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天和
來源:健康縣域傳媒
普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248萬人口,是著名的僑鄉和粵東陸路交通樞紐,也是全國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創建於1991年的普寧華僑醫院坐落於此,該院創立以來,除了擁有一流的軟硬體配套設施,尤其注重全面發展優勢學科,提高各類診療技術,並在2014年成功創建三甲,作為該市三個三級甲等醫院之一,該院為全市兩百多萬老百姓的健康提供堅強保障。
近日,《健康縣域傳媒》對普寧華僑醫院院長吳敦德進行了專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家縣域三甲醫院的院長,竟然是一位從警20餘年的老警察轉來的「外行」,這樣經歷的醫院管理者,在全國醫療界也是一個少有的特例。
在吳敦德的辦公室採訪期間,不時有人進來溝通工作,一邊接受採訪一邊處理工作的他,看起來略顯憔悴,但說起他的工作,滿眼放光,臉上頓時也神採奕奕,他笑言,累並快樂著,已經成為習慣。
「生存」成了醫院第一要務
2012年5月,時任普寧市衛生局副局長的吳敦德肩上多了一個重擔,兼任普寧華僑醫院院長、黨總支書記。這對於警察出身的他來說,即便已經在醫藥衛生口工作了三年,也是個巨大的挑戰。那一年,他47歲。
廣東省普寧華僑醫院院長 吳敦德
警校畢業的吳敦德從未做過醫院的工作,組織安排,他轉到普寧市醫藥衛生行政管理崗位,有三年從事藥監稽查工作,這算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工作經歷」,即便如此,但重任落肩時,吳敦德並未退縮,過去的他的工作風格充滿敏銳、果敢且執著,這也為全院日後取得「突破」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
2013年,對於「華醫」人來說,是面臨嚴峻考驗的一年,當年7月份,為支援剛開業的另一家醫院,華僑醫院從並不多餘的醫院人才中調走了100多人,頓時,醫院運行即出現不暢,危機隱現,生存成了當時最重要的任務。
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化危為機」,這時,一個醫院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的轉折點也就不期而至了,吳敦德又一次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在普寧市委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組建了醫院領導團隊,搭建好管理架構,並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創建「三甲醫院」的宏大目標,整個領導團隊,選擇了迎難而上、勇挑重擔。院班子的這種精神也感召了大家,全院上下都努力把壓力化為動力,危機變成契機。大家目標一致,戮力同心,備戰「三甲」,飽滿的精神、嶄新的面貌是推動醫院走出困境,創造輝煌的核心力量。
吳敦德回憶:「初來醫院上任,全院只有600多張床位,醫院只有差不多2個億的營業額,屬於規模較小的三級綜合醫院,整個醫院發展極為受限。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汽車逐漸增多,醫院連汽車停車的位置都不夠用。當時的醫院擴展迫在眉睫,借錢也要發展基礎設施,有了足夠的基礎設施,醫護人員哪裡找,患者就醫如何有效地安排資源調配,這些問題都緊隨其後,『生存』成了醫院第一要務!」
「2013年是最困難的時期,因為人才招聘遇到瓶頸,醫院採取收縮戰線政策,堅決不搞高、大、上的空架子。人才招不上來、對診療影響不大的科室暫時全部關閉,最艱難的時候每一分錢對醫院都很寶貴。在當時的情況下,連護士都非常緊張就只能想盡辦法,到其他醫院去借的辦法都用過,借過來一年半載再給人家送回去,動用一切辦法克服人才困難。」時至今日,吳敦德說起那段經歷,依舊記憶猶新。
另一方面醫院自身積極招人,在招人的過程中吳敦德發現,不管醫院起點怎樣,讓人家看到發展的決心,就會有人自己跑來。在最缺人的那兩三年,從本地出去醫生有回來發展的,還有外地醫生自己找到我們醫院的,人才問題隨著醫院堅強發展的決心,自然地逐步得到解決。
最早期醫院為了培養護理隊伍,醫院特別在廣州市租了一套房子,方便護理人員外出進修的住宿。缺人的情況下堅持進修很有必要,反正就這麼困難,再困難也是這個樣子,吳敦德對於人才培養有著自己的「固執」。
此外,吳敦德非常重視「家鄉」的紐帶作用,在積極發展人才儲備的同時,他更注重對於有家鄉情結的揭陽籍主治醫生進行招兵買馬,本地問題本地人解決,親切!
今天的普寧華僑醫院雖然年輕,一路走來卻飽經風雨,從「呱呱墜地」到成為普寧醫療的中堅力量,全院醫護用了近30年時間。
用「高度信任」代替「嚴加管教」
普寧是人口大縣,同一個市區裡面有三家三甲醫院,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徑讓醫院管理層絞盡腦汁。「沒什麼高深的經驗,說到底是錯位發展,就是覺得能解決我們的收入,能夠找到飯吃,大家就會去找,也會用心去做好。現在我們的消化內科發展的非常好,在我們普寧來說,大多數人的親戚朋友有消化疾病,都會介紹到我們醫院,因為消化內科已經成為普寧響噹噹的品牌。」吳敦德自豪地說。
據吳敦德介紹,該院的消化內科,醫生人才梯隊由一支70、80後具有碩士、本科學位的技術團隊組成,其中主任醫師一名,副主任醫師 2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2名;護理方面有主管護師人,護理師5人,護士17人。
此外,消化門診每年共接診病人超過1萬多人次。近年來,收治住院病人數約4000人次,病人平均住院日約6.68天,病床收轉率達120%,病人人均總體費用只花費8300元,病人的支付低於同比的平均水平。該科室從未發生過醫療事故,也從未有因質量問題、服務問題導致投訴或上訪事件。
消化內科是全院的優秀科室,也是全院科室發展的縮影,一個強大的科室離不開管理層的悉心栽培。吳敦德在提質增效方面採取「簡單」的辦法,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落實」。成百上千的管理辦法,規章制度都是現成的,真正讓管理層花大力氣的不是制定辦法,而是如何落實現有辦法。讓那些落了灰塵的辦法重煥生機,也是對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實的一種體現。
多年來,普寧華僑醫院一直聘請原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總會計師喬愛華教授任該院財務管理顧問,量身制定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做好全面預算和資產清查等工作;聘請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為醫院的管理諮詢顧問,每年為醫院做經濟審計,強化醫院外部監督約束機制,完善醫院財務監督體系,彌補醫院財務管理的不足;聘請資深的三級醫院評審專家為醫院三甲覆審顧問,為醫院三甲覆審工作構建完整的制度體系。
用「高度信任」代替「嚴加管教」,這是吳敦德堅信的用人之道。他認為,管理的關鍵是保障大方向正確,不幹預細節的發展。面對大病不出縣90%的達標率,高端的診療還是大城市的醫院去做,而縣域醫院接到的多是常見病、多發病,面對這些基礎疾病,大部分醫護人員都是能夠勝任的。管理層變來變去,會讓本來緊張的科室工作更加亂套,就按照績效和制度走,具體問題醫護人員自己會有辦法,他們的創造力非常強大。
高速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4年8月20日,對普寧華僑醫院人來說,註定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經國家衛計委核准,省衛計委正式公布該院通過醫院等級評審,確認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這是吳敦德上任 816天的日子,他走得不快,卻是從容不迫,朝著目標一步步邁進。
吳敦德自上任伊始,從未被局眼前的境況和困難所局限,幾個月後就開始提倡創三甲,有了新目標全院上下也都鼓足幹勁,不到兩年功夫,普寧華僑醫院硬是把三甲拿下來了。隨著三甲醫院的成功晉級,醫院正式走上高速發展的道路,到2019年全院營業額已跨過6億大關。
因為不是醫學科班出身,作為外行人,他用包容、大氣,團結班子成員和業務骨幹,對全院重新全面布局。對於學科建設,他力爭精準,有針對性地引進或者培養學科專家充盈新建立科室的實力,比如骨科聘請廣州軍區總醫院骨科專家黃華揚教授作為學術顧問,定期助診並指導臨床醫生提升業務水平;又比如心血管病介入科及腫瘤介入科不惜路途遙遠,分別從西北和東北地區聘來了張大勇、孔祥軍兩位學科帶頭人。
作為一家有擔當的公立醫院,普寧華僑醫院始終堅持醫院公益性質,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多年來,醫院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能和優勢,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公益活動。不管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勇於擔當,還是對基層醫院的長期幫扶,或是到邊遠山區開展義診服務,都留下了醫護人員們辛勤的身影。普寧華僑醫院不僅有三甲醫院的作為,更有三甲醫院的擔當。
為更好的服務縣域內群眾,提升地區內影響力,吳敦德和管理層招式頻出,收穫頗豐。形成院長、副院長、股長、科主任一手抓醫院管理,一手抓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崗雙責」制度,建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問責制。同時,把懲防體系的總體要求與醫院建設發展結合,加強廉潔風險防控和重點環節監督,堅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通過不斷發展創新,填補普寧市、揭陽市、粵東地區空白的技術項目20多項。
如今,普寧華僑醫院又將迎來三甲醫院4年一次的複評,多年的深入調研和細緻探索,有了「百年名院」的厚植培育,也讓領導團隊和管理層有了方向感,普寧華僑醫院在粵東醫療行業的競爭力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馬源
審核:汪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