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是急於趕路,忽視了思考與回顧。
當今中國,發展很快,如果不是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拖住了腳步,今年的高考應該早已結束。
1979年至2002年全國統一的高考時間,都定為7月7日至9日。這個時節正是驕陽似火,暑氣炎炎,當時被考生稱作「黑色七月」。
2002年,教育部宣布,高考由7月改為6月,從2003年開始,高考時間提前了一個月。而這種改變,正是因為天氣。據說還是因為「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建議。
2020年,全國高考調整到了7月7日開始。在今天這個特殊的全國高考日,很值得回憶一下當年我經歷的那個高考季——回看那個1997年。
1997年發生了不少大事,在我高三的記憶裡,下面這些歷史事件和故事,依然如新。
1997年7月1日凌晨開始交接儀式,從頭一天晚上九十點鐘開始,央視就開始了現場直播,駐港部隊開始進駐香港。那一天全體中國人幾乎都守在電視機旁,到中方國旗準時升起那一刻,舉國歡騰,震撼人心,東方明珠回歸祖國懷抱,一雪百年恥。這種前進的力量,鼓舞著全體中國人,同樣也鼓舞著那一屆高考學子。
距離高考還有七天時間,那時候高三都已經放假了,自己在家複習。我和家人一同看了直播,在那個18歲的年紀,雖然那時候對香港回歸的意義了解不了那麼多,依然還是有一股莫名的激動。那時候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長大了一定去香港轉一轉、看一看。
1997香港回歸儀式
當時我們想不到的是,2020年的7月1日,香港「二次回歸」。
當時這個新聞給很多人的印象是有點「不可思議」,一臺計算機,竟然能學會西洋棋,還能戰勝世界級的冠軍?計算機比人腦還聰明?計算機會不會作弊?會不會疲勞?
那時候想不到的是,其實這僅僅是開始。
今天的人工智慧,發展日新月異,AI、VR等技術,在生活中越來越普及,5G的競爭愈發激烈,中美科技競爭短兵相接。
科技仍然是「第一生產力」,各國都在激烈競爭,科技的發展,也必然影響人類社會的結構和人民的生活。
當時柯受良這一舉動可謂是家喻戶曉。他自己表示:要用飛躍黃河向母親河致敬,並希望以此喚起全球華人對建設祖國的關心,盡己所能,報效祖國。
那時候的我們這些高中生和很多普通百姓也很難理解,柯受良這一舉動想證明什麼?有什麼意義?感覺無非就是有錢任性,敢於冒險而已。
今天回過頭來看,好像能夠理解了——他不是用他的無畏壯舉來證明自己,而是證明那個時代,就像新冠疫情爆發後的中國,很多平凡人勇於逆行,投身抗疫戰場的不平凡舉動一樣。
仔細回想,那個年代,激發愛國情懷的舉動,經常可見。
那個時代,在中國確實有一股全民族積極向上,報效祖國的精氣神。
在這樣的1997年,我作為應屆生參加高考,以當時的學習成績,我還是很有自信的,那時候的念想,就是穩定發揮,整理能超長發揮,考一個好大學,進入大學後,努力學習,向上攀登。
比較幸運,一切如願。高考後電話查分的時候,打通電話前幾秒是忐忑不安,得知分數後激動萬分。那一刻的感覺,在後來的很多年後,也很難找到。
2000年,又逢高考。二十多年國際形勢和中國社會的變化超出當年人的想像,但是歷史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相似,這一代高考學子,又在特殊的時代下,走進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考場。
相似的情境,喚醒心境,不禁感慨萬千。「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憶起少年時,之所以不曾被艱苦的日子壓倒,再苦再累時仍能享受奮鬥且快樂的時光,充滿進取的欲望,對未來充滿期望,在於懷揣青年就要報效國家的夢想。有了夢想,雖然學習和生活中充滿各種挫折,心中依然有夢有光。有了夢想,那無數平凡的日子,都值得追憶。
說到這裡又想起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對中國留學生講的那段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他還教導同學們說:「青年人應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一代高考青年,必然不會比我們當年差。
誠然,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有奮鬥就會有艱辛,可能被坎坷羈絆,被煩惱折磨。然而,回首來路,這一切不過是成長的代價,進步的階梯。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只要你們沒有辜負自己的夢想,抓住了各自的機會,腳踏實地地奮鬥,就一定能鋪就未來事業發展的基石,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多年以後,你一定會感謝今天努力拼搏的自己。
2020年7月7日 與全國高考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