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女孩李彥頡:從「港漂」到有所作為的「新香港人」

2021-01-11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6月13日訊 隨著香港優才引進計劃條件的放寬,近些年來「港漂」這個群體在香港愈漸壯大,來自內地的各類人才融入到香港的各個行業,鹽城女孩李彥頡也是「港漂」大軍中的一員。2012年,她放棄了家鄉穩定的工作,懷揣夢想來到香港求學。碩士畢業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令人羨慕的香港(電燈)電力公司工程師的職位。如今,她又成功轉行,投身金融業,即將成為一名「新香港人」。

  A放棄「鐵飯碗」,赴港求學深造

  2012年,李彥頡從河海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順利應聘到鹽城市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走上了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軌跡。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發現這樣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其實並不是很適合自己,「我性格比較活潑,不太適合行政單位的工作。我想接觸外面不一樣的生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說起辭掉「鐵飯碗」的事,李彥頡有點輕描淡寫的感覺,思前想後她決定辭職考研。然而,這一想法卻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

  「作為一個女孩子,父母一直希望我能在家鄉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過著安穩的人生。」李彥頡說,父母都覺得放棄這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很可惜,而香港生活成本很高,要去那裡讀研,每年需要至少二十萬元的費用,對家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李彥頡一次一次地向父母表現出自己堅定的決心,「我當時一門心思只想去讀書,我想只要努力付出,最終一定會得到父母認可的。」李彥頡告訴記者。

  「在收到香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父親拍著我的肩膀跟對我說,你長大了,自己做的決定一定要負責,既然堅持去讀研,我們會繼續支持你的!」帶著父母的牽掛,李彥頡獨自踏上了赴港的求學之路。

  B克服語言關,成為工程師

  來到香港,李彥頡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關。本身英語底子不錯的李彥頡,突然面對全英文的西方教學體系,她還是感到非常吃緊。所以讀書期間,除了在專業知識上要花很多功夫外,她大多時間都用在了補習英文和粵語上。「『考試月』的時候,我每天基本只能睡5個小時,要喝很多咖啡才能撐下去。」李彥頡說。

  在香港,英語是工作語言,而粵語才是香港的生活語言。香港大部分場合人們都會以粵語作為交流語言,想要真正融入香港生活就必須認真學好粵語。所以,李彥頡積極參加了很多當地的活動,利用一切機會跟當地人交流,不管是坐巴士還是外出吃飯,遇見當地人她就會跟他們用粵語交流。「香港人大多非常熱情,每次我發音不標準或者有說錯的地方時,他們都會指出來,然後教我正確的發音。」

  順利地度過粵語關後,研究生畢業就面臨找工作的難題。香港本身工作競爭激烈,這裡吸引了全球的各類人才,就業壓力也很大,想找一份好工作本對香港本地人來說就已經很困難,更別說是內地學生留港找工作了,需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當時也面試了很多家公司,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所以家人也下了『最後通牒』再找不到工作就回內地工作。」李彥頡說,就在自己進退兩難之時,她發現香港(電燈)電力公司正在招聘工程師,名額僅8個,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參加了面試。李彥頡以過硬的專業能力和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深得面試官的青睞,加上在校期間她積極參加各項社團活動的經歷,一路過關斬將,最終被錄用,成為唯一一名女性電力工程師。

  c升職加薪時,轉型金融業

  電力公司裡女性工程師僅兩名,另一位女性工程師分在了線路設計崗位,而李彥頡被分在了維修崗位,需要跟其他男性工程師一樣,深入一線工作,這意味著工作條件非常辛苦,不僅要跟當地的工地負責人對接工作事宜,還要跟當地的居民協商項目進展。不服輸的李彥頡認為每個工作崗位都有自己的不易,男同事跑的線路,她一個都不能落下。「雖然這個崗位就我一個女生,但我也不想『搞特殊』,既然選擇這個崗位,就必須認真負責到底。」李彥頡說。

  一次在參與香港海洋公園項目時,她像往常一樣深入現場,哪知工作進行到一半,突然起來瓢潑大雨,她瞬間被淋成了「落湯雞」。但是項目是不能拖的,李彥頡依然把手裡的工作做完才離開。當晚,她回家就感冒了,吃完藥後第二天又準時出現在了項目現場。「李彥頡你真的太拼了!」同事們都對這個來自鹽城的女孩豎起了大拇指,而她身上的踏實奮進的精神也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認可。

  香港是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工作兩年多時間裡,隨著朋友圈不斷拓展和人脈關係的積累,李彥頡認識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在這其中,有金融交易員、投行分析員、財經公關、私人銀行家、律師……「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最多的就是金融圈子的事情,讓我對金融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對金融領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李彥頡告訴記者,那段時間,自己做了很多功課。不僅自學金融分析師的課程,還堅持參加各種金融講座,了解到這個行業的整體環境與其發展前景,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長,李彥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於是,在2016年底婉拒了電力公司上司升職加薪的挽留,辭去了公司的職務,正式投身金融行業。

  D唯有加倍努力,才不會被淘汰

  金融行業對於李彥頡來說是個全新又充滿挑戰的行業,從剛開始入行前的門外漢到現在對各項金融體系了如指掌,回顧自己的從業經歷,李彥頡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一直學習、考試,不能跟社會發展脫節。

  日常的生活中,李彥頡每天早晨7點就起床了,一直忙到凌晨1點才睡。除了服務客戶的工作以外,業餘時間李彥頡還經常參加各種培訓課程。一方面要學習各種金融政策與產品模型,另一方面還需要學習與各種不同的人士的溝通技巧,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

  「香港金融行業的專業度比較高,從監管到實施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和規則。近年來隨著內地客戶的增加,能講普通話的金融專業人士越來越受歡迎。而我因為熟悉兩地的文化和民俗,可以流利的交流中文和粵語的優勢,很受內地客戶的青睞。」由於人脈廣泛,轉行後的李彥頡業績突出,收入也與之前天差地別。李彥頡告訴記者,如今越來越多努力奮進的「新香港人」已成為內地和香港金融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心有多高,腳下的路就有多寬,雖然充滿荊棘,努力過就不後悔。如今,李彥頡在香港已經六年多時間了,即將更換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成為「新香港人」。這位特立獨行的鹽城女孩在香港勇敢地漂泊之後,終會找到那條屬於她自己的陽光之路。(鄭潔)

相關焦點

  •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發現不一樣的香港】從「港漂」到新香港人 理工男變身CEO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6月19日 17:19 A-A+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自從2010-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爆發,截至2014-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即過去5年內每年都有約577個學生從內地到香港讀書。
  • 從香港到臺灣的臺漂周華健,從臺灣到香港的港漂任賢齊
    【港漂任賢齊,臺漂周華健】2018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連央視也加入戰團,然後各有勝負。看到周華健唱了幾首歌,聲音還是那麼醇厚感性,活力四射,不過也能看到身形已發福,細細一算,華健大哥58了。然而,周華健是個地道的香港人,他在臺灣讀大學,然後就一直在臺灣發展,還在臺灣結婚生子,以致很多人以為他是臺灣人,其實他是臺漂,並且是現在最著名的一位臺漂。 【周華健】1960年生於香港西營盤(周記米店),畢業於臺灣大學。
  • 高房價下的蝸居陰影 「港漂」女孩棲身10平米劏房
    第1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2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3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4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5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6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7頁:港漂女孩租房記:房租太貴蝸居「劏房」 第8
  • 香港如今的生活環境和成本,多少人還願意做港漂?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月薪過萬港元已經是份不錯的工作。可是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頗高的都市,1萬港元生活費也是令人捉襟見肘的狀態。  港漂Candy去年碩士研究生畢業,找到一份月薪11000港元的文職工作,還未來得及與家人分享喜悅,便已經要面對衣食住行各項開支。
  • 山東小夥從「港漂」變身CEO 每周往返內地和香港
    香港回歸20年間,越來越多的內地青年人成為了「港漂」,也有一部分香港青年開啟「北漂」生活。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自從2010-2011年度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的人數呈現井噴式爆發,截至2014-2015年度,內地赴港學生人數達到11610人,即過去5年內每年都有約577個學生從內地到香港讀書。
  • 「港漂」心聲:我為何留在香港
    港漂青年曾舉辦單身聯誼活動。(資料照片)  2005年,香港高校從內地招收的本科生、碩博生總人數為4112人。2014年,經過「港校熱潮」、「報考降溫」、「止跌回升」等階段,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學生達19606人,其中約1600人為本科生。
  • 「港漂」逐夢香港:讓心靈不再漂泊(圖)
    當這些追夢人從內地來到香港時,被稱為「港漂」。  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升學,自此打開「港漂」之門。2001年,特區政府允許在港就讀的內地生留港工作。截至目前,在港高校就讀的內地生和留港工作畢業生達5萬人左右。  每個「港漂」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無論現狀如何,他們很少後悔自己的選擇。
  • 雖然害怕受攻擊但心中仍有香港夢,聽「港漂」講述不安與期盼
    【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連續多個月的社會動蕩給在香港生活或來香港短期公幹、旅行的人帶來許多不便。然而,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或許對這場風波的感受更深、心情也更複雜,那就是「港漂」——那些到香港求學或工作的內地人。根據香港入境條例,在香港居住連續7年或以上的中國公民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
  • 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5月12日電 題:香江漫話:「港漂」非浮萍 心安即是家  中新社記者 盧哲  「職場菜鳥,港漂一枚。」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文旭在自己的微博介紹裡寫道。不知何時,一群從內地來、在港讀書工作的年輕人開始給自己貼上標籤,在網絡共享「漂泊香港」的生活。  「這個詞演化自『北漂』,指年輕人到大城市去追求夢想。
  • 港漂:口罩背後的生活真相?
    香港是典型的「手停口停」社會,即便新冠疫情已經出現社區暴發跡象,也只有極少數有條件的香港公司實施了「在家遠程辦公」。大部分港漂還得乖乖上班,才能為家庭荷包充值。不少港漂家長在討論中表達出對內地家長的羨慕,特別是羨慕那些被要求在家辦公的內地家長。因為「在家上班」在很多港漂看來,仍然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福利。
  • 聽說香港立法會要選舉,港漂的我該選誰?
    香港至今有港漂30多萬人,能投票的怎麼說也有好幾萬,這香港的未來我們也有力貢獻一份!  既然與港漂息息相關,我們還能通過選票發揮自己的小小作用,那圈君就得好好分析,看參選議員們是不是真的都合格!建規界指的是香港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無疑與港漂們的「住」息息相關! 比較一下兩位候選議員的政綱,謝偉銓的政綱裡關於夾屋、公私屋、如何拓展土地等可以說非常細節了,甚至量化到了比例和年限↓
  • 港漂青年:剛來香港時卑微到極點 現在已月薪三萬
    核心提示: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截止到2016年,有730萬人生活在這座城市,而港漂有12萬人,他們在這座城市中有怎樣的故事?姜楠: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北京漂泊,被稱為「北漂」,到上海被稱為「上漂」,所以到香港也就有了「港漂」一詞,1998年香港賽馬會資助數十名中國內地學生到香港升學,「港漂」之門自此打開。
  • 「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新華社香港4月14日電  題:「港漂」青年:人生驛站的去與留  新華社記者 章穎  華燈初上,香港灣仔街頭,人潮洶湧。剛下班的李小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公司樓下買了個三明治作為晚餐。  與此同時,尖沙咀海港城,妝容精緻的郭伊琳仍在奮戰,顧不上吃晚飯。
  • 觀察:「港漂」受關注 內地學生搶了香港什麼?
    今年高考已落下帷幕,據香港大學公布的2013年內地招生數據顯示,今年申請港大的人數創新高達到1.2萬人。在錄取的303人中,有16位是全國各省市的高考狀元,這意味著香港本地學生要迎接內地生帶來的更大競爭。  到香港讀書,很多內地的家長和學生都衝著香港有些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的名次,而且花費比留洋便宜。
  • 當港漂遇到陸漂,為何互相羨慕哭了
    原創 上流工作室 網易上流 收錄於話題#青年の迷惑28個據香港入境處數據顯示,2003年至今通過各種人才計劃來港的「港漂」已有約26.8萬人,過去5年裡平均每年新增2.5萬人。
  • 港媒:內地人赴港爆買保險 「港漂」改行稱躺著賺錢
    港媒稱,內地旅客赴港不再「爆買」奢侈品,各種保險產品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搶購對象。過去10年內地客在港新增保單急增超過10倍,保險業監理處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內地客貢獻新單保費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顯示內地客赴港投保的熱情持續高漲。
  • 港漂家宿舍『香港大學站大新閣』
  • 【家在香港】「港漂」8年 內地小夥事業有成安家香港
    【家在香港】「港漂」8年 內地小夥事業有成安家香港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家是心靈疲憊的歸宿,家是遮風擋雨的港灣。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家。
  • 【家在香港】戴欣:「港漂」生根 夢想起飛
    對於很多人來說,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家。走過回歸二十年的香港,依舊充滿活力,散發迷人魅力,吸引不同的人以之為家,為之奉獻。  近年來,有很多來自內地的人選擇到香港求學、創業、工作,被稱為「港漂」。今天的《家在香港》系列報導,來認識一位80後「港漂」小夥兒戴欣,他從內地到香港8年後,他把家安在了香港。
  • 從港漂到北漂(一)
    2013年8月25日,我帶著塞得結結實實足有半人多高的留學專用旅行袋,從深圳過關來到了香港,正式開始了港漂的生活。本科畢業那年,離開校園就像擺脫了多年的枷鎖一樣,帶著一身的輕鬆邁向社會。當時覺得經濟獨立是一件那麼美好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