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位於福建中部沿海地區,西依戴雲山脈,東鄰臺灣海峽,夾峙在福州與泉州之間。現代莆田以重商聞名,它獨特的人文氣韻為外人所不知。當地有這樣一群人文守護者,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保護紅磚厝、方言民謠、龍眼木雕等莆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經由他們,我們可以重新感知一地文化的興味和溫度,也得以發現更多文化自覺的可能性。
遠古的八音
老街樂隊主唱光輝身著藏藍布衫,頭髮剃得很短,濃眉大眼,是典型的莆田人的長相。他在臺上唱著莆田方言的民謠,眉頭緊鎖,神情專注,歌聲裡有活脫脫的莆田人的生活畫面,以及低低徘徊的悠遠古意。
莆田方言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保留了大量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入聲,構成完整的八音。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論斷,在莆田方言中可找到許多例證。這些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遺存在莆田方言中鮮活存在,並在日常生活中熱熱鬧鬧地傳承下去。
老街樂隊唱的,就是漢民族古老的方言歌曲,獨特的押韻、細微的迴轉,別具美感。莆田人聽到這些歌謠會會心一笑,因為歌中唱的真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它是鄉下孩童相約去野的話語,是過年時老友相見的話語——《走去踏聊(玩)》;《海龍王娶親》說的是祈雨;《海謠》是海邊漁民生活的寫照——「日光出月頭」,男人「打捕去討魚」,請「媽祖保平安」;《元宵夜》會讓離家在外的莆田人眼眶紅紅,「搬了長板凳,阿公阿媽(爺爺奶奶)齊去佔位置,戲臺上十音八樂樂隊演奏開始了」……令人不禁思鄉,想起過大年、拜拜(拜神)、看「啊啊」(莆仙戲)的場景。
莆田的年俗豐富而「堅定」,即使到今天,儀式感與氛圍依然不減。喜慶熱鬧的節日離不開「十音八樂」——原為唐宋中原的宮廷雅樂,由歷代躲避戰亂的漢人南傳,與鄉間生活結合,形成新的音樂形式,其中有一種演奏樂器八角琴,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老街樂隊原是一支搖滾樂隊,2008年,主唱光輝去了莆田黃石惠洋村,這個偏僻的鄉村擁有眾多會演奏「十音八樂」的藝人。他在當地結識了一位姓方的老人,方姓是莆田「十音八樂」的傳承家族,現在還能看到代代相傳的工尺譜。光輝將「十音八樂」融入創作,從2009年下半年起,老街樂隊帶著方言民謠到全國巡演,後來又幾次回鄉收集民謠、「乞丐書」「莆仙戲」等音樂形式。
月似朦朧故鄉遠,方言民謠能讓更多人感知南方的風土,認識它的寶貴之處,實是一大幸事。守望故鄉的山、故鄉的月,每一個生活片段,每一句熟悉的問候,都在提醒遊子,毋忘鄉音。
八角琴
八角琴為莆田民間獨有的樂器,也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民間有製作八角琴的口訣:「鱟扇尾,梅花絞,弦搏雙孩兒古錢,還有一蜥蟠琴杆。」「鱟扇尾」,指琴頭形似八仙之漢鍾離所攜的芭蕉扇,用鱟的凹凸來比喻,海洋文化感強。「梅花絞」是指弦軸部分雕刻成老乾梅花的形狀,寓意思念故鄉、淚流成幹,後引申為思念過南洋的郎君。「雙孩兒古錢」指琴碼部分,用黃楊木雕刻兩個童子,各抱一古錢,弦線從古錢中間穿過。「蜥蟠琴杆」是指在琴杆靠音箱部位雕有一龍,四爪緊抓琴杆,這龍是由一整塊木料雕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