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黑色是癌症嗎
即使醫生不跟你說,你肯定知道便血不是什麼好事情,這代表你身體某個部位出現問題了。在絕大多數人的意識裡面,大便出血、排便非常困難、肛門很疼痛等症狀肯定是被痔瘡找上門了!痔瘡雖然很討厭,但十個人中九個人有,所以覺得影響不大。於是就自己去藥店拿點藥,自行治療。殊不知,大便出血除了痔瘡有這樣的症狀外,大腸癌其實也是有便血的情況的。
32歲的李先生是一名IT男。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溫柔大方,三歲的女兒也很活潑可愛。因為要經常加班的關係,從兩年前開始,李先生上廁所開始出現了便血的情況。李先生內心覺得肯定是痔瘡,於是陸續買了很多治療痔瘡的藥物。可是痔瘡總是時好時壞,一直沒有斷根過。
便血在醫學上一般是分為三種顏色的,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那麼,「柏油樣、暗、紅」三色有哪些不同?它們的出現又代表哪些疾病找上你了呢?
柏油樣:多是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又稱柏油便,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糞便呈黑色,有時附有黏液而發亮,類似柏油。胃潰瘍、急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多伴有黑便症狀。
暗紅血便:多由腸癌等引起。暗色便,即膿血便,指的是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觀較稀薄,有時含有大量黏液,往往見於直腸癌、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鮮血便:多來源於肛管直腸病變。紅色便即鮮血便,大多為急性出血,在排便時或排便後直接流出。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顏色鮮紅,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一般見於痔瘡、腸息肉、直腸脫垂、肛裂等肛腸疾病。
當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便血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目前,對於大便便血最直接的檢查方法就是採取電子肛腸鏡或者腸鏡進行檢查,它們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廣州東大肛腸醫院的奧林巴斯電子腸鏡,它是將腸鏡經肛門插入腸腔,可以觀察到整個大腸腸腔內有無病變,鉗取小塊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和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而指導治療。隨著內鏡技術的日臻成熟完美,還可以在腸鏡下切除結直腸息肉、早癌,也可以在腸鏡下止血等。
肚脹大便黑色是癌症嗎
結腸癌轉移肝的情況說明了結腸癌的是比較嚴重的,並且對肝臟的功能都造成了影響。結腸癌轉肝的能活多久,其實患者不應該去擔心這樣的問題,因為只要積極的去治療疾病,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延長自己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並且可以減少身體癌痛的情況。
1、結腸癌轉移肝能活多久
首先,病人不應該考慮,這個問題,要知道任何疾病都有治癒的可能,患者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採用營養療法,提高生命質量,延緩生命長度。人體內的消化道對於人體的消化功能影響很大,甚至進而會影響到人體的消化系統。腸道是人體的消化道的一部分,在人體的消化道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結腸就是腸道的一種,結腸不僅功能重要,而且還易引發一些疾病,比如說結腸癌。結腸癌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治療手段繁多,但在後期結腸癌有可能會發生轉移。結腸癌轉移肝能活多久
2、結腸癌的病因
結腸癌發病的主要與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有關。結腸的慢性炎症使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結腸息肉者,結腸癌發生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
3、結腸癌臨床表現
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後,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症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不能排便,體檢見腹部膨隆、腸型、局部有壓痛,聽診聞及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腸梗阻。若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連,形成不規則包塊。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肺轉移徵象,惡病質,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轉移肝能活多久
結腸癌結腸癌食療方
1、芋頭飯
蒸成飯。芋頭質地細軟,易於消化,適合患有胃腸道疾病、結核病的人以及老年、兒童食用。便秘或夏天身上紅腫時,吃點芋頭飯尤其能起到通便、解毒的作用。不過,芋頭含澱粉較多,多吃容易脹氣,吃時應注意適量。
2、南瓜飯
南瓜的胡蘿蔔素含量居瓜中之冠,其中的果膠可以提高米飯的黏度,使糖類吸收緩慢,因此,南瓜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另外,南瓜中的甘露醇有通便作用,可以減少糞便中毒素對人體的危害,防止結腸癌發生。
3、黑木耳飯
煮成飯或粥。黑木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膠質食用菌和藥用菌,含鐵豐富,賴氨酸和氨酸含量尤其高。近些年來發現,它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對心腦血管疾病有明顯的預防作用。結腸癌轉移肝能活多久
結腸癌如何預防
定期檢查
對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男性,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應定期檢查,警惕大腸癌的信號及早期症狀,如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帶血或黑便,大便形狀變扁變細等。
改進飲食習慣
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不宜過細過精。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所產生的致癌物質多,作用於大腸時間長,必然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因此,少吃或不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包括:豬油、牛油、肥肉、動物內臟、魚子等。
積極防治腸道疾病,積極鍛鍊身體
預防各種息肉、慢性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等,對於腸道息肉更應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