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四歲寶寶多次補牙」「兩歲寶寶長蛀牙了怎麼辦?」「寶寶一歲半長了蛀牙」,隨著生活越來越「甜蜜」,寶寶出現蛀牙的時間瘋狂向前推移,甚至一周歲的寶寶剛剛長出幾顆牙就蛀了。要知道,乳牙有蛀牙可是會影響恆牙生長的,而不是換一副牙就推翻重來。2017年國家衛計委的第四次口腔調查結果顯示:5歲兒童乳牙齲患率為70.9%,這如何不讓媽媽們擔心?但究其原因,寶寶蛀牙,媽媽的四個「慣」要負很大的責任!
媽媽第一慣:不戒夜奶、不戒奶瓶
在寶寶萌發出第一顆乳牙後,媽媽就應該將戒掉夜奶提上課程(尤其是喝奶粉的寶寶,更應該戒掉夜奶),避免母乳在齲齒菌(主要為變形鏈球菌,大多是媽媽在親吻寶寶時傳遞進寶寶口腔)的作用下成為寶寶蛀牙的幫兇。在戒夜奶的過程中,媽媽不要因為寶寶哭鬧就心軟,逐步的減少夜奶次數,直到徹底戒斷。
圖片來源於網絡
PS:如果寶寶的反應實在太過強烈,在寶寶喝了夜奶後,媽媽一定要堅持幫寶寶進行口腔清潔。
「奶瓶齲」三個字足夠讓媽媽心驚,但是依舊有許多媽媽忽視了奶瓶對寶寶牙齒的傷害,在寶寶一歲後依舊讓寶寶整夜整夜含著奶瓶入睡,此時齲齒就悄悄找上門。戒奶瓶和戒夜奶一樣,都需要媽媽「狠下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媽媽第二慣:不刷牙、不用牙膏
寶寶天生就喜歡自己探索,本能的排斥被動接受,所以在排斥牙膏、排斥刷牙上,寶寶的抗拒少不了,而媽媽們也想著等寶寶長完牙再開始刷牙也不晚,錯過保護牙齒的最佳階段。刷牙刷牙,就是寶寶有牙了就要開始刷,在長出第一顆牙時,媽媽就該給寶寶挑選合適的寶寶專用牙刷(可以配合牙線)、寶寶專用牙膏,幫助寶寶刷牙;直到寶寶7歲,再讓寶寶獨立刷牙,這是為了防止寶寶自己刷牙時不到位,無法真正保護牙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tips:在牙膏含不含氟的問題上,寶寶無法控制自身吞咽時,儘量選擇不含氟的;等寶寶可以自如控制吞咽後,選擇含氟牙膏,更好預防蛀牙。
媽媽第三慣:含糖零食吃太多
但凡是食物都有導致齲齒的風險,只是糖的蛀牙效果特別明顯。牙齒上的細菌尤其喜愛糖,在糖的吸引下,這些細菌會聚集在一起,產生更多的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此外,加了糖的零食粘性更強,會在寶寶的牙齒上停留更長時間,加劇蛀牙的產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牙科醫生都會建議少吃含糖零食,吃完後儘快漱口、刷牙!
可問題是,連大人都無法克制住甜食的誘惑,做不到勤漱口,更何況寶寶們吶?在接觸第一口帶著甜味的母乳時,寶寶就把甜味刻在了心上,逐漸發展成看見甜甜的零食眼睛就放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媽媽們在給寶寶選擇零食時,要儘量選擇配料表中不含糖的零食(糖的種類包括但不限於白砂糖、冰糖、麥芽糖、葡糖糖)
媽媽第四慣:不治療、不重視
出於乳牙反正要被恆牙取代的心理,寶寶牴觸去牙科醫院等原因,很多家長對於寶寶蛀牙的態度都是:等換牙後就好了,不會考慮給寶寶補牙,更不會考慮根管治療。但實際上,對於寶寶蛀牙,醫生的建議是:儘早治療,根據蛀牙情況採取補牙、根管等治療。
原因有三:
1、蛀牙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從第一顆蛀牙的出現到數顆蛀牙,只需要半年時間,跟灰指甲似的,一個傳染倆。
2、蛀牙會牙痛,不僅寶寶情緒會變差,還會影響寶寶的咀嚼能力,降低寶寶食慾,出現營養不足的情況。
3、寶寶蛀牙如果不及時治療,大概率會引發恆牙胚、牙囊破壞及恆牙釉質發育不全,最終影響恆牙的完整發育,而不是傳統觀念中的換一副牙就是從頭來過。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想要預防蛀牙,也可以在寶寶3歲時做窩溝封閉,減少食物殘留的機會,或是在牙齒上塗氟,保護牙齒(但很多寶寶在3歲前就有了蛀牙,所以媽媽們還是要在刷牙、吃零食方面提早著手)。
寫在最後: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連成人都無法忍受的疼痛,更不要說愛哭的寶寶,最後心疼的還是媽媽們。所以,媽媽們要杜絕四個「慣」,幫助寶寶養成一口健康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