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歌中的風雅、美麗與哀愁

2021-02-08 緩緩有點慢

川端康成作為日本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1968年的頒獎典禮上的演說中曾引用過這樣一句詩句:「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句看似在技法和表達上並無什麼特別之處的詩句,卻將一年四季中最有特色的意象融於這十四個字當中,也表達了日本對於四季的審美。而這句詩就是來自於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道元和尚所做的一首和歌。

01.再續風雅

對於和歌的鑑賞和研究,著名翻譯家、學者鄭民欽先生可以說是非常權威的,他不僅有著多年的日本文學研究經驗,譯有《源氏物語》《奧州小道》《東京人》《春琴抄》《燃燒的綠樹》等日本文學作品,還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詩歌史》《和歌美學》等日本詩歌研究鑑賞作品。

《風雅和歌》系列叢書是鄭民欽先生繼《風雅俳句》系列之後再次推出的鑑賞文集,再續風雅之韻。

與《風雅俳句》相似的是,在這一套叢書之中依然以春夏秋冬的四季為主題倆劃分,將日本經典和歌分為《春苑桃花紅》、《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濃》、《寒冬雨意遙》四卷,對包括紀貫之、柿本人麻呂、在原業平、西行法師、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與謝野晶子等數十位著名歌人,共計三百餘首和歌進行賞讀。

木心說:日本和歌很淺,淺得有味道。很輕,很薄,半透明,紙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國的白話詩。不見哪兒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現。你要寫卻寫不出來。

就是這種清淺的小詩,卻綿遠悠長,也滲透著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精髓與特色。

02.和歌之遠

日本的詩歌形式對於我們來說,或許被更多人了解的是俳句,而和歌這種詩歌形式被提起的時候就相對較少了。

其實,和歌比俳句要更加古老,它起源於口耳相傳的遠古時代,是日本韻文學最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從《古事紀》等書籍中就出現了和歌孑遺,到《萬葉集》時期就已經基本定型,而在平安時代的《八代集》時期,和歌作為日本宮廷文學的樣式之一,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由於和歌歷史悠久,所以從很多流傳於世的和歌之中可以反映出日本的歷史、文化、風土、宗教等發展的進程,受漢詩的影響但又不同於漢詩,和歌有著鮮明的日本特色,因此被稱為「大和之歌」。

《萬葉集》作為日本現存的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詩經》在中國的地位,其中「萬葉"有「萬言"、「萬世相傳"的意思,這個名字正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和歌內容的涵蓋之廣。

在這20卷4500首和歌中,從帝王的行幸遊宴到百姓的婚戀思歸,從風土人情,到四時之景,不一而足。於是早期的《萬葉集》以題材分為「相聞"、「輓歌"和「雜歌"三大部類,以「相聞"講感情,「輓歌」作哀悼,「雜歌"表廣博。

人們用這些短句抒發胸臆,感嘆著生活之苦悶,讚頌著自然的美好,也述說著內心的相思,哪怕一千多年過去,和歌在日本文學史上依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比如去年的時候,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就宣布說,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起啟用新年號「令和」。

而這個新年號「令和」就是出自《萬葉集》中《梅花歌並序》的詩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燻珮後之香」。

日本漫畫作家新海誠的動畫電影《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就都曾出現過《萬葉集》的經典和歌,比如《你的名字》中,三葉的老師教授的這首和歌:

長月黃昏後,佇立露沾身。莫問我為誰,我自待伊人。

而回溯一下就會發現,這位老師就是《言葉之庭》的女主角雪野百香裡,她對男主角吟誦的也是一首和歌: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03.和歌之美

法國藝術史家艾黎福爾曾說:「日本人始終具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敏銳性。」

日本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國家,對於四季變換的敏感和讚美也是在文學作品當中很常見的,隨著季節不斷輪迴,大自然中的景致和人們的生活都隨之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被人們捕捉到,體現在文學之中,歌詠著四季之美。

這種美中有很多是在表達著一種哀傷的情懷,我們都知道,「物哀」是日本自古以來流傳已久的一種美學理念,尤其在日本文學中的體現是最多的,其中在日本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和歌自然也不例外。

「物哀」之中包含著多種感情,譬如同情、哀傷、悲嘆、讚頌、愛憐、憐惜……這些感情與情景融合,就像是一種觸景生情的真情流露,比如《萬葉集》中就有一首和歌,講述了上宮聖德皇子出遊竹原井之時,見龍田山死人的場景,於是悲從中來:

汝在自家中妹子手中抱旅途臥草枕遊子實可憐

四季變換中轉瞬即逝的形態自然也是和歌題材中的重點,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師在《文鏡秘府論文意》 中說:「春夏秋冬氣色,隨時立意」,松尾芭蕉在《三冊子》也曾說:「謂之隨順造化,以四時為友。所觀無不有花,所思無不有月 。」

比如在這套和歌集的《春苑桃花紅》一卷中,收錄了大伴家持的這樣一首和歌:

春日豔陽天,雲雀歡唱入雲端,我卻獨傷悲。

雲雀唱著歡快地歌飛到雲端之上,一派春末夏初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色,可是在大伴家持的眼中,卻是花鳥帶愁,山川含恨的,心中的愁雲慘霧讓眼前的春意融融都失去了蓬勃之感,由人的生存之悲而產生的悽惆之意油然而生。

又如小野小町的這首:

花色漸褪盡,此身徒然過俗世,長雨下不停。

小野在這首和歌中以花自喻,然而花開有時花落亦有時,正如女子容顏,年輕時再花容月貌,也有年老色衰之時,美好的事物總是無法長久的留住。

這些轉瞬即逝的剎那之景往往能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不一樣的情感,周作人就曾說:「如果我們『懷著愛惜這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頭又復隨即消失的剎那的感覺之心』,想將他表現出來,那麼數行的小詩便是絕好的工具了。」

自然中的變幻與消逝正如生命中的無常,所以在這些不斷變化著的景致之中,也無不體現著物哀之美,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可以成為訴說情懷的最好意象。

正如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所言:「按照日本人的一般的思維方法,他們常把美看成一種十分渺茫的東西,看成一種很快就會消失的現象。」

相關焦點

  • 《風雅和歌》:日本人的《詩經》,越過四季、寫盡和式傳統與美學
    為什麼說和歌是日本人的《詩經》呢?因為和歌對日本民族文化的影響相當於《詩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和歌滲透到日本民族的脊髓中,成為日本人精神文化的根。這套《風雅和歌》就是翻譯家鄭民欽從這些和歌中選取了三百餘首,按照「春夏秋冬」分類進行賞析的著作。實際上,受和歌影響,日本人也有著與其他國家人不同的季節感,且這種感覺滲透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 宋詞裡的美麗哀愁
    百度搜圖當然要說這樣傷春悲秋哀愁與美麗的詞怎麼可以少了南唐後主李煜呢?李煜在被封為「隴西公」之後,就寫了幾首我們很多人耳熟能詳的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976年李煜和小周后被押解至汴梁,先被封為「違命侯」後趙光義繼位改為「隴西公」。對李煜來說心中的恥辱和傷痛又有誰能懂呢?好在他還會寫詞,還寫的非常好: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 抖音我放棄整個森林留下眷戀和哀愁是什麼歌誰唱的
    抖音我放棄整個森林留下眷戀和哀愁是什麼歌?最近,抖音上又火了一首歌,歌詞是「我的眼睛望著窗外幻想如何對你表白」,據悉,這首歌歌名叫《地鐵等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地鐵等待這首歌歌詞完整版介紹。
  • 《風雅俳句》 ,浪漫到極致
    慶長五年(1600)後,在京都創辦私塾,大力倡導、開展和歌與俳諧活動,網羅人才,創立貞門派,成為貞門之主。寬永十年(1633),其門下松江重賴出版《犬子集》,從此聲名遠播,貞門派的勢力也從京都發展到全國,執俳壇之牛耳。貞德的歷史功績在於運用連歌形式制定俳諧的格律,把俳諧提高到與和歌、連歌同樣的文學地位,從而使他成為俳諧的中興之祖。
  • 此「哀」非彼「哀」,近距離閱讀,淺談日本和歌之美
    任何一種文學都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從漢詩演化而來的日本和歌,雖然具有我國詩歌的一切特徵,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美。「哀」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主要審美手段之一,也是欣賞和歌所需要了解的必備前提。「哀」字在日語裡不同於漢語的字詞解釋,它泛指一切喜怒哀樂,是內心觸動發出的聲音,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 「樂動心弦」43:愛與哀愁像杯烈酒
    每每聽童安格的歌,都有一種淡淡的愁緒從心頭飄過。他的歌,不那麼張揚,不那麼露骨,輕輕的訴說,淡淡的惆悵,猶如一般甘冽的清泉,慢慢浸入腦海,柔柔地滋潤心田。他的歌,自責多於抱怨,反思多於反駁,總在檢討自己,總在修正航向,總在憧憬未來。這種清醒的浪漫,確實能夠擊中我們的某根神經,自覺不自覺地與之共鳴,與之共勉。
  • 馬祖的美麗與哀愁
    馬祖位於臺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最近點不到十公裡,小三通後,馬祖北竿到福建的黃岐,船行時間只需25分鐘。馬祖與金門一樣,同是兩岸對峙時期的軍事重地,解禁後留有許多軍事遺蹟及傳統閩東建築,近年「藍眼淚」蜚聲國際,但「馬祖」也有他自己的美麗與哀愁。
  • 中禪寺湖觀賞楓葉的美麗與哀愁
    我在深秋時節來到日本的賞楓勝地—奧日光地區,果然在旅遊旺季住宿並不順利,住宿搞定後,心情便覺萬分雀躍,此時再看看窗外的中禪寺湖,只覺得憂鬱褪去,靈光乍現呢!公路兩旁是高聳筆直的林木,公車在微雨中前行,仿佛童書裡的情景就展現在眼前。湯元溫泉區有一點像是花蓮的林田山,是與山下隔離的小世界。區內街道整齊方方正正,我依地圖又找到日光護照小冊中的湯元板屋,也是只要500日圓就可洗到爽的溫泉,二話不說當然就去光顧了!這邊的溫泉很道地,連池子都可見明顯的歷史痕跡。
  • 《李清照詞傳》:半生煙雨,半世桃花,寫盡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文/撿書小逸圖源網絡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也。其實提起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我想大家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幾句這樣的詩: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日本和歌曲水宴
    這般在《蘭亭集序》中所記載的風雅之景,在中國已不多見,但如今每年都在日本生動再現。  除了祭祀神靈外,曲水宴還是展現承襲自漢詩的日本本土化詩歌和歌文化的好時機。魏晉之風傳日本  坐在平安庭內,目之所及遍是深深淺淺連片的翠綠,粉黃色的花點綴其間。
  • 把日式哀愁帶入英語文學
    石黑一雄少年時代就讀於倫敦的中學,中學畢業之後,先後進入英國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學習英國文學。1980年,26歲的石黑一雄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居住在倫敦郊區,開始潛心寫作。    石黑一雄的亞洲人種和血緣註定使他成為一個在日本和英國之間尋覓寫作題材、在陳舊往事中尋找擺渡之舟、跨越文化和記憶的人。他把日式的哀愁巧妙地帶入英語文學中,給英語文學增添了特殊的活力。年輕時代的石黑一雄。
  • 如夢如歌的童安格
    ○陳耀民對於我們這些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歌迷來說,童安格的每一首歌都是那麼的經典,都是那麼的令我們心旌蕩漾。聽童安格的歌,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感覺,仿佛置身一個美麗的音樂世界,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令人流連忘返。
  • 川島芳子填寫的兩首歌,那美麗的中國和難忘的婚姻生活
    一戰中,有個雙面間諜,名叫瑪塔·哈莉,她生得極其妖豔,遊走在德國和法國之間。二戰中,也出現了一個女間諜,她以美貌和多才多藝混跡於上流社會,為日寇搜集情報,被稱為「東方的瑪塔·哈莉」,這個女人就是川島芳子。
  • 李東軍:詩人貴誠 詩心貴意——論日本桂園派和歌詩人香川景樹的...
    「桂園派」憑藉優美、平易的歌風振興了關西地區的和歌創作,直至 19 世紀晚期日本近代文學崛起之前,桂園派始終在和歌領域佔據統治地位。與此相對,袁枚(1716—1798)科舉中過進士,曾歷任沭陽、江寧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畏權貴。後辭官在江寧築室定居,號「隨園主人」。
  • 豆瓣高分《花牌情緣》:日本和歌何以有著跨越千年的力量?
    相比之下,日本的和歌學習要顯得輕鬆許多,因為它用遊戲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夠體味到其中的樂趣。和歌過去是日本的一種宮廷遊戲。古代日本的內侍,有個很獨特的要求,就是必須掌握書法、管弦、和歌三項本領。雖然「打和尚」不需要記住和歌,但長時間看到紙牌上的和歌,小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記住和歌內容。老少皆宜的日本和歌,就這樣以遊戲的形式一直流傳了下來。
  • 詩詞|古詩詞中的20種風雅,意境絕美
    20種風雅,意境絕美文章來源於「國粹讀書」詩詞,是怎樣的一種風雅呢?——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2/20 月亮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姜夔《揚州慢》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李白《蘇臺覽古》6/20 南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 劉若英最好聽的不是《後來》而是這首歌
    1995年,以劇情片《我的美麗與哀愁》出道;同年以愛情片《少女小漁》獲得第40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亦以專輯《少女小漁的美麗與哀愁》開始涉足音樂領域,主打歌《為愛痴狂》獲得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1997年,憑藉劇情片《美麗在唱歌》獲得第1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
  • 日本特色詩歌——和歌
    在日本除了俳句還有一種特色詩歌--和歌由我們的樂府詩不斷演化後面還衍生出了一種遊戲和歌>和歌(わか )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這是日本詩相對漢詩而言的。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來愈多,現已佔絕對多數。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短歌有五句三十一個音節,是一種日本傳統定型詩,格式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順序。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在卡爾維諾筆下是他者對京都的觀看,而千年前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皇族的京都,川端康成的《古都》借千重子和苗子描繪戰後的京都……「京都:藝術想像之都」則是從圖像的角度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以及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
  • 雨果·克勞斯:破碎的瓦勒小城與無盡的哀愁
    撰文 | 趙松厚達758頁的《比利時的哀愁》是一本非常難以進入的小說,作者雨果·克勞斯在句子中不斷轉變人稱視角和敘事語調。但這並非單純的文學炫技。這種獨特的語調與主人公的成長及比利時戰爭期間的氛圍相對應,一旦讀者能夠跨越第一道閱讀障礙,就能體會到由密不透風的文字所構成的綿延不絕的哀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