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生活,啟發新認知;作為普通人的我,希望每天能讓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提升一點點。在此,對於您的關注與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推動力!
作者介紹:
理察·德威特(RichardDeWitt),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University)教授。他利用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對《世界觀》這本書的文稿反覆地進行打磨,並配以豐富的圖表補充說明。同時,作者具有將複雜和技術概念分解成讀者可理解的獨特能力,本書對於科學哲學的初學讀者來說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書。
內容介紹:
1.書中介紹了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真理、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等。涵蓋了科學史上對世界觀產生衝擊的歷史事件和哲學主題。科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一套新的認知體系,如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變遷,作者探討了近代科學發展,特別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演化論等理論給世界觀帶來的衝擊和挑戰。
2.什麼叫做「世界觀」?「世界觀」這個概念常常作為「三觀」之一出現,但是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在本書中,作者給出了他的定義:「世界觀」指的是一個觀點體系,其中不同觀點如同拼圖的一塊塊拼板一樣,相互聯結。也就是說,世界觀並不僅僅是一些分離、獨立、不相關的觀點的集合,而是一個不同觀點相互交織、相互關聯、相互聯結的體系。
精髓闡述
書的總體脈絡,是詳述人類世界觀的發展進程。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託勒密、哥白尼、克卜勒依次對其造成的衝擊,到牛頓世界觀,到相對論、量子理論、進化論。通讀下來,全盤了解了世界觀的發展脈絡。但本書的最重要的意義,絕不簡單是科學的科普,而是從理論和思維體系上,讓我們理解世界觀,參透世界觀的結構,建立最底層基礎的認知。
回望古人的世界觀,我們常常覺得他們幼稚可笑。
比如亞里斯多德世界觀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被視為一個有目的的存在。世界由五種物質構成,這五種物質都有其目的性。土元素的本性是朝宇宙中心移動,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以扔下的物體都會落回地上。水元素的本性也是朝向宇宙中心,但其趨勢不如土元素,所以水會在土之上。火元素的本性趨向遠離宇宙中心,所以火會向上燃燒。氣元素的本性朝向土與水之上、火以下。構成行星、恆星的以太元素,本性是趨向完美的圓周運動。
所以我們來看,雖然這個世界觀從現在看來是全盤錯誤的,但它卻是個完全自洽的系統,並且和當時人們的認知經驗完全一致。
所以亞里斯多德當時認為他對世界的理解已近完美,後人只需要一些修修補補就行了。
這裡面可以引出關於世界觀的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1拼圖系統是由一個個互相匹配融合的認知拼成;2是關於經驗事實與哲學/概念事實的區別;3關於科學研究的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
結束語: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我們大致了解了自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當中。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再到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發展,我們的世界觀一直處於更新迭代的過程中。
我不可能短短數語就能說清此書的精髓,但《世界觀》一定是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於我來說:改變認知,吸收新知,就是我不斷追求的目標,也希望您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世界觀或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