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的友情:飛蓬各自遠,不如走在我身邊

2020-12-19 每天讀詩詞

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一個習慣於神遊九天幻想摘星攬月,一個苟且於現世悲憫蒼生萬物;一個佩詩酒劍浪跡天涯,道風仙骨、浮世散客,一個克己復禮、實施自我道德綁架、家國純儒,在那個詩的國度,李白與杜甫,跨越了11年的代溝,好比金風玉露相逢,洛陽相遇,一見如故,便勝似人間無數。

東都洛陽,繁華僅次於都城長安。

那一年李白44歲,已是詩壇明星,剛從宮中翰林被玄宗賜金放還,曾經皇帝的御用文人,那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骨子裡的傲氣和腰間不羈的劍氣,早已讓他光耀盛唐。

那一年杜甫33歲,風華正茂,剛剛告別裘馬輕狂的瀟灑快意,著意謀求仕途。詩仙和詩聖便在洛陽相遇了。此時的杜甫面對星光閃耀的李白,兩人跨越年齡和身份懸殊,一見如故,繼而相約秋季同遊梁宋。梁宋自古以來是中原重鎮,兩人同遊是如此快意人生!這次同遊後,兩人第二年又相約齊魯大地,期間飲酒賦詩、訪仙求道,在詩詞長河中一起激起了最美的浪花。

三次見面後,他們餘生再未重逢。告別齊魯,杜甫去了長安,李白則漫遊江東。當杜甫離去,李白贈詩相送: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第二年春天,杜甫來到長安,回憶去年與李白同遊不勝懷念,遂寫下一首《春日憶李白》: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身上,有太多特質為杜甫吸引,他的狂妄,他的不羈,他的奇思妙想,他信手拈來的令四座皆驚的詩句,還有他不取悅不作媚的灑脫氣場,以及他聽隨內心的說走就走的人生態度,都讓他著迷。杜甫在李白身上看到了種種自己不具備的,由於性格使然無法借鑑效仿的特質,他清醒地看到,他們是兩個物種,一為桃,一為李;一為火,一為水,一人間,一天上。

杜甫的老成、沉鬱,和他即便窮困潦倒也不忘教養和儒雅二字的天然稟性,讓自己痛恨也無奈,他做不到李白借一壺酒便物我兩忘的的放蕩形骸,也做不到李白遂意拋灑言語的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酣暢淋漓、不管不顧。杜甫是溫和的,有尺度的,有禁忌的,他是唯恐自己身上有刺會刺傷旁人的仁者聖賢。而李白,腰佩一把有形之劍,筆藏一把無形之劍,居廟堂、走江湖,反正自己怎麼舒服怎麼做。他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總是含著溫和的笑意,吟詠最接地氣的溫婉文字,他捋過髭鬚,沉吟片刻道:「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他時而憂國憂民,悲傷地嗟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兩個人,一為火,一為水,一人間,一天上。本是水火不相容,天上人間雲泥之別,但有一種格局叫做「盛唐」,盛唐,經濟鼎盛,文化繁榮,文人與文人之間,絕多沒有相輕之意,卻自有英雄間惺惺相惜的情懷。李白和杜甫,就是這樣一個傳奇,他們性格迥異,兩個文學大咖,兩枚識別度不一樣的文化符號,卻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用詩詞來相認,以美酒來傳意,大李白,小杜甫,兩個人一個是見人自然熟,一個是真心仰慕其才華性情,因此在那個月朗風清的夜晚,文字為媒,佳釀佐料,真真正正喝成了「哥倆好」,成就了一段情誼佳話。

說句實在的,個人認為在這份友情中,李白要輕一些,而杜甫卻重許多,李白行走江湖,四海皆朋友,而杜甫,卻是那個付出了真摯情感並自此念念不忘的人。

無論李白走到哪裡,他的思念便滋生到哪裡,他一次次作詩,用真心填進詩詞的韻腳,每一首都感人至深,而那個一路遊歷、處處留情的李白,哪裡有酒喝哪裡有朋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他的世界太大、太廣,汪倫、杜甫,他生命中的過客太多、人生太精彩。想來也是,他哪有時間去惦記那個年紀比他小卻早已和老夫子一般的杜甫?見面即歡喜,一別即兩寬,這就是李白。而那個始終在原地盤旋於回憶的重情重諾之人,是杜甫。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啊,太多我們看得很重要的朋友,卻永遠無法與你感情對等,有些朋友,她可能知道你臉上的痣、身上的胎記,卻不懂你的心;而有些懂得你心,你願意與之神交的朋友,卻常常拂了你的意;那些你用力想留住的人,卻不知何故慢慢淡出你的生命,某天蹤跡全無。

邊讀這首《春日憶李白》,邊解讀李白和杜甫,仿佛靈光一現 ,剎那就懂得了自己的那些個真真假假、深深淺淺的友情。真和假,深與淺,輕和重,往往在自己的執念裡,在自己刻舟求劍的愚鈍裡。人生如一場疾走,哪有永遠持初心在原地同樣執拗等你的人?只不過多情的人,習慣用想像去美化那份情意,用理想主義捍衛那份情意,而等某天發現天平早就失衡,多情的人黯然神傷,如杜甫;涼薄的人依舊瀟灑,如李白。

還有什麼看不懂的呢?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珍惜自己的初心,無愧無悔,足矣。或者就索性做杜甫,思念,是我一個人的事,我願意相信、堅守,日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期盼「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喜歡羅胖的那句話: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請你,一定要走在我身邊,因為,我也始終走在你身邊。因為,我怕弄丟了你。

相關焦點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更為幸運的是,「詩仙」、「詩聖」曾生活於同一時空之下,曾經相遇相識相知,他們的友情在曾歷史的長河中激起了一串美妙的浪花。聞一多先生說過,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他把他們的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初識於洛陽。
  • 杜甫寫給李白的第一首詩,生動刻畫了李白傲岸、狂放的精神品質!
    唐玄宗天寶四年,李白與杜甫在山東兗州分別,杜甫寫下了第一首贈與李白的詩(現有資料顯示是最早的),用詞淺顯,但是卻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風貌刻畫的入木三分:——贈李白——唐代:杜甫秋來相顧尚飄蓬,
  •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最浪漫的事,就是為你寫詩!
    >你為我寫詩,我也回贈一首,有來有往,好不熱鬧~~在這些贈詩中,或是表達惺惺相惜之意、仰望崇拜之情,或是安慰和鼓勵,同情和感懷,都是友情的美好見證。——杜甫《夢李白二首》李白To杜甫李白給杜甫的贈詩,詩詞君尋尋覓覓,只找到了這三首:
  • 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文/觀察者網 高雪瀅】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知乎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李白一定沒想到,在一千多年後,他竟然成了網紅負心漢……李白和杜甫的關係,足夠後世腦補出無數長篇虐戀小說。李白比杜甫大11歲,他們相遇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都33歲了,還默默無聞。
  • 《我的大唐我的詩》:李白與他人才濟濟的朋友圈
    這句詩是形容誰的呢,想必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了,這正是李白的鐵哥們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專門描述李白的詩句。李白的一生,得意時「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浪跡天涯時「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傷感時「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開心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但無論他的生活多麼崎嶇坎坷,但他的朋友圈陣容可謂浩大,不得不提。
  • 李白和杜甫不是兩個人——忽然想說說李白和杜甫
    在文學地位大不如前的現代社會中,李白和杜甫都已經走下了神壇,但他們作為一個詩人的成就,在他們之後的任何時代,包括現在絲毫也未曾減低。兩位詩人的差異,不但論詩者,即使一般的讀者也能注意到,但對於他們的相同和相似之處卻所論甚少。對兩位偉大詩人的評價,前人已經總結了太多。
  • 李白遇到杜甫說:「走,我帶你採仙草、找仙人」高適:「我也來」
    公元774年春,放浪不羈的李白被唐玄宗趕出了皇宮,懷裡揣著唐玄宗賜給他的金子,李白看著外面的天那麼藍,草那麼綠,於是決定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尋仙,李白先是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狂熱小粉絲——杜甫。
  • 李白曾在山東這個地方住過!並與杜甫在此約會,「醉臥桃園東」
    1270年前,詩人李白曾懷念自己在山東種下的桃花樹。那是公元750年,50歲的李白身在吳中,看到江南春深,春蠶已老,便提筆寫詩給闊別已久的兒女。這首《寄東魯二稚子》寫道:「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 十首送別詩,見證李白驚世才華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要問我們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倫要聽了,應該也非常感動吧!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白與杜甫相遇,飲酒攜遊,好不快哉。離別來臨了,李白形容兩人像飛蓬一樣各自遠去,真的讓人無限感傷!
  • 孟浩然的詩歌為何不如李白杜甫?
    孟浩然的人品和詩歌才華,更是贏得了同時代年歲比他小的李白、杜甫等人的景仰和推崇——中國文學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古今中外可有第二人?——李白對孟浩然,無論為人,還是詩歌藝術,都推崇備至。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對孟浩然,主要是激賞他的詩歌語言藝術。
  • 從三千尺到三千丈——十首詩,讓你讀懂李白(後記)
    寫到李白,就不能絕口不提杜甫。天寶3年,公元744年,剛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遇見了此時還落魄不羈的杜甫。這次遇見,並非是文學史上所言的大腕對對碰的「晴天霹靂」,實際上,這是一場相當不「門當戶對」的遇見。一個是已過不惑之年、看破紅塵、名揚天下的才子;一個是剛過而立之年、默默無聞、亟待入仕的士子。
  • 走進謫仙的真實世界|《李白那年三十整》
    比如李白的詩,杜甫的詩,白居易的詩等等,而孩子們往往背著背著,就背串了。所以,孩子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畏難心理和煩悶情緒,在背誦檢查時真是叫苦不迭,而這種情緒如不好好處理,孩子會產生厭學的情緒。《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就是李白送杜甫的詩,深沉一醉,不足為別。
  • 010 | 杜甫《夢李白》(二):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謝小樓這幾天,我在學習微信編輯,希望將文章編得簡潔美觀,方便大家閱讀,沒想到,搞來搞去,閱讀量反而越來越低了,好傷心!誰說天道宏大公正,那為什麼像你這樣高潔的人,年老之時,卻為法網所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寂寞,指死後無知無為的境界。身後,即死後。這兩句語本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十五:「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你死後自然會贏得千秋萬代的盛名,然而那時你已經無知無為,身後之事,於今何補!
  • 李白到底有多了解杜甫?他作詩評價杜甫,和杜甫的自評出奇得一致
    提起李唐詩歌,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始終是李唐詩歌界的名片之一。李白的詩作浪漫豪放,有詩仙的美譽;杜甫筆下的詩作有「詩史」之稱,現實苦情,人亦有詩聖的美名。這二人雖然創作風格不同,但之間的交情可是很深的。
  • 有一種情感,叫「杜甫和李白」
    作者:李巧兒1 他們生活於同一個朝代我今天要說的兩位人物,已經豪橫中國詩詞界上下千年。而在這之前,為了讓各位更好地理解他倆所處的時間空間,我還是簡單科普一下「年號」吧。③ 李白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成年後又憑著一肚子的才華名揚天下,一度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後來,皇帝見他在仕途上沒有什麼大作為,於是御賜李白一塊金牌,而金牌上寫著:「敕賜李白為天下無憂學士,逍遙落拓秀才,逢坊吃酒,遇庫支錢,府給千貫,縣給五百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失敬者,以違詔論。」
  • 焦慮的英國人疫情下為何讀杜甫不讀李白?
    「不如讀杜甫的詩吧,這幫我度過艱難的一天。」「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在文學造詣上,李白將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杜甫則把詩歌創作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中國文學史上,無論是文學成就還是後世影響,兩人都是平分秋色。所以說,能與杜甫齊名的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唯李白,而能與李白相提並論的中國文人獨杜甫。二人的詩詞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今天主要談談區別。
  • 唐詩103 《天末懷李白》 (杜甫)
    這又是比喻李白行程兇險。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舊羅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從璘實出於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說,應和屈原一起訴說冤屈。  8.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 讓李白告訴你,為什麼好朋友會慢慢變淡?
    我們漸行漸遠,你的朋友圈裡,越來越多我不認識的人,你說的事情,跟我越來越不搭,你的情緒,我越來越無法參與。我們漸行漸遠,是你組了新QQ群,卻沒有拉我進去。我心向山,君心向水。還好,我們漸行漸遠,並不代表我們就不是朋友。
  • 夢李白二首·其一——唐·杜甫
    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這是杜甫常用的越過一層、從對方寫起、連帶雙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長相思念而入我夢,則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雙方之相知相憶又自然道出。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於獄中或道路。這兩句說:我夢到的該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遠,誰知道你是否還活著啊!楓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楓林。關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關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