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俳句》 ,浪漫到極致

2021-02-27 國士無雙

俳句是日本民族傳統文學的一種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詩。

荒木田守武

荒木田守武(1473—1549),連歌作者,俳人。天文九年(1540)完成《俳諧之連歌獨吟千句》(又稱《守武千句》),把俳諧從連歌中分離出來,制定俳諧格式,發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音組成,句中須含季語。這意味著俳諧形式的確立,從而為俳諧以與連歌同等價值的觀念上獲得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後來俳諧的真正獨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俳諧搖籃時代真正的開拓者。守武與宗鑑被尊為「俳諧的鼻祖」,但守武的俳諧風格遠比宗鑑文雅。

季語 蝴蝶

       《東京十二景之上野清水堂試折》川瀨巴水

松永貞德

松永貞德(1571—1653),京都人,年輕時曾任豐臣秀吉的錄事。慶長五年(1600)後,在京都創辦私塾,大力倡導、開展和歌與俳諧活動,網羅人才,創立貞門派,成為貞門之主。寬永十年(1633),其門下松江重賴出版《犬子集》,從此聲名遠播,貞門派的勢力也從京都發展到全國,執俳壇之牛耳。貞德的歷史功績在於運用連歌形式制定俳諧的格律,把俳諧提高到與和歌、連歌同樣的文學地位,從而使他成為俳諧的中興之祖。其主要表現形式是使用與連歌的雅言相對應的俳言,以此從連歌中獨立出俳諧。三十多年間,他直接、間接地培養數千名門生,貞門派一統全國俳壇幾乎達半個世紀,把俳諧普及、推廣到民眾中。

季語 春

西山宗因

西山宗因(1605—1682),先學連歌,曾任大阪天滿宮連歌所宗師。同時又涉足俳壇,創立談林派。談林派俳人以大阪的町人為主,主張創作即興詼諧的俳諧,不避諱使用俗語和民間謠曲,廢除傳統俳諧的清規戒律,推動俳諧的革新。

季語 梅花

安原貞室

安原貞室(1610—1673),江戶時代前期俳諧師。師事松永貞德,後自稱貞德二世。其編撰的《玉海集》為貞門的代表性句集之一。

季語 香魚

山口素堂

山口素堂(1642—1716),先是談林派俳人,後傾向虛慄調。他與芭蕉深交,受到芭蕉的敬重,成為葛飾蕉門的始祖,貞享末年(1687)後對俳諧採取不即不離的態度。俳諧崇尚隱逸悠閒之境,作品少而精,其脫俗高蹈之句風為芭蕉所吸收。他還精通漢學、儒學、和歌、書法、茶道、能樂諸藝。

季語 杜鵑、鰹魚

《高野町之櫻》三木翠山

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1644—1694),以畢生精力將追求詼諧、大眾化的貞門、談林初期俳諧提高到真正的純文學高度,孜孜不倦地追求俳諧在更高更深層次上的藝術性,引領俳諧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形成以《芭蕉七部集》為代表的蕉門風格,並創立俳論,開創了俳句的黃金時代,成為近世詩的代表。他的作品所提供的典範作用至今還沒有被人逾越,被日本人民尊為「俳聖」。還著有紀行文集《奧州小道》等。

季語 初夏

小西來山

小西來山(1654—1716),談林派的重要成員,元祿時代的名家。主張俳諧使用「日常之詞」,即《古今集》的「徒言歌」,就是不借用比喻,平淡吟詠內心的深刻感受。這既是他的文學觀,也是他的人生觀、處世觀。擅長人事句,具有都市情趣。

季語 秋風

江左尚白

江左尚白(1650—1722),江戶時代的俳人。俳諧先入貞門,後入蕉門,為近江蕉門耆宿。多才多藝,精謠曲、圍棋、茶道,還收藏書畫等。

季語 月雨

內藤丈草

內藤丈草(1662—1704),江戶時代的俳人,蕉門十哲之一。曾為藩士,後出家,移居京都、近江。晚年專心抄寫《法華經》以追善先師,並於元祿十六年(1703)建經冢。句風閒寂,多吟詠身邊雜事,題材範圍狹窄,創作是「乘興而吟,興盡而忘」,十分隨意,但他一直堅持芭蕉閒寂的風格。

季語 紙衣

俳句古稱俳諧,至近代始稱俳句,一般認為產生於室町時代(1334—1600)的中期以後,其源發於連歌,是俳諧連歌的發句。

俳句作為世界獨特的短詩形式,表現日本人民在其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所產生的心靈感受,已經成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華。傳統俳句,始終堅持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十七音、切字、季語。這是俳句成立的條件,是俳句的格律。十七音是發句的固有格式;切字是為了使發句的形態完整和諧,以便和平句相區別;季語是向讀者表示符合時令的問候。季語,也稱季題,表現季節感的語言。傳統俳句在一句中需要一個季語,以表示作品的時間、色彩、氣氛等,從而起到形成整體情趣的作用,體現俳句的美學性。包括季節、天文、人事、宗教、動物、植物等內容,數量龐大,編纂有許多歲時記等季語書籍。這是欣賞傳統俳句不可或缺的形式要素。

"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安德烈·貝勒沙爾的評價描繪出了這種體裁輕快優雅的特點。相比其它詩歌,俳句的特長在於用短小的語言帶出悠遠的意境。

1. 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俳句的藝術

日本這個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日本的許多文學形式,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中國古韻文的影響。

其中有一種文學形式,既有中國古體詩歌的美感,又有著日本所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著深深的日本民族烙印,這就是俳句。

吟誦唐詩宋詞,能夠領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欣賞優秀的日本俳句,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日本的社會與人文精神。

俳句由於字數少,在形式上簡短精悍,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詩。安德烈·貝勒沙爾曾經這樣評價日本的俳句,"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

最早接觸俳句是在大學,那時候非常喜歡痞子蔡,他作品中那種淡淡的寂寞與文藝的寫作風格,著實讓人著迷。

在《蝙蝠》這篇文章中,就引用了加賀千代女的一首俳句:

"朝顏生花藤

百轉千迴繞釣瓶

但求人之水"

痞子蔡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是寂寞的,就像是他自己所說,抽的不是煙,而是寂寞。他也往往是內向而退縮的,就像是《第一次親密接觸》中的我,對於喜愛的人也往往只是默默地關注,默默地喜歡,不管結果如何,只希望喜歡的人能夠結局美滿。

正如那句偈語所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一過。而加賀千代女的俳句,則很好地表現出了這種患得患失,而又無比難捨的心情,給我留下的印象相當深刻。

丹尼斯·特裡奧特的《孤獨郵差》中,郵差比洛多偶然間偷窺了一名女顧客的書信,其中有一首很獨特的小詩:

"時光若流水,

彷徨復彷徨,

戀戀崎嶇礁石上。"

這首小詩就是俳句。郵差迷上了女主人公,也迷上了俳句。他開始學習俳句,模仿女主人公的男朋友給她回信,由此給他孤寂的人生開啟了一段不可告人的隱秘快感。

俳句就是這麼有魅力,讓不同國度的人們都為之痴迷。但是一來由於日本文化的獨特性,想要欣賞俳句的話需要對日本的歷史、文化等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二來很難找到一本廣泛收錄日本俳句,並且在翻譯上能夠深刻表現俳句意境與美感的譯本,由此顯得俳句讀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翻譯家鄭民欽根據多年對俳句的研究,編著了經典俳句鑑賞文集《風雅俳句》,在這部文集中,讀者可以見到"俳聖"松尾芭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數十位俳句大家的作品。

在日本的文學作品中,對於清新,細膩,柔弱表現得非常妙,俳句也不例外。由於俳句17音節的限制,優秀的俳句作家都會見微知著,用自然界中很常見的景象,加以充分的想像,給讀者留下無限的回味與感受。春、夏、求、冬四季美景,都盡在《風雅俳句》。

2. 從和歌到俳句,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

要欣賞俳句,需要對俳句的演變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

俳句最早脫胎於日本的和歌,從和歌中又衍生出連歌和俳諧等形式。連歌中有一種廣受歡迎的形式叫俳諧連歌,即為俳句的前身。

藤原定家曾經這樣評價俳諧:"巧舌善言,意在以言服人。對無心者以心相對,對不可言喻者付諸言辭,是為機智靈活之體。"

實際上俳諧就是一種詼諧的應答,是對和歌、連歌的模仿與戲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現在相聲中的抖包袱有些類似,也與問答裡面的抖機靈有些相仿。

在古日本,如果說"和歌"是文人雅士之間交流的藝術形式,是陽春白雪,那麼"俳諧"從誕生的時候就是平民老百姓之間的交流方式,是下裡巴人。

從上不了臺面的"俳諧",到成為日本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俳聖"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對松永貞德的"貞門派"和西山宗因的"談林派"進行革新,讓俳句成為了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文體。

俳句有17個音節,在漢字中大致相當於中文的六七個字,非常簡短。在翻譯的時候,要考慮到俳句本身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深厚情感,這是很不容易的。

就像是周作人說的,俳句"其簡單微妙處,幾乎不能著墨","寥寥數言,寄情寫意,悠然有不盡之味。仿佛如中國之絕句,而尤多含蓄。"

在日本,對季節的敏感,對風物的喜愛,是日本民族特性的一種表現。悲春傷秋不是中國詩人、詞人的專利,在日本文化中,非常講究對季節的描寫,有些自古流傳下來的節日,依然延續著古老的季節特徵:櫻花祭、紅葉狩……

在創作傳統俳句的時候,一般來說要有一個季語,季語作為俳句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因素,在某種情形下,甚至是理解整個俳句的詞眼所在。

昭和時期的著名俳人石田波鄉曾說:"生活中眺望滿目的季節,如蕭蕭浪浪打坐。開悟一瞬,一氣呵成而生,即是俳句"。

《風雅俳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分為四卷,日本人的生活伴隨著季節的變換而涓涓向前,俳句是他們詠嘆生活美好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四季變換,能感受到日本的美麗。

3唐詩、宋詞、俳句:意境不同卻都魅力無窮

在初中高中的時候,非常偏愛唐詩,蓋因唐詩文字工整,立意磅礴大氣,讀起來就有一種氣勢。

像是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就非常符合少年時期幻想著獨步江湖,行俠仗義的一種心境。

在高考前的時期,當模擬考試不順利了,題做不出來了,也要鼓勵自己,將來會"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即使最後沒有考好,還有機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詩的廣闊的胸懷,眼界的開拓,可以說是少年時心情的一種體現。

等到了大學,畢業了,參加工作,慢慢地琢磨出宋詞的韻味。生活中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我們逐漸地都認識到,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理想,追求,並不是只要有雄心壯志就能實現的。工作上挫折,情感上的無奈,獨自打拼的悽苦,讓人逐漸變得多愁善感起來。當心緒難平的夜晚,徘徊在無人的宮院紅牆外,"夜闌風靜縠紋平。";當寂寞無聊的夜晚,在陽臺上獨自數星星,"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當徜徉在昆明湖岸邊,楊柳拂面,"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很細微,很溫柔,很入心的描寫,更能打動我。

近些年,隨著歲數的增長,隨著對俳句了解的增多,對俳句倒是越琢磨越有味道。或許這與俳句本身比較講究"餘情"、"餘韻"有關吧,就像是日式風格的攝影與繪畫,清新,乾淨,意味深長。體現在文字上,就是有充分的留白,給讀者以足夠的想像空間。

《風雅俳句:行走春夜裡》選錄了松尾芭蕉的這樣一首俳句,

"落櫻吹四方,

琵琶湖面花波漾,

堂前好風光。"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四月份去玉淵潭公園看櫻花的場景,粉粉的櫻花開滿了枝頭,映得湖面也是一片柔美春光。許多少男少女穿著漢服,在這秀美的春光中拍照、嬉戲,真讓人感嘆青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而這首俳句,與當時的場景簡直是完美的契合,這足可以體會出"俳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與領悟,以及"極煉如不煉"的文字功力。

這種留白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也是松尾芭蕉一直對弟子們所要求的。他告誡自己的弟子,要取材於自然,高於自然,在創作時切忌巨細無遺,也不能一覽無餘。要將悠然的意境作為藝術的最高追求。

4、空、寂、閒、淡、遠:俳句中的人生意境

日本四季分明,氣候多變,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日本人,具有一顆非常敏感的心,他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從這些景物中將所感受到的情感以俳句的方式抒發出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俳句不僅僅包含了對世間萬物的觀察,也包含了許多作者的人生感悟,甚至將深入日本民心的"禪意"也包含在內。

著名禪學家鈴木大拙說到:"了解日本人,就意味著理解俳句,而理解俳句又等同於與禪宗'悟'的體驗發生接觸。"

在佛教中,"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是廣為人知的,在禪宗中,講究"不立文字",非常注重人的"悟性"的。

而在俳句中,高度凝縮的語言,含蓄無比的寓意,作者們對於精神的升華,這又與禪宗有著非常多的相同之處。

曾經有一段時間,由於身體的原因行動不便,臥床幾個月,不能使用手機,不能看電子產品,每日躺在床上深思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雖然悟性有限,學識有限,並沒有悟出什麼深刻的道理來,但對自己的心境的平和及生活的熱愛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生是現場演出的舞臺劇,容不得NG再來一次。你必須演好當下。

我喜歡

我喜歡活著,生命是如此充滿愉悅。

陽光燦爛的日子,舉目遠眺,一天天感受到眼睛從模糊到清晰,紅色的磚牆,灰色的瓦片,綠色的嫩芽,飛翔的鴿子,我貪婪的看著這個世界,真是看不夠。

就像是《風雅俳句:初夏謁日光》中選錄向井去來的俳句中寫到的:

"橫掠鳴杜鵑,

雲雀垂直上雲天,

交叉呈十字。"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著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淳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

就像是《風雅俳句:初冬小陽春》中選錄櫻井吏登的俳句中寫到:

"院子滿落葉,

陶醉抱冬日。"

俳句大師們將人生感悟和禪意與俳句相結合,使俳句具有了更加動人的藝術魅力。

空、寂、閒、淡、遠的意蘊,讓俳句留下了獨特的魅力,也讓俳句有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5春夏秋冬之美:俳句中的四季更迭

春夏秋冬,四季交疊,牽動了古今多少詩人的心,為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文學是互通的,優秀的文學作家都有一顆細膩的心靈,俳句大家們也是如此,他們以季語為題眼,創作出眾多優美的俳句。

提起最出名的俳句,松尾芭蕉的《古池》應該算是其中之一了吧。

《古池》這一篇有包括周作人在內許多名家的翻譯,《風雅俳句:行走春夜裡》中選擇的是林林翻譯的版本:

"古池呀,

青蛙跳入水聲響。"

古池、青蛙躍入水、水聲,三者的微妙配合呼應給讀者留下鐘聲般餘韻嫋繞的無窮回味的餘地。

讀到這首俳句的第一感覺,就想起了小時候隨父母在井隊的日子。那時候父母工作忙,井隊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每天我就只能在駐地的周圍捉捉蜻蜓,看看青蛙。板房旁邊有個小水塘,青蛙就臥在寬闊的水草葉子上面曬太陽,懶洋洋的,偶受驚嚇,撲通撲通跳下水,引起一串漣漪。四處無人,偶爾能聽見蟬的叫聲和小鳥的脆鳴,閉上眼睛,感受著陽光曬在眼皮上的溫度,非常愜意。

在俳句中大多數是對景物的描寫,對人生的抒情,對戰爭等寫得較少。但是在《風雅俳句:初夏謁日光》中松尾芭蕉的這首《夏草》,讓我們感受到了日本俳句作家們憂國憂民的戰爭情懷。

"夏天草悽涼,

功名昨日古戰場,

一枕夢黃粱。"

將夏草與"夢黃粱"相結合,這也算是一種非常獨到的創新了吧。觸景生情,自然輪迴,人生的反反覆覆都在俳句中一覽無餘。

北京的秋天是最美麗的,紅葉、銀杏、暖陽、藍天,那濃濃的美景要沁到你的心裡去。可是北京的夏天也是短暫的,一陣秋風,一場秋雨,就讓這美景轉眼成空。

《風雅俳句:正是麥秋時》,收錄了上島鬼貫的一首俳句:

"秋風拂人臉自知"

太含蓄了,細品一品,也太精妙了,一句話將晚秋蕭瑟的景象展現在大家面前。以前總感覺俳句太短了,無法展現唐詩的壯闊與宋詞的婉約之美,現在看來,還是太膚淺。這種欲言還止,餘意深藏的寫法,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美呢?

從小在東北長大,可以說雪已經是深入骨髓的一種烙印,是東北人走到哪裡都難以忘記的一種情懷。

孩子怕冷還沒有回過東北,在北京的時候每次下雪都像是一種節日。晚春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雪,翹班帶著孩子去頤和園,去北海,看皇家園林籠罩在一片茫茫的雪花中,品這雪花落在臉上涼絲絲的感覺,好像我就從沒有離開過我的家一樣。孩子也是十分的興奮,等到雪停了依然是意猶未盡,我就找了幾棵樹,讓她站在樹下使勁搖,又人工降了幾場雪。

《風雅俳句:初冬小陽春》中有服部嵐雪的一首俳句:

"裹被睡臥人,

東山如其姿。"

這比喻,抓住了冬天最本質的特徵,"睡不醒的冬三月",連山都像是裹著被子的人,真是太絕了。

俳句的美感在語言上,在景色中,更是在巨大的留白中。如果你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也一定會接受日本的俳句文化。從初次接觸的新奇,到主動去探尋的獵奇,到深入研究時候的喜愛,越來越感覺到俳句的綿柔與魅力。

《風雅俳句:四季》就是那把探尋日本俳句藝術之美的鑰匙。

https://www.toutiao.com/a6765506785190085131/

相關焦點

  • 《風雅俳句:正是麥秋時》:感受俳句的美
    日本有這樣一種傳統古詩——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是世界文學中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俳句始自奈良天皇時期,源發於和歌連歌。古稱俳諧,近稱俳句。 俳句躋身於文學之列不過四百餘年,最初的俳句仍被稱為「發句」。
  • 小宇宙,大趣味,三行俳句見眾生
    ,也是將俳句藝術推至巔峰的詩人。 芭蕉出現得恰逢其時,將因過於追求詼諧而漸流於戲謔、卑俗之窘境的俳句,提升至具有豐厚洞察力與精神內涵的藝術形式。 最重要的是,他的題材、風格多彩多姿,且言之有物,懷抱「風雅之誠」,詩之趣味與生之況味並容,禪機與生機兼具。
  • 俳句男孩:這些取自俳句的名字文藝高雅、讓你的寶寶風採出眾!
    「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法國人安德烈·貝勒沙爾的評價大概描繪出了這種體裁輕快優雅的特點。相比其它詩歌,俳句的特長在於用短小的語言帶出悠遠的意境。日本的俳聖松尾芭蕉將俳句推向了高峰,他的風格浪漫、清麗,而俳句還有另一位大家——小林一茶,一茶一生坎坷,三歲時喪母,八歲時父親續弦,十歲時繼母生了弟弟後一茶更是備受冷落。
  • 俳句 | 小林一茶
    相信喜歡日本文學和對日本文學有所了解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俳句。俳句的格式簡單來講就是由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舉個例子: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1819)。日語讀法則是:tsuyu no yo wa/tsuyu no yo nagara/sari nagara.今天之所以提到俳句,是因為昨天看了小林一茶的俳句部分集合的書籍,叫《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
  • 禪意人生,極簡俳句
    俳句也是絕句的變體,俳句更注重表現禪意。日、月、星光、雲、清風,山谷、櫻花、露水、流螢,走馬、觀花、貓、狗、青蛙。松尾芭蕉寫的俳句尤為突出,看過《松尾芭蕉俳句三百》,和古詩有不一樣的感覺,但也十分生動有趣。
  • 俳句 日本文學式的一瞬
    今天的日本各大報仍然保有屬於詩歌的版面,刊登著讀者投稿的俳句與川柳。兩者都只有短短的十七音,所以一登就是幾十首,充分展示了民眾極高的創作熱情。我國大躍進時期曾有一場全民寫詩熱潮,據說有一人日書千篇的紀錄。相比之下,日本人每年創作的俳句恐怕也要有幾百億首。值得肯定的是,全國人民熱心作詩,哪怕泰半是梨花體,總比「九億麻」要風雅一點。
  • 背景資料:日本俳句
    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
  • 日本俳句賞:綿綿春雨懶洋洋,故友不來不起床|鳳凰詩刊
    >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松尾芭蕉 俳句賞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春雨霏霏芳草徑,飛蓬正茂盛。
  • 那些觸景生情的俳句欣賞
    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收到漢唐文化的影響會寫漢詩,並且在很多俳句裡可以看到我們漢詩的影子。
  • 日本和歌中的風雅、美麗與哀愁
    01.再續風雅對於和歌的鑑賞和研究,著名翻譯家、學者鄭民欽先生可以說是非常權威的,他不僅有著多年的日本文學研究經驗,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日本文學作品,還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日本詩歌研究鑑賞作品。《風雅和歌》系列叢書是鄭民欽先生繼《風雅俳句》系列之後再次推出的鑑賞文集,再續風雅之韻。
  • 俳句之外,還有一個散文芭蕉
    芭蕉的俳句和散文,上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融匯人生行旅、諸行無常的哲學,在其手中,古典俳句藝術被推至最高峰。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歷久不衰,而且影響遍及世界。 俳句以短小精煉為特點,對文學的濃縮度極高,而想要系統、全面了解松尾芭蕉的人生哲學還需通過其另外一半的散文面向加以輔讀。
  • 鈴木大拙—禪與俳句
    他已經洞徹到了宇宙萬物的深邃,並通過《古池》這一件俳句將他的所見展現了出來。青蛙跳入池中的聲音產生迴響,這種迴響也讓人意識到整個環境的寂靜。但是,只有自身精神與世界精神真正相統一時,這種意識才會覺醒。這就需要芭蕉這位真正偉大的俳句詩人賦了這種直覺或靈感以聲音。
  • 說到正岡子規,他是現代俳句的鼻祖,被稱為俳句詩人
    正岡子規的俳句·短歌各5個嚴選介紹有名的東西!說到正岡子規,現代俳句的鼻祖作為被稱作俳句詩人很有名吧。即使一時想不起來,大概沒有人聽過他吟誦的俳句和短歌吧。正岡子規的作品乍一看,簡潔到讓人覺得「誒,我只是將景色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
  • 立春/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一)
    松尾芭蕉與俳句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俳句大師,他的功績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據統計松尾芭蕉一生共創作「俳句」900餘首。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俳諧詩人。本名松尾宗房,別號桃青、泊船堂、鈞月庵、風羅坊等。出身於伊賀國武士家庭,自幼立志於俳諧創作。
  • 俳句的魅力:淺析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
    很久之前,無意間讀到一句很美的詩,「但見櫻花開,令人思往事。」當時心裡就頓了一下,這麼簡短的句子,卻有攝人心魄的力量,讓人回味。這種美麗而憂傷的調調,瞬間打動了我。以前也讀到過這種美麗的短詩,那次邂逅以後,我決定收集更多這樣美麗的短詩,——這些短詩,是日本獨有的文學形式,叫俳句,或者俳諧。
  • 詩意的流淌:十一月夜、俳句與民國小詩
    鎌倉時代之前,漢詩主要模仿《詩經》、漢魏六朝詩;鎌倉時代影響最大的漢詩是唐詩, 宋詩宋詞還未及傳入,白居易極受推崇;再到南北朝時代起, 宋詩宋詞開始傳入日本。五山時代以宋詩為尊;進而致江戶時代,亦步亦趨中國舊體詩文發展,江戶前期尊崇儒家理學,後期崇尚公安三袁的性靈說,開闢新詩風,直至明治維新後轉投西方文學。和歌發展歷程大致為:和歌→短歌→俳諧聯句→俳句。和歌的誕生要從詩經說起。
  • 俳句詩人千代尼:即便賞月,女人仍渴望陰影|一詩一會
    千代尼,又稱加賀千代女,是日本江戶時代最負盛名的俳句女詩人。六七歲時,千代尼就顯示出創作俳句的天賦。十二歲時,父親送她到俳人岸大睡處做幫傭並學習俳句。十七歲那年,松尾芭蕉弟子、蕉門十哲之一的各務支考到千代尼家中拜訪,當時,千代尼臨場創作的幾首詩令各務支考大為震驚,他在後來的一封信中盛讚千代尼才貌出眾,是寫俳句的高手。
  • 淺談日本的俳句
    與中國的絕句不一樣,日本的俳句不講究押韻,它們可押可不押,完全取決於作者的喜好與詩的內容。但有一點必須遵守,每一首俳句都應有季題,即反映表現季節時令的標題,如春丶夏,或秋丶冬。這說明,日本的俳句在創作時,更多地傾向於描寫表現大自然的時令景象。  我們不妨先來看幾首這類形制上可稱「世界最短」的短詩。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寫了這麼一首俳句(季題自然是春):「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 《對馬島之魂》全俳句在哪 全俳句位置介紹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對馬島之魂》全俳句位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由於主線結束後可以在任意區域自由探索,所有... 《對馬島之魂》中總共有19個寫俳句的位置,獎盃「心神合一」的解鎖條件之一就是找到所有俳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對馬島之魂》全俳句位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日本俳句賞
    日本徘句是日本傳統文學中的一種詩歌形式,不僅日本,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短小最簡煉的短詩。在季語中除「春雨」、「秋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櫻花」、「青梅」、「朝顏」、「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