個廚師長的位置,覺得很快,但其實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其實那個時候中午他們休息的時候,其實我是在炒米,我最開始翻不起這個鍋,因為這個要用巧力,翻不起來這個鍋,那我就慢慢翻鍋,我中午就在那裡翻鍋,後來就他們跟我說炒米可以練,就把這個米生的放在鍋裡頭翻,那個時候很多我們一起的同事,都覺得我傻,都覺得我幹這些搞啥子嘛,你不累啊,你打雜搞這些,你不累你中午不休息,你在這裡搞啥子,反正我覺得不管啥子東西,都是點滴積累,我做的第一道菜是麻婆豆腐,然後當時我的師傅跟我說,他跟我說這個是可以賣錢的了。

鄧平:他的上進心是很強的,因為他當時過來工資是一萬五,他說我明年一定要掙到兩萬,但是他確實實現了。

解說:2016年也就是張財源小兒子出生的那一年,他再次回到十二味的餐廳工作,只不過這次他是以廚師長的身份管理著兩家分店,月薪三萬多。從下個月開始張財源將負責管理十二味所有分店的後廚,那個時候三歲的大女兒也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而他會比現在還要更加忙碌。

她絕望中辭去廣州工作來到香港:重新活了過來

曾美玲:2月中開始租的,我是在內地的網站見到有人轉租床位我就租了,它本身是4個床位,就是4個人租的,但是現在就只有2個人住,每一個人大概是3千元這樣。

解說:曾美玲1992年出生於廣州,在香港的一家報社做新聞記者剛滿4個月的她,對於這座城市卻已經相當熟悉。

曾美玲(香港紙媒記者):在我那個時候來香港讀書,都是住在現在住的附近,就不是這一棟樓,沙田這邊,離我的學校就兩個地鐵站。

解說:香港回歸後的第六年,教育部批准了香港高校在內地進行自主招生,2003年可以到香港讀書的內地生還不到200名,如今已經增長到近三萬人的規模,2014年,曾美玲來到香港攻讀浸會大學的新聞研究生,她說,之所以選擇來香港除了沒有語言障礙,再就是學費能夠承受離家又近。

曾美玲:我們班90%到95%都是內地人,反正一起算的大概可能90到100人,我最終數了一下,至少有20個人留在香港工作。

解說:按照香港高校畢業的政策,內地學生在港校畢業後的一年時間裡,可以申請留在這裡自由的找工作,曾美玲畢業後在一家當地報社實習的時候,一封來自廣州的報社的聘書成為了她與父母通話時談及的主要內容。

曾美玲:我自己都不知道想做什麼,因為我很怕自己做錯決定,因為你留在香港還是回廣州,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而且也是你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所以我聽爸媽的意見,問一下他們怎麼想,我是迷茫到沒有想法這樣,爸媽就會問你想不想留在這裡,我說就算留可能留兩三年再回去,他們就覺得現在這邊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你不如抓住這個機會回來。

想看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  

相關焦點

  •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6月19日 17:19 A-A+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自從2010-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爆發,截至2014-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即過去5年內每年都有約577個學生從內地到香港讀書。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周華健】1960年生於香港西營盤(周記米店),畢業於臺灣大學。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新華社香港4月14日電  題:「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新華社記者 章穎  華燈初上,香港灣仔街頭,人潮洶湧。剛下班的李小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公司樓下買了個三明治作為晚餐。  與此同時,尖沙咀海港城,妝容精緻的郭伊琳仍在奮戰,顧不上吃晚飯。
  • 香港如今的生活環境和成本,多少人還願意做港漂?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月薪過萬港元已經是份不錯的工作。可是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頗高的都市,1萬港元生活費也是令人捉襟見肘的狀態。  港漂Candy去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找到一份月薪11000港元的文職工作,還未來得及與家人分享喜悅,便已經要面對衣食住行各項開支。
  • 雖然害怕受攻擊但心中仍有香港夢,聽「港漂」講述不安與期盼
    鑑於現在的社會情況,公司高層已決定「不再對企業業務進行宣傳,能有多低調就多低調」。小李說,公司現在的第一要務是保證員工不出事,因安全問題無法上班隨時可以通融,業務和經營已變成次要問題。「這哪裡還像是一家在國際金融中心運營的、蒸蒸日上的企業?」憂慮的小李這樣反問記者。小李說,自己身邊的「港漂」分為兩種,大約一半的人想多賺些錢、拿到永居身份後返回內地,而另一半則非常希望留下來紮根香港。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觀察:「港漂」受關注 內地學生搶了香港什麼?
    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據香港大學公布的2013年內地招生數據顯示,今年申請港大的人數創新高達到1.2萬人。在錄取的303人中,有16位是全國各省市的高考狀元,這意味著香港本地學生要迎接內地生帶來的更大競爭。  到香港讀書,很多內地的家長和學生都衝著香港有些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名次,而且花費比留洋便宜。
  • 山東小夥從「港漂」變身CEO 每周往返內地和香港
    央視網消息 (記者 唐詩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大城市的繁榮和機遇,吸引來了大批熱血青年。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2020-12-0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鹽城女孩李彥頡:從「港漂」到有所作為的「新香港人」
    中國江蘇網6月13日訊 隨著香港優才引進計劃條件的放寬,近些年來「港漂」這個群體在香港愈漸壯大,來自內地的各類人才融入到香港的各個行業,鹽城女孩李彥頡也是「港漂」大軍中的一員。2012年,她放棄了家鄉穩定的工作,懷揣夢想來到香港求學。碩士畢業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令人羨慕的香港(電燈)電力公司工程師的職位。如今,她又成功轉行,投身金融業,即將成為一名「新香港人」。
  • 港漂剛畢業,月薪HK$12,000如何在香港活得美美噠?
    5月,6月又到畢業季。一大批漂弟、漂妹們迫不及待要踏入職場,開啟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了。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香港至今有港漂30多萬人,能投票的怎麼說也有好幾萬,這香港的未來我們也有力貢獻一份!  既然與港漂息息相關,我們還能通過選票發揮自己的小小作用,那圈君就得好好分析,看參選議員們是不是真的都合格! 姚松炎大家應該不陌生,他本是已當選議員,但在2016年10月立法會宣誓時,二度加入「爭取真普選」等字句,因此被取消了議員資格。
  • 感悟|你現在還回香港嗎?6名港漂親口描述理由
    疫情千變萬化,香港local留學生現在這麼想要回到香港,一方面是復活節假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躲避疫情」。香港雖然疫情危險指數仍高,香港local留學生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紛紛趕回到香港。看著local留學生回到香港,而香港不少高校也開啟了面授課程,港漂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小問號,開始思考:前段時間,不少香港高校宣布了即將開啟面授課程。
  • 港漂家宿舍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在香港上班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掙的多花的更多
    湯唯在《華麗上班族》中飾演一名「港漂」 網絡圖  想必大家都對「北漂」這個詞再熟悉不過,而在香港打拼的內地人,自稱為「港漂」。漂泊總是艱辛的,然而想成為一名「港漂」卻並不容易。  首先你需得到「許可」才能去香港工作,這個「許可」就是「籤注」。無論你是從內地應聘到香港,還是在香港讀書後,留在香港找工作,都需要由願意接納你的公司為你辦妥籤注。赴港讀書群體在畢業後,可以得到一年期限的IANG籤注,利用這個時間來找工作。  其次,語言也是一個問題。在香港,港資公司為多,外資和內地公司也不少,在香港找工作,需要應聘者會說廣東話和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
  • 「港漂」眼中別樣的農曆春節
    新華社香港2月27日電(記者丁梓懿)不論身在何處,「回家過年」都是中國人心中的執念。大年三十,青年「港漂」小傑輾轉從香港回到老家。在幾天短暫的假期結束後,又匆匆踏上回港的旅途。  「一來一回要花費兩天的時間,來回機票費用為3000多元人民幣。」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在港府披露有多宗確診病例源自北角同一酒樓的29人家庭聚餐之後,各大酒樓的生意銳減。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對媒體表示,單計1月份就已有過百間餐館結業,全行業失業率有可能升至7%。就連香港著名地標性海鮮餐館「香港仔珍寶海鮮舫」也宣布減員過半,並宣布於3月2日起休業,據港媒稱其旗下員工已被全面遣散。
  • 港漂家宿舍簡介及常見問題
    港漂家簡介港漂家為全港最大的內地生組織,亦會提供宿舍,
  • 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報告顯示:九成「港漂」盼內地機構赴港辦學【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香港的教育優勢,一直是吸引內地移民赴港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已回歸23年的香港,仍然沒有一間內地中小學在香港辦學,廣大內地「港漂」希望可在香港引入與自身教育理念和目標更為契合的辦學機構的願望仍難實現。鑑於此,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和「港漂」最大網上社區「港漂圈」12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在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