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
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另外,讀《世界觀》的感覺,像極了追劇,一天看一點,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太精彩了!可惜我英文水平達不到讀原著,否則該有多爽!這是一本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史的書,說是適合初學者看,但如果一點也不了解這方面知識,或者完全不感興趣的話,初讀還是會感覺晦澀難懂、無聊透頂。但如果你對科學、物理學、天文學、倫理學,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演化論感這些方面興趣的話,這本書你一定要看!
這本《世界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是科學哲學,也就是說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看待世界,我們的世界觀,組成世界觀的核心拼圖和邊緣拼圖,我們的核心觀點是怎樣形成的。第二部分是科學哲學部分,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兩個不同核心科學觀點變化,理解和闡述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理論依據以及與時代背景對應的表現,還包括愛因斯坦到量子力學還有進化論的近代科學部分。它有的地方很通俗,結合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景,把一些艱深的觀點和理論,解釋的比較易懂。但有的地方也比較考驗大腦,比如說一小段文字我得反覆看三四遍才能理解,邏輯很繞,這也是有趣的地方。
聊聊給我的一些啟發,人們已經形成的認知體系和世界觀基本上很難撼動,也就是說,改變一個人的難度很大,基本是沒戲的,因為他的認知已經是生理性的了,不可能輕易被改變。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是由一個大的拼圖組成,最中間的部分是由核心觀點組成的核心拼圖。比如亞里斯多德的核心觀點是「地心說」,他的其他一切觀點是基於證明核心觀點的正確性而存在的,他的所有觀點都是緊密嵌合在一起的。而哥白尼的「日心說」,與亞里斯多德完全相反的一個觀點,他的核心拼圖是「太陽是宇宙中心」,他的其他邊緣觀點都是基於這個核心觀點而存在的。我們無法判斷哪個觀點是對的或者是錯的,因為在當時的世界,他們的觀點也是被人們堅信不移的。如今的我們,接受的觀點基本上都是從小灌輸給我們的「日心說」(在太陽系裡),「地心說」已被推翻,那麼如果我們從小接受的是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教育,我們眼中的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呢?
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有自己的核心拼圖。最近我在讀《水滸傳》,在水滸人物裡,他們各自也有自己的核心拼圖,可以說,他們的所有選擇與人生軌跡,都是圍繞核心拼圖而成立和存在的。拿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魯達舉例,魯達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善良仁慈,他身上有很多高貴的品質,很具慧眼,有慧根。這些標籤,都是在他世界觀核心拼圖作用下產生的,魯達的核心觀就是公道之心,所以他在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時候,選擇了除暴安良、幫助弱小,自己丟了飯碗,出家當和尚,最後落草為寇。
另一個代表性人物林衝的核心拼圖是畏懼權勢、委曲求全、弱者思維,林衝就絕不會像魯達那樣,拋開世俗,踏入江湖。魯達可以為一個陌生的女孩受欺負便殺了鎮關西,林衝的娘子被欺負被調戲他都可以表現得很慫,反過來,魯達可以為了林衝得罪高俅得罪朝廷,而林衝卻做不到,他們的核心觀點就是不一樣的。那麼哪個是對,哪個是錯?沒有對錯之分。如果想改變林衝,魯達可以舉100個例子,但林衝不會聽。相反,林衝也可以舉100個例子證明自己是對的,魯達也不會聽。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常識,如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我們也會覺得自己認為的一些觀點是常識,實際上真不一定是,而且,極有可能我們的很多觀點是錯誤的。
每個人的觀點基於兩個事實形成,概念性事實和經驗事實。經驗事實就是我們親眼看到的,比如「我看見桌子上有一本書」,這是事實,是我親眼看到的事實。概念性事實是我們對世界的一些主觀看法,比如「人必須結婚」和「人不需要結婚」,如果你同意前者,那麼當有人說「人不需要結婚」時,你肯定會認為他說的不對,你覺得「人是必須結婚的」,當對方問你為什麼呢?你說,因為自古以來,結婚佔據多數,佔據常態,哪有不結婚的啊?這就是典型的「真理融貫論」,當你的觀點與某個群體的觀點是一致的,你就認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如果這個群體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你的觀點因為符合別人的觀點,所以你認為你的觀點是對的,一切與你或者你所依靠的群體觀點相左的一切觀點便是錯誤的,你認為這個邏輯站得住腳嗎?但事實上,在我們周圍,在眼前這個社會,很多很多人都在使用「真理融貫論」,我覺得個體一要有「獨立思想和獨立意志」,不能完全靠「真理融貫論」打造自己的世界觀。如果你覺得相比概念性事實來說,經驗事實肯定是對的了吧,這也不一定!「眼見為實」早就被推翻了,眼見真的不一定為實。你看到眼前一個立體,但他也許是一個三維圖,是一個平面,你見到的不是真的。人的感知不一定是準確的,完全有出錯的可能,所以經驗事實也絕不是真理。
現在的科學很多都基於工具主義,包括牛頓本人看待自己的觀點都是持工具主義的態度,他說「重力」只是一個概念,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有了這個概念,就可以來預測和推斷其他東西。如今我們課本上依舊將「萬有引力」當作真理看待,卻並不知道這只是一個概念。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這個工具說。除此之外,也知道了原來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幼稚,而哥白尼的「日心說」也並不是堅不可摧,如今在我們看來荒誕不經的哲學幾千年前曾被視為真理,而如今我們堅信不疑的經驗事實在若干年後是否會被顛覆呢。
書中關於「證實推理」和「不證實推理」的部分,也很好看,這部分研究透了,看推理小說的時候就很有感覺,我就試著用這個理論琢磨了一下《羅傑疑案》,好玩得很,哈哈哈哈哈!奎因迪昂觀點、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波普的證偽主義、休謨的歸納主義、亨普爾的烏鴉波輪這些科學觀點挺有意思。「可證偽性」值得深入研究,這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你覺得一件事情或者一個觀點可能不正確時,你所持有的態度便是「可證偽」,當不論多少反面證據、反面案例在你面前,你都不予理會不去承認,那你所持有的態度就是「不可證偽」,「可證偽」是你持有的態度,「不可證偽」我覺得是無賴邏輯,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邏輯方式。
讀完這本《世界觀》,給我的啟發很多,有的還在消化中,可能在未來的某一時刻會恍然大悟。人類的今天只是科學大廈的一個站點,絕非終點。我們每個人絕不是完全正確的,要經常拷問自己,尤其是對根深蒂固原有認知的拷問。對自己產生動搖時別怕,你的思維正在經歷推倒-重建。不要把觀點和真理混為一談。「科學」不是褒義詞,「非科學」也不是貶義詞。真理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