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
為什麼這套今天看起來非常可笑荒謬的結論,還能存在接近2000年呢?西方人真的就這麼傻嗎?沒有人提出過反對意見或者質疑嗎?
當然不是他們不聰明,而主要有這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體系,是一整套相互嵌套,環環相扣的觀點集合,裡面的觀點和主張成千上萬個,如果某一個人要推翻亞里斯多德這套世界觀,那麼就必須面對成千上萬個難題,而不是僅僅推翻一兩個其中的觀點,這樣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亞里斯多德的這套世界觀,其實是以「經驗性事實」為基礎的。
換句話說,是非常符合人們的直覺和經驗的。比如在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裡面,其中有一條核心觀點:「地球是靜止不動的」,這個觀點看起來就非常正確,如果我們沒有宇宙飛船,不飛到太空中觀察地球的話,沒有人能質疑這種觀點。
而且你可以反過來想想,如果地球是運動的,為什麼我們沒感覺到風吹過臉頰呢?為什麼我們也沒有感覺到震動呢?根據現在的天文學知識,我們可以知道,地球大概是以每小時7000英裡的速度高速運動的,你可以想像,如果這樣的世界觀沒有其他天文學、物理學、數學作為論證基礎,我們是不可能相信的。因為這完全不符合我們的直覺和經驗,看起來、聽起來都不是一個「事實」。
而亞里斯多德正是在這樣一個看起來無法質疑,完全正確的基本觀點上,發展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他是如何建立的呢?這裡有必要說一下亞里斯多德所發明的「演繹論」推理方法了。亞里斯多德被譽為「邏輯學之父」,正是因為是他發明了「演繹論」這種論證推理的方法。
一般來說,我們認識世界,或者獲得知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演繹法。簡單來說,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這種推理方法可以,通過觀察、總結和分析,得出新的知識和真理,雖然這種知識不具有確定性和可靠性的。比如我們過去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我們得出結論,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顯然這樣的觀點並不可靠,因為我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有一天出現了一隻黑天鵝,這種認知就被打破了。
而演繹法正是彌補了這個不足。演繹法是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就是從已知的普遍真理得出的一個特殊的知識或結論,比如那個經典的演繹三段論:
大前提或者說普遍的真理的:人都有一死;小前提是:蘇格拉底是人;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蘇格拉底也會死。
這樣的論證看起來非常嚴密可靠,因為是從一個被認為是堅實可靠的真理出發的。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演繹法的那個原始的真理:「人都有一死」是如何得來的呢?如果我再往後推理的話,那麼這個結論也必然也有一個更加普遍的真理作為前提,或者,這個結果是通過人們過去的觀察和總結,用歸納法得出的。所以,「人都有一死」這個看起來可靠的真理,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可靠。
而亞里斯多德正是基於「演繹法」來構建他的世界觀體系的,在這套世界觀體系中,「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都是核心觀念,被普遍認為是真理的觀念。在這些觀念的基礎上,亞里斯多德得出了成千上萬個其他的世界觀,比如拋出去的石頭為什麼下落,氣體和火焰為什麼會往上升等等,亞里斯多德都有他自己的解釋,而且都能自圓其說。
這種思維其實在我們身邊也非常普遍,比如我們一旦固化了對某個人的認知,那麼我們就傾向於去用原有的認知去解釋他的行為。
比如我們認為小明是一個聰明的小孩,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他應該是大意馬虎了;而相反,如果我們認為小強是比較笨的小孩,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這就是因為他笨,所以才犯錯。
我們會先設定一個前提,然後再去解釋所看到是現象,這其實也是一種「演繹論」的思維方式。就是從一個看起來堅實可靠的信念出發,去解釋一切現象。而亞里斯多德也正是利用了一些看起來堅實可靠的「事實」,比如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等,以此為基礎,構建了自己的一整套世界觀體系。
所以,亞里斯多德這套世界觀今天我們都知道是完全錯誤的,但在亞里斯多德之後的接近2000年裡,幾乎少有人對它提出質疑,或者試圖推翻。一方面這套體系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觀和經驗,另外,它也是一套看起來論證嚴密,有真理和事實作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