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學勞模

2020-12-18 瀟湘晨報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新時代的今天,勞模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愈發凸顯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勞模精神首先是鑽研精神,只有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發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能出類拔萃,才能「淬鍊」成勞模;其次,勞模精神是奉獻精神,立足崗位持續不斷地奉獻時間、精力和聰明才智,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在乎一時一地的得失,在奉獻中成就勞模,奉獻精神是勞模精神的內核。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最為重要的是要用實際行動學習勞模精神,實、細、行是學習勞模精神的三大關鍵詞。

實就是不能虛。學勞模就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不論職位大小,都應幹一行愛一行,有始有終,堅持到底,把工作做實做到位。幹工作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不能嘴上說學勞模,幹工作卻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虎頭蛇尾。學勞模要杜絕一切虛的東西,包括思想上的虛。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思想上這樣想,行動上怎樣做。虛的根子其實就在思想上。學勞模不虛,首先要去除思想上的「虛」。實實在在學勞模,才是真真正正學勞模。

細就是小,乃至細到極致。比如,學勞模的工匠精神,就要不分崗位大小,哪怕是再小的工序,也要認認真真,精益求精,將把工作做到極致作為一種追求和責任。工匠精神不是一日練成的,需要長期刻苦鑽研,在日積月累中不斷磨鍊技術,提升技能,工匠方能水到渠成。

行就是動。學勞模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說與做的一致性。不管怎樣學勞模,行動最有效。不行動一切歸零,不行動就是空談,不行動就無實際意義,不行動就無實際成效。只有將學習勞模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用一點一滴的行動踐行勞模精神,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實、細、行。練好「三字經」,知行合一學勞模。在工作中踐行勞模精神,在實踐中體悟勞模精神,用苦幹實幹詮釋勞模精神,像廣大勞動模範那樣「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讓勞模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匯聚成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安溪縣文明辦 孫小二)

【來源:福建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82歲老勞模學蛋糕裱花一點不含糊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2月15日,無錫市濱湖區河埒街道工會河埒片區勞模服務中心開設了一場名為「老勞模學新技能」烘焙專題培訓。
  • 學思踐悟 知行合一
    【光明論壇】學思踐悟 知行合一——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鍾超各級黨組織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確保全黨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2016年在全體黨員中開展的「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大部署。
  • 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中國實學的真精神
    「知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範疇,其始於《尚書》與《左傳》,《尚書》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左傳》有「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之說。知行關係在中國哲學史上主要指道德認識與道德踐履,其代表人物是朱熹、王守仁;也指一般認識論的意義,特別是清末、民國時期,代表人物是孫中山、毛澤東。
  • 做常學常新、知行合一的紀檢監察幹部
    3月1日,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打鐵還需自身硬」。
  • 學知行合一,普通人應該怎麼做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滿天下。創立心學,獨立於儒學,自成一派。立德立功立言,都佔了。更牛的是,這個人做官也很牛,皇帝昏庸,閹黨橫行,在他任上想幹的事,基本都落地了。去哪當官,都能造福一方百姓。知行合一王陽明這麼牛,靠的是啥呢?答案是:知行合一。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知行合一)學傳統文化,懂修身養德,悟人生智慧。王陽明(明朝思想家,也叫王守仁)被後人評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聖人,他提出的「心學」集儒家、佛家學問之大成。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
  • 「知行合一學習法」讓忠誠乾淨擔當的心靈品質可學而至
    百萬人的成功見證,新時代的創新轉化「知行合一學習法」讓忠誠乾淨擔當的心靈品質可學而至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如何更好地啟發和引導人們領會領袖思想的精髓、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心靈品質?
  • 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促落實
    聆聽報告後,大家一致認為,宣講報告深入淺出,讓人深受鼓舞,特別是結合含山實際,對含山加快文旅發展提出了建議,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含山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當日的宣講報告會,也是含山縣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動員會。
  • 「理論」勞動教育貴在「知行合一」
    勞動教育貴在「知行合一」孫學朝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中發現自我,通過雙手改變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將勞動教育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在每個學期末按照學校的學時學分對應關係,統一認定第二課堂學分,實現勞動教育管理、科學評價的信息化。開展勞動教育典型選樹活動,通過典型引領弘揚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美麗的價值取向。落實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要廣泛開展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將勞動理論教育和勞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 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應該篤學不倦,學深悟透。  作為新建區發改委的組工幹部,我們要原原本本學,用心用腦學,學深學透。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應該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徵程。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 歷史鉤沉: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的最有名的理論。那麼這麼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知行合一是什麼王陽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呢?
  • 北大光華EMBA項目:科學思辨、趨勢前瞻、知行合一、敢當無我
    在光華EMBA,同學們能學到什麼?這始終是EMBA項目思考的問題。「因思想,而光華」。在北大光華EMBA同學們學習「思想",這些思想體現在課堂內外,我們闡釋為:科學思辨,趨勢前瞻,知行合一,敢當無我。科學思辨科學思辨貌似是科學研究的事情,但其實對企業家非常重要,能幫助企業家去偽存真、化繁為簡,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商業世界風起雲湧,要堅守科學思辨尤其不易。
  • 「我也要當勞模」:甘肅組織全國勞模深入車間一線宣講互動
    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作為全國勞模你們工作壓力大嗎?現在的年輕職工嫌工作辛苦總想離職怎麼辦?從一名農民工作出成長為全國勞模,用始終如一的敬業奉獻、專注努力實現了向技術性、管理型的華麗轉變,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業績的甘肅建投集團六建四公司抹灰作業隊隊長謝昌盛,結合自己的經歷做了解答,「我所從事的是人們認為最髒、最累、最苦的粉刷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剛參加工作時每天掙兩塊四毛五,還要幹這麼重的體力活,但是我堅信只要自己學到手藝,成為技術能手,並且努力工作,企業效益好了我們就一定會有好的待遇
  • 魏禮群: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值此臨別之際,我從社會學的基本特徵和根本要義,思考了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作寄語,與大家分享、共勉。「知行合一」意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踐中運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僅要重視認識(「知」),還要重視實踐(「行」),必須把「知」和「行」統一起來。「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則。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三、「知行合一」與「知行並進」引文(a)的主題是知行關係,但陽明將「飢了」「寒了」等也歸為「行」,可見他所說的「行」並不特指身體行為。我們且看陽明另一處對知行關係的論述:(b)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篤者,敦實篤厚之意。
  • 知行合一?你懂嗎?
    即事即學,即政即學,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可離開親躬實踐而空談為學。知與行本來就是不分離的。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認識。只有去實踐了,你才擁有 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奈何人懶,雖知不行。
  • 知行合一 薪火傳承
    而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乃至於「致良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契合了《中庸》的核心精神,並體現在人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中庸》說「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這幾句話含有豐富的義理,是需要我們用心體證才能明白的。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因而有「思而不學」者。王陽明說:「此亦有為而言,其實思即學也。學有所疑,便須思之。『思而不學』者,蓋有此等人只懸空去思,要想出一個道理,卻不在身心上實用其力,以學存此天理。思與學作兩事做,故有「罔」與「殆」之病。其實思只是思其所學,原非兩事也。」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因而有「思而不學」者。王陽明說:「此亦有為而言,其實思即學也。學有所疑,便須思之。『思而不學』者,蓋有此等人只懸空去思,要想出一個道理, 卻不在身心上實用其力,以學存此天理。思與學作兩事做,故有「罔」與「殆」之病。其實思只是思其所學,原非兩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