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是人體每日代謝的產物,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經過胃腸道消化、吸收之後,營養物質會排出到小腸,剩餘的殘渣進入大腸,再經過腸道蠕動,最終形成大便排出體外。
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大便最後形成的形態。所以,通過日常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等,可以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其中,需要特別留意的是以下4種大便情況。
這4種大便情況預示癌症
一是黑便
正常情況下,大便的顏色是黃色的,此外吃了一些含天然色素的食物,大便顏色也會發生改變,屬於正常情況。
需要警惕的是,在沒有食用鴨血、紫薯、桑葚等食物的前提下,大便顏色呈黑色,可能與消化道潰瘍、上消化道腫瘤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有關。
原因是血在消化道殘留的時間較長,破壞了紅細胞,同時在胃酸的作用下,血紅蛋白與腸道內的硫化物結合,最終形成黑便。
二是便血
正常情況下,消化道是不會無緣無故出血的,不管是一次性便血,還是反覆性便血,都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尤其是出現持續性的、少量的、帶黏液的血便,而且便意頻繁,伴有腹痛、消瘦、肛門墜脹感等症狀時,要警惕是否發生了大腸癌。
三是大便形狀改變
正常的大便形狀是呈香腸狀的,而且表面很光滑或有裂痕,如果大便變得很細,可能與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
但是,如果大便變細的同時,還伴隨出血或粘液的症狀,就要考慮是否是直腸息肉、直腸癌或肛乳頭瘤。當發生直腸息肉或直腸癌時,直腸息肉或癌細胞會不斷生長,當大便通過直腸的時候,就會受到擠壓,導致變形。
四是排便習慣改變
健康人群每天需要排便1~2次,或者2~3天排便1次。如果排便次數突然增多,變成一天5~10左右,甚至更多,並且出現裡急後重的感覺,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可能是直腸癌的信號。
正常的大便是怎樣的?
要及時知道大便的異常,就要先了解清楚正常的大便是怎樣的。正常的大便,要符合以下6個條件:
1、顏色呈黃色或黃褐色;
2、氣味帶有微臭;
3、呈香蕉條狀,軟便不粘連;
4、每條大便長度約10-15㎝,重量約100g,每次排2-3條;
5、每天排便1-2次;
6、大便在5分鐘內排出,無殘留便意。
好的排便習慣,可從3方面培養
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很多人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導致排便習慣也不好,經常出現憋便、便秘等情況。
養成好的排便習慣,有助於腸胃健康,預防腸胃疾病。那麼,如何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大便要專心,不要看書、看報或玩手機,否則一會分散注意力,延長排便時間;二會降低對肛門肌肉的精密控制,長期可能誘發便秘。
大便的最佳時間應選擇早上起床之後或早餐後20分鐘,早上這段時間最容易出現結腸運動,是清空腸道內垃圾的最好時機。
不要憋便,一有便意就要上廁所,不要憋著,減少刻意抑制便意的行為,以免導致條件反射消失,造成便秘。
此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排便才能更順暢。日常生活中,我們上完「大號」之後,可以回頭看一眼,如果發現異常,要提高警惕,及時去醫院檢查,查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