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2020-12-17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

為什麼這套今天看起來非常可笑荒謬的結論,還能存在接近2000年呢?西方人真的就這麼傻嗎?沒有人提出過反對意見或者質疑嗎?

當然不是他們不聰明,而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體系,是一整套相互嵌套,環環相扣的觀點集合,裡面的觀點和主張成千上萬個,如果某一個人要推翻亞里斯多德這套世界觀,那麼就必須面對成千上萬個難題,而不是僅僅推翻一兩個其中的觀點,這樣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亞里斯多德的這套世界觀,其實是以「經驗性事實」為基礎的。

換句話說,是非常符合人們的直覺和經驗的。比如在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裡面,其中有一條核心觀點:「地球是靜止不動的」,這個觀點看起來就非常正確,如果我們沒有宇宙飛船,不飛到太空中觀察地球的話,沒有人能質疑這種觀點。

而且你可以反過來想想,如果地球是運動的,為什麼我們沒感覺到風吹過臉頰呢?為什麼我們也沒有感覺到震動呢?根據現在的天文學知識,我們可以知道,地球大概是以每小時7000英裡的速度高速運動的,你可以想像,如果這樣的世界觀沒有其他天文學、物理學、數學作為論證基礎,我們是不可能相信的。因為這完全不符合我們的直覺和經驗,看起來、聽起來都不是一個「事實」。

而亞里斯多德正是在這樣一個看起來無法質疑,完全正確的基本觀點上,發展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他是如何建立的呢?這裡有必要說一下亞里斯多德所發明的「演繹論」推理方法了。亞里斯多德被譽為「邏輯學之父」,正是因為是他發明了「演繹論」這種論證推理的方法。

一般來說,我們認識世界,或者獲得知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簡單來說,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這種推理方法可以,通過觀察、總結和分析,得出新的知識和真理,雖然這種知識不具有確定性和可靠性的。比如我們過去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我們得出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顯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可靠,因為我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有一天出現了一隻黑天鵝,這種認知就被打破了。

而演繹法正是彌補了這個不足。演繹法是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就是從已知的普遍真理得出的一個特殊的知識或結論,比如那個經典的演繹三段論:

大前提或者說普遍的真理的:人都有一死;小前提是:蘇格拉底是人;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蘇格拉底也會死。

這樣的論證看起來非常嚴密可靠,因為是從一個被認為是堅實可靠的真理出發的。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演繹法的那個原始的真理:「人都有一死」是如何得來的呢?如果我再往後推理的話,那麼這個結論也必然也有一個更加普遍的真理作為前提,或者,這個結果是通過人們過去的觀察和總結,用歸納法得出的。所以,「人都有一死」這個看起來可靠的真理,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靠。

而亞里斯多德正是基於「演繹法」來構建他的世界觀體系的,在這套世界觀體系中,「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都是核心觀念,被普遍認為是真理的觀念。在這些觀念的基礎上,亞里斯多德得出了成千上萬個其他的世界觀,比如拋出去的石頭為什麼下落,氣體和火焰為什麼會往上升等等,亞里斯多德都有他自己的解釋,而且都能自圓其說。

這種思維其實在我們身邊也非常普遍,比如我們一旦固化了對某個人的認知,那麼我們就傾向於去用原有的認知去解釋他的行為。

比如我們認為小明是一個聰明的小孩,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他應該是大意馬虎了;而相反,如果我們認為小強是比較笨的小孩,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這就是因為他笨,所以才犯錯。

我們會先設定一個前提,然後再去解釋所看到是現象,這其實也是一種「演繹論」的思維方式。就是從一個看起來堅實可靠的信念出發,去解釋一切現象。而亞里斯多德也正是利用了一些看起來堅實可靠的「事實」,比如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等,以此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一整套世界觀體系。

所以,亞里斯多德這套世界觀今天我們都知道是完全錯誤的,但在亞里斯多德之後的接近2000年裡,幾乎少有人對它提出質疑,或者試圖推翻。一方面這套體系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觀和經驗,另外,它也是一套看起來論證嚴密,有真理和事實作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斯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
  • 燒腦科普: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這次讀理察·德威特的《世界觀》,開始只是以為複習一下中學學過的科技知識,是一次享受認知之旅。但越讀越慢、越仔細,原因是,我發現,它似乎在更新我對於科技世界的基礎知識。00太陽為什麼升起所謂世界觀,簡單說就是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
  • 「世界觀」到底是什麼?
    這麼解釋似乎也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世界觀。那我們究竟要說明的是什麼呢?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談談世界觀的演化歷史。世界觀起初是西方哲學的內容,它的最初提出者是亞里斯多德,但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他的世界觀並不是他本人親自提出的,而是後人基於他的思想觀念出發,共同形成的一套我們叫做西方文化信念體系。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 亞里斯多德眼中,宇宙是什麼樣的?
    在大約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間,人們通常是如何看待宇宙的?當時人們對宇宙物理結構的看法,以及關於宇宙的概念性觀點是怎樣的?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人類的世界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大約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間,人們通常是如何看待宇宙的?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相比誰更厲害
    柏拉圖遊學12年,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並創辦了柏拉圖學園,開始個人講學,並提出學前教育和四科等教育方式,在西方第一個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並寫作了《理想國》、《會飲》、《斐多》等著作,闡述自己的政治及其他主張。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將學園交歐多克索斯主持。
  • 西方哲學史 |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分為三部分:存在論、實體論、神學原因論原因論是指構成事物存在的原因,在亞里斯多德時期的原因論更接近於一個事物存在所必需或者說必備的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形式論同時也構成了柏拉圖最有爭議也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國》(The Republic)的內容基礎。為探究正義的本質和價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烏託邦社會的設想,由精英階層衛國者領導,他們自出生以來就為統治國家而接受訓練。剩下兩種社會階層分別為武士和平民。在理想國內,理想的公民是知道如何最佳利用其才能來為社會謀福祉,並準確無誤地服從這一使命的公民。
  • 《世界觀》近半年最刷新我認知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讀完這本《世界觀》,受益匪淺,想推薦給每一位讀者!讀到精彩處,真的是激動的抓耳撓腮。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是近半年來,最刷新我認知體系和大腦作業系統的一本書。我之前不太相信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本《世界觀》讓我之前的很多想法發生了改變。
  • 坤鵬論:看懂今天的科學 要從亞里斯多德說起
    一、上天賜給歐洲一個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很長時間是西方哲學的主流。簡單講,它堅信的是「先有真理,然後再試圖以真理解釋世界」。中世紀初期,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已經被歐洲忘卻,但在阿拉伯世界卻被廣泛接受。同時,作為徵服者,最徹底的徵服不是土地佔為己有,而是精神上的徵服。這種徵服首先就需要從精神層面了解、理解歐洲文化的起源——古希臘的科學和哲學。主要基於以上原因和目的,從八世紀開始,通過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學者和東方基督徒的翻譯和評介,古希臘的科學和哲學迅速被阿拉伯世界所認知。
  • 每周一書精彩不斷(世界觀 作者:理察·德威特)
    《世界觀》一本把西方科學、歷史加哲學都能統一概述,並讓我們了解西方諸多名人事跡的書籍,類似於中國的史記一類,但讀起來更通俗易懂,從側面也能體現出中世紀末以後,為什麼歐美經濟能趕超亞洲、非洲及當時的中東地區,並蓬勃發展起來的。作者介紹觀點闡述:整本書讀下來跟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創新、探索的迭代傳承。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新版近8萬字修訂,中科院自然科學史專家李明洋老師專業審閱,認知、閱讀體驗雙重升級。我可能還要指出,我本人認為第3版之後不會有新的一版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出於現實考慮,這類書的篇幅也就大致如此了,在第3版的基礎上,已經很難在不突破篇幅限制的情況下再添加新的內容;另一個原因是,對於通過推出僅做少量修改的版本來提升之前版本銷量的做法,我個人並不認同。因此,在第3版成書的過程中,我花了大量時間,認真審定每個章節。
  • 世界觀:走進一個無窮無盡的知識寶庫
    我們完全不用擔心被它厚實的外觀和專業的內容嚇到,作者理察·德威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將西方科學兩千年的歷史,以及近現代的科學觀,用初學者都能聽得懂,都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剖析和解讀。定義給出之後,順其自然地進行到第二部分,對於亞里斯多德世界觀轉變到牛頓世界觀進行了研究分析,這一部分提到17世紀早期的很多新的科學發現,進而使得更多的命題被激發出來。再說到最後一部分,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世界觀有了更新的發展和改變,愛因斯坦相對論、量子理論、演化論等重大的科學發現,也更新了我們對於世界觀的認知。
  • 高分要背: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觀點有哪些?
    位於畫作中央的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柏拉圖(前427——前347年)和亞里斯多德(前384——322年),他們在討論著什麼;柏拉圖左手持著他的《蒂曼烏斯篇》,右手指向天;亞里斯多德左手持著他的《倫理學》,右掌向下。這樣的手勢反映著他們世界觀和認識論的差別。柏拉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而亞里斯多德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
  • 世界文化:科學歸納法,是培根在亞里斯多德「三段論」
    世界文化:科學歸納法,是培根在亞里斯多德「三段論」科學歸納法科學歸納法是培根在亞里斯多德「三段論」基礎上提出的認識自然的新工具,是近代納邏輯的主要代表。其主要內容為:第一步,儘可能充分地收集事實材料。可靠、不可懷疑的真理。
  • 亞里斯多德:歷史終結於民主制?
    在他的分析中,政體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源是不同正義原則相互衝突引起的遭受不平等對待的心態,體現為對財富和榮譽(職權)的追求,而具體原因或觸發政體變化的導火索則更為多樣和偶然。同時,存在多種政體的根本原因在於城邦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尤其是城邦的人群構成。亞里斯多德曾對城邦中的不同人群進行質和量兩方面的比較。
  • 古希臘: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政治制度、文學、建築、科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古希臘人憑藉不出世的才幹締造了希臘奇蹟,為人類建造了精神家園,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的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拆書有道——給孩子一個無窮盡的世界(寶爸寶媽必修課《世界觀》)
    有個人掙脫了束縛,逃離了洞穴,發現了太陽的光芒和更廣闊的世界。最初他的眼睛無法適應光線,感到頭暈和困惑。然而最終他可以看見了,他興奮地跑回同伴身邊,告訴他們他所看到的。他們感到難以置信。我們處在洞穴的深處如同井底之蛙,自己的世界被周圍的環境所包圍,有限的感官呈現給我們的只有影子。如果我們試圖看得更遠,就會感到困惑,顯得很無力。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生於今天的希臘北部,他是柏拉圖最偉大的學生也是對手,十七歲時他來到雅典學園,師從柏拉圖達20年,柏拉圖死後,亞里斯多德去了小亞細亞,後來馬其頓國王菲利普邀請亞里斯多德進宮做王太子的私人教師,這個王太子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