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指南、 高級趣味以及不平庸的生活
▼《Quality 酷樂志》視頻系列第四十三期:生活在京都,收穫舊時風雅以及濃濃人情味
春觀夜櫻,夏望繁星,說的是日本自古以來的風雅生活。若是生活在今日的京都,也還是可以在日常中感受到這種趣味。
生活在京都,經常偶遇到的老鋪容易讓人心生驚喜。隨便路過一家不起眼的烏龍麵店可能就有近百年的歷史;街口那家老舊的門面,原來就是400多年前傳說中幽靈也會光顧的糖店。
比起沉默的東京人、吵鬧的大阪人,京都人整體是禮貌還帶點傲嬌的。曾經在花遊小路偶遇一家150年歷史的和果子老鋪,誇讚店裡手藝好之後,店主老先生也只是禮貌地說謝謝。態度不卑不亢,對讚美全然接受,並沒有大多數日本人的客套。
京都這座城市很老,老年人也很多,他們用獨特的方式維持著從舊日傳承來的生活方式與秩序感。
採訪京都期間,和同事一起泡過大眾浴池。這家大眾浴池位於居民區不起眼的一條小街上,從門面就可以判斷出來是又老又小的澡堂子,街坊鄰居才會去的那種。浴池裡也以老年人居多,第一次泡日本大眾浴池的我和同事,從一進門就被這些奶奶們各種指導日本大眾浴池的打開方式。該從哪裡拿洗澡用具,淋浴要洗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去泡澡,細緻到帶入浴池的毛巾大小、何時歸還淋浴的盆子,在奶奶們心中都有心照不宣的規定。仿佛在澡堂裡,每個人都坦誠相見,距離也近上三分。
有一日採訪途中編導累得不行,打車時癱坐在計程車後座上。頭髮花白的司機爺爺邊開車邊安慰她說:「如果身體累了的話,就去吃點肉,好好睡一覺,明天再打起精神繼續工作。如果是心累了的話,就想想自己喜歡的人,為了這個人而努力吧!」
京都老老舊舊的,很有人情味。
很多人慕名京都那些佛系景點,除了知名的清水寺、金閣寺等等,生活在京都的話則會在街頭巷尾發現數不清的小眾寺廟。如果有時間,不妨去日本天皇曾經下榻過的青蓮院走走,超級美的日本庭院也會一改人們對寺廟的清冷印象。
愛吃的人可以常去錦市場逛逛,這裡是曾經的京都生鮮批發一條街,如今已經是種類豐富的美食聖地。醃漬菜、京果子、章魚燒、烤肉、刺身、各種抹茶製品、雞蛋卷、豆乳冰激淋、海鮮……能想到的日本小吃和伴手禮這裡都配置齊全。店裡的工作人員用嫻熟的手法製作和包裝,大量的遊客培養了他們極好的鏡頭感,面對相機拍照時也毫不羞澀。
最近,京都的生活方式裡,多了一項新的期待,就是住町屋。
町屋從794年桓武天皇定都平安京(今京都市)開始,就作為一種商住兩用式房屋在日本全國流傳開來,比較常見的打開方式是下層經商,上層供店主個人使用。因不能適應如今的消防、建築等法規,町屋在1950年後停止新建。儘管京都已經是日本目前町屋保護得最好的地區,但因戰火、自然災害、社會變遷等原因,京都町屋的數量正以每年800套、約1.7%的速度在逐漸減少,目前已減至全京都僅4萬多套。
因為數量稀少,入住町屋改造的民宿被認為是一件難得的事。根據町屋經營者在空間改造時的不同考量,每間町屋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但大都還原了傳統的和式生活氛圍。
在這些年齡幾近百年的老宅中,榻榻米帶來的草木香氣與傳統的木質梁柱配合,烘託出了整體的古樸氛圍,還可以邊品茶邊觀賞小巧的日本庭院。這大概就是人們想像中的舊日京都生活。
這一次的視頻主角竹內誠一郎就是一位改造町屋民宿的日本設計師,他介紹了與町屋改造有關的知識,又帶路走訪了京都的大街小巷,從年輕人的視角帶我們領略這座千年古都。
想起有一日在建仁寺拍攝,偶遇一位老先生(又是老先生)帶著一隻吉娃娃在散步,老先生跟我們介紹了這隻年歲不小的吉娃娃已經與他相伴10多年。告別後,老先生抱著狗回家,因為畫面太有愛,我們一路在後面跟拍他們的背影。老先生察覺到我們的拍攝,就把狗狗放在地上邊走邊互動,小狗不時抬起頭望望同樣年邁的主人。
春季明媚的陽光從樹影間灑下,老先生和狗在光斑中穿行,身旁是建成於1020年的高大建仁寺,時光的流轉在這裡仿佛不露痕跡。
撰文:富充
攝影:郝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