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防控,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暫時封閉,考慮團隊成員人身安全問題,故原定8月5日開展的山東大學西校區歷史文化街區線下實地調研活動暫時取消,延期進行,現特整理街區相關資料如下。
一、街區範圍
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北起濼源大街以南約160米的濟南財經學校南院牆,西至西雙龍街-廣場西溝沿線,南至經十路,東至趵突泉南路-山東大學第一附屬小學西界,包含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以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兩個主要區域,面積約46.7公頃。
二、街區價值
歷史價值。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形成於20世紀初,現仍作為高校及醫院延續使用,保存了規模較大、數量眾多的近代教會大學及醫院建築。
藝術價值。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格局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巴洛克空間處理藝術;街區內各類文物建築是折衷主義建築設計手法的集中映射,其構圖比例、材質表達、裝飾藝術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價值。
科學價值。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選址、功能分區及路網格局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校園規劃及設計,空間布局與機構設置等方面的重要實證;街區內各式文物建築遺存是研究中西文化影響下建築單體功能、建築風格藝術、建築營造技術、材料利用、飾面處理的珍貴實例;建築群中曾有多位學界巨擎在此學習、生活、任教,建築群承載了中國近代諸多文學、理學、醫學以及國學科研及學術成果的研發過程,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文化價值。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呈現的空間布局與建築風貌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不同領域和階層的文化審美及功能訴求,是文化交流與集成的產物;街區物質遺存與在這裡參與營造、工作、生活的諸多歷史人物一起,構築起濟南城市鮮明的時代特徵與內涵,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社會價值。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是山東醫學界以及教育界醫療服務輸出和人才輸出的重要窗口,並依舊保持著活力;同時其也是中國近代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三、街區風貌
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內遺留古建築於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內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內兩處集中分布,前者曾屬齊魯大學,後者則曾屬於濟南共合醫院(濟南齊魯醫院)。二者均自清末始建,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一)原齊魯大學建築群
齊魯大學即今天的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64年在登州(今山東蓬萊)建立的登州文會館。1908年,英國傳教士卜道成在濟南南圩子城外購置土地545畝,開始籌建大學,1911年學校舍基本落成。
校園主體建築由美國工程師佩利姆(G. H. Prim)設計,其平面布局為西方近代建築形式,並採用了大量中國傳統民居建築手法、建築符號。
校園坐南朝北,採取對稱布局,辦公樓位北,康穆堂在南,東西兩側由北向南對稱布置考文樓、圖書館和柏根樓、齊魯神學院,色彩協調,疏密有致。
六座樓間形成一個三千平方米的中心花園,為西方園林布局,八條鵝卵石鋪成的道路呈放射狀。
教學辦公樓多為二三層,高石基,清水灰磚牆,花脊小瓦,歇山式屋頂。每座樓的入口處為中國古典式垂花門罩,山牆及山花磚石雕刻精細。
教學樓正南為教工宿舍,多為二層歐陸別墅式住宅,住宅南側有瓜地和果園。男女學生公寓分列東西兩側,人稱東村和西村。校園還附設有麻風病院、遊泳池、運動場及崇德小學和西人小
整個校舍布局自由,功能分區較明確,雖然建設造型中西混雜、格調,風格不一,但其色彩協調,疏密有致,靈活多變,尤其校舍綠化較好,使整個校園比較統一,是濟南南關地段最具有基督教文化特徵的龐大近代建築群。
(二)齊魯醫院建築群
齊魯醫院始於1890年的濟南華美醫院,1908年改名濟南共合醫院,1917年稱濟南齊魯醫院,1953年改名山東省立二院,1957年成為山東醫學院的附屬醫院,1985年改為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00年10月更名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1951年,醫院的主要建築分別被命名為共合樓、求真樓、新興樓、和平樓、民主樓、大同樓、協和樓、解放樓、前進樓、青年樓等。
齊魯醫院內另有廣智院與濟南南關禮拜堂舊址兩處建築。廣智院位於齊魯醫院東門內廣智院146號,「廣智」的意思是「廣其智識」。廣智院是基督教青年會的一個傳播文化知識的機構,類似今天的博物館。
廣智院建築群為一片氣勢連貫、空間相互連接的中國傳統合院式平房,是當時濟南的所有建築中規模是最大的。建築坐南面北,空間高大開闊,有較長的連續展帶,其設計體現了當時中西風格的交融,從設計角度看相當完美,被歷史學家翦伯贊稱之為中國博覽館建築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