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在信息化2.0時代,如何將信息化教學真實落實到課堂教學、融入進教師發展、服務於學生培養,是當前學校和教師正在面臨的挑戰和始終要去思考的問題。
2020年9月21日,方莊教育集群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骨幹教師培訓成功舉行。會議嘗試了線上線下混合互動的創新研訓形式,並就信息化2.0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與教師專業能力素養提升話題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分享。
會議邀請了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教育部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郭紹青、北京市教育學會教師學習研究會秘書長夏秋榮等進行針對性培訓指導。參與此次會議的領導有:方莊教育集群理事會執行會長、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管傑,方莊教育集群理事會成員、方莊教育集群測評中心、豐臺區芳莊第二幼兒園園長孔震英,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黨委書記魏韌,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副校長劉曉鷗,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附屬實驗小學校長王志清,集群各成員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主管校長、教學主任、教研組長、具有信息技術特長的學科教師等近千位教師在線上共同傾心聆聽會議,並開展了積極互動。
混合研修是教師培訓改革發展的重要出路
郭紹青教授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的背景——智能教育與智慧教育的關係切入,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網絡研修社區中教師能力發展迭代模型,說明學校該如何組織整校推進活動,並以真實問題解決入手,呈現了網際網路+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郭教授講到,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迅速,以其為核心的一系列技術都在與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交互學習方式等發生複合作用,這強力推動了教育教學變革,促進著新型教育體系建立。智慧社會作為未來社會的高級形態,是人類社會的又一次系統性重構,需要複合型、創新型、戰略型、智慧型的人才輸出,需要智能教育與人類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智能教育。
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需要適應教師學習特徵,充分調動教師內驅力,從教師個體專業發展角度按需施訓。只有把教師培訓目標變成一個一個的真實問題,這時的培訓才更加有效,教師也只有在解決這些真實問題過程中,把技術資源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才是真正改變了教學模式。
網絡混合研修迭代模型以宏循環、中循環、微循環的螺旋式循環迭代為核心,經由一個系統設計過程,能夠實現網絡研修、集中培訓與自主學習、校本教研與校本實踐有機融合,必須通過這種不斷的迭代更新,才能推動教師從知識獲得到觀念轉變再到實踐行為的發生。
校本研修是校本培訓、教研、科研的三位一體
夏秋榮秘書長從教師專業化發展角度出發,結合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關係,呈現了如何融合信息化的研修平臺,更加科學、實效地開展校本研修,更加針對、有效地激活教師內心需求,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真正服務於教育教學的改革。
夏秘書長提到,高端培訓居高難下、校本研修封閉無援、教師研訓分離隔斷、學科教研組活動事態化是當前學校校本研修面臨的普遍困境,茫然、盲目、忙碌又是學校教師常常深陷的三「mang」狀態,迫切需要依託「個人成長空間-學科教研組-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建立一體化的網絡研修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
網絡平臺的校本研修即是為教師開展校本研修提供線上與線下的專業支持服務,其運用技術的連結、管理的協同和項目的整合,能夠將教師的知識管理、教學設計、自我反思、線下教學活動和基於數據平臺研修過程管理有機融合在一起,貫通教師教育教學場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研修的本質是走進教育現場,圍繞真實情境中的主題、問題構建一個研修共同體,在發現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相互學習引導、開展研究。網絡平臺的介入,能夠讓學校教學、培訓和研修工作更好地融為一體,同時依託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等基本研究團隊,構建出更加有助於教師學習和成長的優良土壤。
信息技術助推共同體課堂融合創新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學處李亮芝主任以「信息技術與共同體課堂的融合創新」為主題,從指導思想、培訓方式和目標、組織機構、主要措施、推進計劃、考核辦法、培訓學分等七大方面,詳盡地分享了學校2020年度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並介紹了近期的工作推進情況。
李主任講述,學校校本研修工作聚焦於信息技術應用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成長為導向,充分發揮內部優勢、組建先行團隊,積極整合優質資源、組建培訓團隊,科學建立評價引領機制、組建管理團隊,並借力國家培訓平臺彰顯名校責任擔當。
小致教師研修系統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9月,學校參與教師共有344人,自主建立了研修群組47個,開展研修活動112個、研修任務438個,上傳資源達到755份,教師交互次數達到2480次,全體教師完成率達到90%以上,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的校本研修特色明顯。下一步學校將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進一步深入探索「2+N」模式建議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微能力點的教學融合與突破。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高中物理教研組長羅倩敏老師以「借力新技術,助推教•研•學共同體融合創新」為主題,分線上教學反思、暑期研修學習、研修計劃形成、線下教學踐行與展望四大部分,生動地分享了學校高中物理教研組2020年度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實踐過程。
羅老師講述,在走班教學大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踐行共同體+主題單元+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可謂順勢而為。依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研組完成了線下與線上融合式聽評課、在線研討、開發微課程、可選擇性開發智慧學習環境下的課程資源、物理遊戲式和菜單式課程設計、先行團帶領年輕教師探索線下信息技術應用案例等研修實踐活動,建構了以校為本、基於課堂、以應用為驅動、注重教•研•學的融合創新課堂,真正讓信息技術提升「賦能」於教師,福報於學生。
教育信息化為教師專業發展賦能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劉曉鷗副校長在最後的總結髮言中談到,方莊教育集群早在工程1.0階段就開始了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實踐探索。曾在2017年12月作為唯一一家基礎教育單位入選「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創新平臺」,對口青海省玉樹州;2019年9月,集群龍頭校北京市第十八中學作為唯一一所基礎教育學校參加了國際人工智慧教育大會。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1.0主要關注的是「教師在個人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提高」,工程2.0則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在教育教學實境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在此階段方莊教育教育集群仍然走在前列。2020年1月,方莊教育集群率先完成校長園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2020年8月,管傑校長作為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專家,圍繞信息化規劃和研修計劃進行市級經驗分享;2020年9月,李亮芝、羅倩敏、甄兆敏等老師在「北京市信息技術2.0校本研修方案及應用示範案例」培訓中也進行了經驗分享。
劉校長認為,經過疫情特殊時期,更加深刻體會到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為教師專業發展的賦能作用,即讓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更加主動,願意去合作探究、學以致用,並助力到學生成長上。具體體現於:一是校本化,基於學校、基於校本,是與學校核心工作的融合而不是另起爐灶;二是個性化,通過大數據,能夠把老師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成長需求調研出來;三是應用性,信息化能不能應用到課堂教學,還要看教師是否有輸出、有反思;四是伴隨性,信息化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劉校長也表示,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會在專家的引領下,和集群各成員校一起努力,研究教育教學新模式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聯,形成方莊教育集群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及對應的工程2.0研修範式,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於日常教學和學生發展,讓學校教育教學模式能夠在北京市乃至全國更大的範圍進行推廣,進步一步發揮方莊教育集群的示範引領作用。
與會期間,管傑校長對郭紹青教授和夏秋榮秘書長的指導表示了感謝。方莊教育集群蘭州工作人員和方莊教育集群測評中心、豐臺區芳莊第二幼兒園園長孔震英分別向兩位專家頒發了「方莊教育集群顧問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