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克瑟到陶淵明:活得通透的人,都敢於接受平凡的自己

2020-12-11 饕餮漢唐

當我們置身都市的圍牆時,有沒有一種回歸田園的衝動?當我們被現實的迷霧籠罩時,有沒有一種找尋自我的欲望?

但衝動與欲望都抵不過我們面對現實無奈,我們常常抱怨繁重的工作,厭煩緊張的都市, 卻不敢真的拋下,所以如果有人這樣做的話,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勇士"。

在牢寵中的人,都渴望著一次出走

01艾克瑟的逆行

瑞典學者艾克瑟·林登便是這樣的一位勇士,他不是什麼知名作家,出版社對他的介紹簡單得讓人失笑:"出生於1972年。他和家人住在瑞典的一個偏遠的農場裡。"

但似乎平凡的他卻做了一件驚人之舉——背離了城市的繁華,帶著一家老小到了冷僻荒蕪的牧場,在那裡看羊數星星,還把瑣碎清冷的日子熬成了風靡世界的一本書——《我的牧羊日記》,英文名叫做"Counting Sheep"(數羊)

還記得我們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常做什麼嗎?數羊。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原因呢?我原來不明白,讀了這本書後,我似乎懂了——因為它能讓我們回歸平靜,這大概也是作者把這本書叫做"數羊"的緣由吧

但數羊只能讓我們的精神稍緩片刻,卻不能治癒我們,我相信艾克瑟在前往牧場前已經這樣做過很多次了,但這完全無法讓他徹底放鬆,他每天都要花三四個小時在擁擠的地鐵裡,或是同樣擁擠的公路上,只為把幾個孩子送到學校,再接回來。

直到有一天,他徹底爆發了,他對這種被社會的大機器裹挾、驅使的快節奏生活厭惡到極點,他感到無法呼吸,他忘了自己是誰,他覺察到自己的力量正在一點點流失:

我需要的一切都裝在這種包裹和箱子裡,伸手可及。……不知有多久不曾置身於真實的天地,不曾知曉外界的風雲變幻。"

於是,他和一家人在眾人異樣的眼神中,在21世紀的現代,回歸19世紀的田園,成為了一位逆行的隱士。

近三年的放羊生活讓他重歸平靜了嗎?看來是的。

但千萬別把隱居想像的過於美好。艾瑟克一家雖然不用再擠地鐵,但他們要為兩百隻羊奔波,艾瑟克擺脫了城市的叢林法則,但他面對的是更加純粹也更加殘酷的自然生存法則

這本書不是童話,如果你希望藉助艾瑟克的手幫你清除塵世的煩惱,恐怕你得失望。書中的內容既不夢幻,也不瀟灑,講的多是牧羊的日常,比如修柵欄、蓄牧草,瑣碎平凡,甚至還很血腥,比如宰羊。

但這就是生活,艾瑟克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就是要告訴你生活的殘酷無處不在,甚至都市裡的那些,恐怕還比不過自然界。

比如關於死亡,瑞典國家是沒有死刑的,它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但是在牧場,死亡隨時存在,有時是因為自然,更多時候是因為人。

艾瑟克毫無隱瞞他的宰羊經歷:

當你舉起手中的刀,在一個生命的生與死之間揮舞,那心悸的感覺恰似乘坐主題公園的過山車;你的整個身體都在尖叫著說不,你的本能在反抗,但你心意已決,你會堅持到底,很好。在屠宰之前,與羊兒相處的歲月是不完整的,屠宰完成的那一刻,和羊兒共度的時光才畫上了句號。

在現實社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羈絆,包括親情、道德、人道,你會努力迴避死亡、回味死亡,尤其是和自己生命有關的人與物,但是艾瑟克卻直白地揭示了這一切:既有生必有死,既有開始,就必有終結,凡事皆如此,這便是生活的本質。

壓抑與釋然,痛苦與快樂,都是生命的必需品,艾克瑟用他的逆行告訴我們:我們期望的田園生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要找尋的"自我"也不在外面,只要心隨自然,哪裡都是我們的精神歸宿,哪裡都是真實的自我。

我們期待的田園生活,一直在我們心裡

02陶淵明的歸去

和艾克瑟同樣的勇士,近千年前的中國也有一位,不過大家更習慣稱他為"隱士"——陶淵明。

和艾克瑟一樣,他拋了塵世間的浮華外表,不顯擺祖上的英名,也不提及自己的成就,只是平淡如水地向歷史介紹:我的家門前有五棵柳,就叫我"五柳先生"吧。

聽過陱淵明名號的人,也大都知道他的《歸去來兮辭》,他離開哪?又歸去哪呢?

他背離了塵世,也背離了名利慾望。他說自己"不為五鬥米折腰",還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從彭澤縣令的位置上離開,對自己的妻兒老小如何交代?對自己的歷史名份如何交代?

所以,他也糾結過,但最終還是放下了,他說我們生命中的一切,該走的就讓他走遠:你長大了,童年就走了;你老去了,青春就走了;兒女、朋友也會走遠,你的生命也終將如此。

生命是一個離開的過程,但它也可以是一個回歸的過程。如果在經歷了凡塵俗世的侵蝕後,在經歷了虛華浮雲的薰染後,依然能回到生命之初的"赤子之心",那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回歸生命源頭——那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他回歸了田園,也回歸了最本真的自我。

和艾克瑟一樣,陶淵明的田園不是桃花源,而是一縷縷真實的人間煙火,魯迅說得好,就算你和愛人飛到月亮上去,也得帶個鍋做大餅吧。

仙界的冷清從來不適合凡人,我們走得再遠,都需要熱熱嚷嚷的炊煙和火光,它才能證明我們真正活著。

回歸田園,便是回歸最真實的生活

陶淵明和艾克瑟的可愛和可敬便在於,他們都敢於面對最赤祼的生活,並敢於接受最糟糕的結果

艾克瑟面對的一群臭哄哄的羊,而陶淵明需要調弄的是同樣不省心的豆和黍,儘管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結果卻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披星戴月而幾無所成,但他卻說"但使願無違"——雖然艱難,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至道,我問心無愧。

偉大很難,但敢於平凡,也絕不容易。陶淵明為了追求淳樸放達的本心,放棄了功名利祿並安於當下,所以朱熹誇讚道:陶淵明的不要,是真箇不要。

陶淵明的不要,是真箇不要

03關於詩和遠方

2015年的一封辭職信,曾經刷爆了網絡,風靡了天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為什麼短短10個字卻能戳中10億人的痛點?

因為我們多數人都不願意活在當下。

當下有那麼多的苦那麼多的痛,但我們卻無力解脫,於是我們把眼光投向了遠方,投向了地平線以外,我們以為總有一個詩意的桃花源,存在於世界的某個角落。

慶幸的是,有那麼一些勇者,比如陶淵明、艾克瑟,還有那位辭職的女教師,他們以超乎常人的勇氣前往我們心中的精神原鄉。

不幸的是,不管他們的哪一位,都告訴我們,根本沒有什麼桃花源——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將面對充滿殘酷的生活,都將糾結內心的抉擇,一切還是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的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陶淵明的歸來,是永遠歸到了自然的耕稼中,於至簡中參透:沒有了名利的光環,我們同樣可以瀟灑於世。

艾克瑟的逆行,是將自己放逐到人世與自然的邊界,在荒蕪中了悟:原來人世間的殘酷也不過是自然的原始法則之一。

至於女教師的辭職,是從人世的這一邊遊走至另一邊,然後在煙火氣裡繼續她的平凡生活。

從一種瑣碎到另一種瑣碎,從一種平凡到另一種平凡,他們的歸去與歸來,不是為了改變,而是為了找到——我們能否面對瑣碎的生活,我們能否接受平凡的自己?

我們離開了小山村、小城鎮,為了追逐一個遙遠而美好的夢。有些人圓了夢,但更多的人卻掙扎在夢境的邊緣,入不了夢,卻也不甘回歸現實,於是我們只好自欺欺人——有多少日光下的光鮮亮麗,就有多少黑夜裡的暗自垂淚

在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許也想過放棄,但最後總在心底對自己說:我們回不去了。

是真的回不去了嗎?是我們不願意,我們既不想接受別人質疑的眼神,更不願意接受暗淡的生活和平凡的自己,但是陶淵明們告訴我們:做一個真實的平凡人,同樣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刪,謝謝)

相關焦點

  • 《平凡的世界》那個跛腳女孩真的討人厭?不糾結過去才能活得通透
    《平凡的世界》這本小說看了很多年,看過很多遍,都沒怎麼關注過這個女孩。或許是她每次的出現都不那麼美好,或者說也沒有高光的時刻,所以我能記住和金波相愛的那個姑娘,卻從沒正眼看一下她。這一次重讀,才第一次讓我正視這個女孩,侯玉英。如果我說這個女孩最後活得通透,你認同嗎?今天就一起聊聊她吧(我是聊小說哦,不是電視劇)。
  • 活得通透:父母教育孩子,也是跟童年的自己和解
    他有很窘迫的時候,即使在那個階段,生活在他看來,都是很美好的,不幸總會過去。而且感恩那些遇到過的坑,傷害過他的人,才成就了今天他,和蒸蒸日上的事業。你看,每一個孩子都在模仿大人,每一個大人,也都是孩子的鏡子。大人怎麼做,孩子就跟著怎麼學了。家長帶孩子出去,你的表現如何,你是什麼樣的人,看孩子就知道了。
  • 真正的強者,敢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作者:拉小姐(富書專欄作者)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係,就是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敢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學會臣服。01有人說:「真正的強者,都是含著淚水奔跑的」。而我更欣賞那些敢於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強者。
  • 有時候,做人糊塗一點,就活得通透了
    有的時候,人其實往往沒有必要活得那麼清醒,好像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管得太多,想得太寬,反而會給自己徒添諸多的煩惱。有的時候,做人寧願糊塗一點,不去計較每一件事的得或失,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活得通透起來。
  • 願你活得通透,無憂無慮
    隨著年紀的長大,現實的需要,我們不得不面對多變的人際關係和複雜的人生,很是懷念小時候的單純無邪,然而時光不會倒流,只有未來的不確定,在等待著我們,在這人生中,有幾人能掌握好自己的命運?或許人生本來就如此,摻雜著太多的無可奈何,有時候我們看清的環境,卻沒看清自己,還在苦苦追尋著……人活著本來就是拼搏的過程,許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就像環境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與其在原先的世界裡活得傷痕累累,不讓自己活得通透,停下腳步,聽聽心底的聲音,找回最初的快樂!
  • 成熟的人不等於就能夠活得通透,有三點,能讓我們看到其中的關係
    成長就如那長長的樓梯,而成熟是那最後的平臺,通透卻是你在平臺之上望向四周的眼界——你能站多高,能就望多遠。一個沒有成熟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活得通透。在人一生的過程中,都是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走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成熟,也不可能沒有經歷過什麼就能活得通透,就算是電視劇裡的「神仙」,也不全是「明白人」,不是嗎?
  • 內心乾淨的人,活得通透,過得心安
    一個人,守住了這條底線,才能活得更清澈,更通透,才能遠離更多的浮華,才能走得更遠。孟德斯鳩說過:美必須乾乾淨淨,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內心中更是如此。真正的乾淨,不止於表面,而是由內而外。把外表收拾乾淨很簡單,難的是讓心裡乾淨。乾淨,說到底是一種修養。是你經歷世事艱難後,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
  • 人這一輩子,就這四句話,便活得通透
    一輩子活得匆匆忙忙,卻勞累無比,難得通透。其實,人生只要活出這四種境界來,就足夠了。1.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過去事已過去了」,七個簡簡單單的字,道出的是簡簡單單的道理,卻是多少人都無法簡簡單單做到的事。舊日戀情已逝,我們偏要懺悔,念念不忘;昨日錯誤,我們偏要堅持,不肯更改。我們看似活得認真,活得負責,卻不知是將別人和自己都往絕路上逼,不肯卸下往日的負擔。「未來不必預思量」,也是那麼不容易做到的事。
  • 敢於做自己的人,活得有多爽?
    「做自己」這三個字說出來很簡單,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到。馮唐說:「敢於做自己,敢於表達自己,敢於取悅自己,才能在這紛亂的世界中,站穩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格局。」酷一點的表達就是,敢於做自己的人,大多都活的很爽。
  • 王一博是內娛少有敢於展示真我的人,他一直在做自己
    王一博是內娛少有敢於展示真我的人,他一直在做自己,也越來越坦坦蕩蕩的做自己,這也是他和粉絲粘連性高的一個原因,喜歡王一博,你會越來越喜歡他。單說《無感》真的很有內容,我上半年情緒不好的時候會反覆聽這首歌,反覆看他的採訪,從中汲取能量,打起精神好好生活。
  • 不少朋友活得總是不那麼通透這是為什麼呢?
    我是德元空道,不少朋友活得總是不那麼通透,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主張心即是理,心與理二者本來就是一體,除去人的私心之後,我們會自然符合天理。對於這一點人們很難認識到或者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從心底接受,以至於,總是執著於自己的信念和認知不放。
  • 為什麼成功的人都很勢利?心理學:因為他們更現實,而且活得通透
    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更擅長審時度勢,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更願意與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交往。人雖然沒有三六九等,但是交際圈卻有三六九等,成功的人有著自己的交際圈,一般人沒有資格進入,他們也更願意向與他們同等身份或者比他們身份更高的人,表達自己的善意。
  • 成長的目的是「尋找自己」,育兒中有一種「通透」是接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成為父母就意味著學習著去全然接受一個或幾個不同的靈魂。與其說,父母的修行就是接受孩子是個平凡的人,不如說做父母的修行就是接受孩子作為凡人的複雜性,他們可能性格敏感沉默,也可能充滿活力動個沒完。
  • 「重情亦薄情」:在這3個方面「薄情」的人,比一般人活得更通透
    莫要等到白髮蒼蒼時才去懂得「薄情」,「重情亦薄情」,活得「通透」的人,在這3個方面都很「薄情」。一、對待交往距離,很「薄情」徹底認識一個人是很難的,哪怕是我們的摯愛親朋,我們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認識這個人。注意:這個過程是必要的。
  •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對於很多人來說,朋友圈是工作之餘的一種消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將自己的點滴記錄在朋友圈中,隨時隨地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而忙碌了一天之後,最愜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刷著朋友圈,重新品味這一天發生的事情。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朋友圈表達自己。在我們身邊,很多人偶爾會瀏覽朋友圈,但基本上不會發布動態。
  • 五首通透詩詞: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聰明的人活得通透,看得明白,他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有其軌跡與規律,越在意什麼就越容易失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活一份通透,人生方幸福。通透,是看淡現實,坦然處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人這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平凡較勁
    能夠笑著對自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時候,便是你不平凡的時候。1平和接受孩子的平庸是做「不平凡」父母的開始昨晚《小歡喜》終於迎來了大結局,觀眾們笑呵呵地收回了準備寄給導演組的刀片。平和接受挫折不斷的中年生活,懂得人生的第一要義是使自己幸福,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多發掘孩子身上不平凡的閃光點。生活中邁過的每道坎,都是我們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閃爍。接受自己是個平凡人,過著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 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人生的平凡
    甚至有的人拼盡全力,才能勉強過上普通的生活。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真正的成熟,是接受人生的平凡,並去享受它。
  • 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
    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現代人高估了金錢和科技,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教誨by 易說蓮花 原創Chuck是英語沙龍的老師,他是美國人,熱情他從田納西州輾轉到香港,來到深圳,去過內地城市,當過學校的英語老師,做過英語節目主持人,給華為的海外產品視頻配音,自己當英語私教,他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遇見他,打開了我的大腦迴路,讓我看到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我像一塊不飽和海綿,拼命吸收自己缺乏的東西。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
  • 倪萍:以61歲的年紀親身解讀何為「成熟」,奉勸年輕人活得通透
    我現在已經61歲了,還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成熟的人,但我的內心渴望真正的成熟。這個世界也許很難看懂,願頭條創作者的真知灼見,可以讓我們#活得通透#與此同時,倪萍還發布了一則時長達2:22秒的短視頻。在這則短視頻中,倪萍身穿一身休閒裝,特別是一件黑色的外套搭配一件白色的打底衫,看上去又年輕了好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