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慶餘年》有一章就曾這樣寫過,從現代穿越而來的範閒因為嫌妹妹和妻子常年不洗頭,只靠胭脂掩蓋臭味極為不適,便常常敦促她們洗頭髮以保持清潔。
然而,畢竟是小說的橋段,不能全信。但,你可知道,古時候的人對於洗頭這件事做得真不怎麼樣,真相比小說更讓你吃不下飯。
中華五千年文明,漢族由於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至深,古人便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盡孝道的首要象徵,因此對頭髮有著特殊的情節,出生以來便要蓄髮。
直到清軍入關以後,這樣的情況才發生了改變。由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自於山海關外,遊牧民族出身。為了方便狩獵,他們會將頭髮剃光,以適應生活,這與農耕為主的漢族思想完全相悖。
因此,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清軍就頒布了《剃髮令》,其中明確寫著: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當時在清軍中流傳著這樣的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可見,清軍對於不願意剃髮的漢族人進行了非常殘忍的鎮壓。
儘管頒布這樣的法令,但是中國人的頭髮依舊很長。為了能夠活命,漢族男子們不得不放下祖訓,紛紛剃光了頭顱周圍的頭髮,在後面留下一錢大小的頭髮編成辮子,這就是所謂的"金錢鼠尾"式,是清政府為了防止被漢文化同化,且摧毀漢民族自尊心的一種文化清洗方式。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沒落,1799年,乾隆皇帝以前,男人們的髮型基本上由原來的一錢大小變成了三、四錢大小,後面的辮子也開始變粗。待到1799年之後,人們留頭髮的面積越來越大,最終演變成了現在電視劇中的形象。
而越來越多的頭髮,所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是文化清理的問題,更在於頭髮的清潔。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局限,人們的用水非常耗費時間與力氣,全靠人工取水,洗澡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再加上,普通百姓家的房屋多數建造的非常簡陋,冬天做不了非常好的保暖措施,所以古代人非常少沐浴。
況且,《古今醫統大全》曾經給洗澡下過這樣的定義:頻浴者血凝而氣散,體雖澤而氣自損。故有癰疽之疾者,氣不勝血,神不勝形也!總的來說,就是洗澡有害身體健康的意思。
受到思想與條件兩方面的限制,據說,封建社會中,上至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少洗澡,更不用說洗頭髮了。可見,《慶餘年》描述的還是挺準確的。
清朝時期的貴族們基本上一個月才洗一次頭,老百姓的洗頭頻率差不多是一年洗一次。更有記載說,清代之前,人們的頭髮可以鬆散地放下來,不洗頭的情況下用梳頭髮代替洗頭髮。這樣可以對頭髮進行一些清理,將頭髮中的灰塵去掉。
然而,清朝時期,男人們的頭髮都是辮子,無法經常性的梳理,導致頭髮中會滋生非常多的細菌,汙垢。試想一下,一個月洗一次頭髮的達官貴人們洗頭髮的狀態會非常慘烈,更別提從事農耕勞作的普通百姓,一年洗一次,頭髮裡面會有多髒。
跳蚤、蝨子、汙垢,可以想像成一個垃圾場一樣,更別提頭髮的味道了。
據說,清朝其實,英國有一名女子曾經見識過清朝人洗頭髮的場景,她回憶說,那根辮子一解開,空氣中就瀰漫著一股惡臭的味道,並且散開的頭髮中藏著的小蟲子和汙垢會係數掉落到地上,場景十分的噁心。看到那個畫面,她當場就吐了,甚至幾天時間都吃不下飯。
可見,當時人們的頭髮是有多麼的髒。
好在,那個封建王朝已經過去,人類經歷了工業革命,一步一步發展至今,已經不用再為清潔所困擾,也不用非要以辮子頭示人。文明社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自由,選擇更加多樣,生活更加便利。就讓那些特定時代的歷史產物永遠活在過去,我們永遠不用經歷那"不堪"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