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簡·奧斯丁一起穿越200年的「傲慢與偏見」

2020-12-18 新周刊

自《傲慢與偏見》小說問世以來,不斷被搬上熒幕,圖為2005年電影版。

奧斯丁的影響能夠延續至今,有人認為,一定程度得益於「簡迷」與「反奧斯丁派」持續兩個世紀的口水戰。在更多人看來,奧斯丁之所以能夠打敗歲月,在於她留給我們的,不是一份關於過去某個時代的社會報告,而是她對人性睿智而令人信服的解讀。

文/羅嶼

今年是簡·奧斯丁逝世200周年,全世界似乎都湧動著一股「奧斯丁風潮」。

素來善於挖掘文壇逸事秘辛,深究「哈代的心臟去哪兒了」「能否克隆狄更斯」「喬治·艾略特兩次蜜月之行」這類嚴肅八卦的英國學者約翰·薩瑟蘭最近就和奧斯丁扯上關係。不久前,薩瑟蘭聯合歷史學家阿曼達·威克瑞開啟了一項新研究:《傲慢與偏見》裡的達西,究竟長什麼樣?

兩人根據小說中對達西的描寫以及奧斯丁所在時代的社會習俗,繪製了一幅「史上最真實」達西先生畫像。畫中的達西身材中等,頭戴灰白色假髮,臉形瘦削,臉色蒼白。他的衣服有墊肩墊胸,這是當年上層男士的時髦穿戴。他單薄的身體略顯病態,但在當年看來卻有種迷人魅力,因為在奧斯丁生活的時代,肌肉發達的男性多屬勞動階層。不過,達西先生的雙腿卻肌肉發達,因為貴族們經常騎馬。

如果說,這樣的達西讓「簡迷」們難以接受,那麼大英圖書館不久前展出的奧斯丁早年的三本創作筆記,同樣會讓他們「顛覆認知」。那是奧斯丁11至17歲時創作的小說、劇本初稿,以及一部描繪亨利四世至查理一世間的英國史。與她成年後創作的那些克制保守的「鄉間故事」不同,三本筆記裡既有女性醉酒故事,也有性行為不端描寫,而奧斯丁談起英格蘭歷史,就像一個「無知、懷有偏見」的歷史學家。

無論是為達西畫像,還是探究奧斯丁前塵往事,或許都證明了一件事:200年來,奧斯丁這個自學成才、埋首於漢普郡鄉間的教區牧師之女,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非但沒有被粉絲拋棄,反而隨著時代更迭煥發出更多活力。

位於漢普郡的簡·奧斯丁故居。

奧斯丁如取之不盡的富礦,誰都想從她那裡分得一杯羹。

幾年前英國媒體曾選出「女人最想約會的男人」,「活在18世紀末,一年掙一萬英鎊」的達西先生穿越時空,超過「007邦德」高居榜首。但21世紀的女性喜歡的,多半不是兩位英國學者費心還原出的那個孱弱的白髮達西,而是影視作品中被編劇、導演合力打造出的「高帥富」男主角。據不完全統計,自1938年《傲慢與偏見》首次被搬上銀幕,這部小說已先後6次被改編為電影、4次被改編為電視劇。

影視劇中的達西大多身材結實健碩,眼神憂鬱堅定。1995年BBC版《傲慢與偏見》中男主演科林·費爾斯,就是這一形象的化身。劇中有一幕,科林飾演的達西遊泳歸來,渾身溼透,穿著滴水的襯衫在彭伯裡莊園遇到心上人伊莉莎白。這個場景曾被BBC評為「史上十大最難忘英劇場面」之一,倫敦海德公園九曲湖中央還特意建起了一座身著「溼襯衫」的達西先生雕像。

科林飾演的達西先生。

科林或許不會想到,時隔6年,自己會再演達西,只不過是「現代版達西」。在2001年上映的電影《BJ單身日記》中,科林飾演男主角馬克·達西。據說《BJ單身日記》同名小說作者海倫·菲爾丁就是個「簡迷」,她在本書中借鑑的正是《傲慢與偏見》的線索和人物塑造細節。

和海倫一樣,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奧斯丁赤裸裸表達敬意的還有作家香農·黑爾。在《奧斯丁樂園》一書中,香農塑造了一個深深沉溺於奧斯丁小說世界的女主人公珍妮,她對達西先生迷戀得無法自拔,甚至跑到「奧斯丁主題公園」尋找現實生活裡像達西一樣的完美情人。

和海倫、香農相比,作家塞思·格雷厄姆·史密斯用自己作品「致敬」奧斯丁時,步子邁得更大。在暢銷書《傲慢與偏見和殭屍》中,塞思講述了一個伊莉莎白和達西在一場瘟疫後攜手打殭屍的故事。一個經典愛情故事,被演繹得充滿哥特風。

同樣走驚悚路線的,還有偵探小說家P.D.詹姆斯以罪案和推理續寫的《傲慢與偏見》:《死神降臨彭伯裡》。故事發生於伊莉莎白和達西結婚6年後,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位不速之客的到訪打破了彭伯裡的寧靜。達西夫婦也被迫捲入了一場兇殺案。

不光《傲慢與偏見》被後人不斷續寫、演繹,幾十年間,被文學影視界青睞是奧斯丁小說的共同命運。

除此之外,還有人專門著書研究奧斯丁筆下人物對金錢、性等問題的態度;有人解讀她在小說裡隱隱透露的兒童教育觀;還常常會有類似《簡·奧斯丁的節儉指南》或《跟奧斯丁學編織》這樣的書籍出現。奧斯丁如同一個取之不盡的富礦,誰都想從她那裡分得一杯羹。

《死神降臨彭伯裡》一書封面。

她的相貌幾乎是文學史上一大謎題,同樣成謎的還有被姐姐毀掉的那些信件。

儘管奧斯丁的作品屢次被搬上屏幕,但以她本人為主角的影視劇卻屈指可數。隨著「奧斯丁熱」不斷升溫,2007年和2008年,《成為簡·奧斯丁》以及《簡·奧斯丁的遺憾》兩部以女作家個人生活為藍本的傳記式電影先後上映。兩部影片依據的,除多部奧斯丁傳記,還有她與親人,主要是與姐姐,同時也是人生知己的卡桑德拉之間的書信往來。

奧斯丁存世的書信共160封,都寫於20歲之後。據說,她一生與家人寫了3000多封信,但當她辭世後,卡桑德拉燒毀了大部分她認為有損奧斯丁形象,或者有可能有損她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員形象的信件。

究竟什麼內容沒有逃過卡桑德拉的審查?

作為「簡迷」,作家卡羅爾·希爾茲通過考證在《簡·奧斯丁》一書中提到,卡桑德拉燒掉了《理智與情感》出版前奧斯丁寫的很多信,因為她那時「寫信的口吻極為尖刻。她對鄰居吹毛求疵,散布惡毒的閒言碎語」。

幸運留下的書信,也並非被所有「簡迷」欣賞。一些奧斯丁的狂熱崇拜者就表示,這些整日談論「印花薄紗多少錢」「結識了哪些新朋友」「聽到了什麼流言蜚語」的信件讓人大失所望。

電影《成為簡·奧斯丁》中簡·奧斯丁和姐姐。

「簡迷」們感興趣的不止奧斯丁信件,還有她的長相。奧斯丁的相貌幾乎是文學史上一大謎題,後人對她長相的認知,基本都來自卡桑德拉為妹妹畫的一幅非正式素描。畫中的奧斯丁頭戴睡帽,帽邊露出幾撮捲髮,眉頭微皺,一副滿腹牢騷落落寡歡的神情。

大概是因為畫中的女作家實在不美,幾年前,英國華茲華斯出版社重印奧斯丁傳記時,曾利用電腦技術幫奧斯丁「整容」,他們去掉女作家頭上的睡帽,為她增加些許蓬鬆捲髮,再給她的臉上補了一層紅胭脂。

奧斯丁也許確實不夠漂亮。侄女安娜非常崇拜她,但也不無遺憾地說:「她具備這麼多優點,卻沒能成為風姿綽約的女子,這太令人費解了。」至於她的一位鄰居、知名作家瑪麗·米特福德語氣就沒這麼友好,她將奧斯丁比作撲克,說她「身材僵直,刻板,不苟言笑」 。

但長相平凡對作家而言未見得是壞事情。就像作家克萊夫·詹姆斯評價的:「在舞會上,也許沒有人注意到簡·奧斯丁,但簡·奧斯丁卻注意到了所有人、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

卡桑德拉為妹妹奧斯丁繪製的肖像。

她留給我們的,是對人性睿智而令人信服的解讀。

除了長相,讓眾多「簡迷」好奇的還有奧斯丁的死因。1817年5月,41歲的奧斯丁前往溫徹斯特就醫,兩個月後不幸離世。她究竟身患何病,爭論從未停止。

幾年前,英國罪案小說家琳賽·阿什福德根據奧斯丁信件中提到自己「面色蒼白中泛黑,還有不該出現的顏色」,判斷女作家很可能死於慢性砷中毒。琳賽的推斷並非沒有依據,在奧斯丁生活的年代,砷被運用於針對風溼等疾病治療的藥物中,奧斯丁確實長期患有風溼。琳賽的判斷,在著名「簡迷」組織北美簡·奧斯丁協會那裡得到印證:據說他們早年通過拍賣得到一縷奧斯丁秀髮,在檢驗結果中,發現了高含量的砷。

但推斷只是推斷。關於奧斯丁的死因,「簡迷」們至今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只能在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中,尋找奧斯丁的氣息。在北美簡·奧斯丁協會年會上,常有身穿攝政時期服裝的狂熱粉絲團出現。自2000年起,每年9月都有成百上千人來到奧斯丁曾居住了6年、在那裡完成《勸導》《諾桑覺寺》的小城巴斯,參加為期10天的「簡·奧斯丁藝術節」,不少人都會打扮成小說人物的樣子。他們大多還會光顧巴斯簡·奧斯丁中心的「攝政茶室」,請穿戴成18世紀廚娘模樣的服務員端上一份「達西先生茶」或「淑女下午茶」。

2012年的紀念節上,巴斯市民身著攝政時期的服飾。圖/中國新聞網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奧斯丁痴心迷戀。幾乎從她出版第一部作品起,「簡迷」與「反奧斯丁派」就隨之誕生。有人甚至認為,奧斯丁的影響能夠延續到今天,一定程度正是得益於「簡迷」與「反奧斯丁派」之間延續了兩個世紀的口水戰。

在文學界中,針對奧斯丁的評價也自動形成兩個陣營。維吉尼亞·伍爾芙就對奧斯丁的作品十分推崇,她曾毫不吝嗇地把奧斯丁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奧斯丁的反對者中最著名的是夏洛特·勃朗特以及馬克·吐溫。後者曾說:「每次讀《傲慢與偏見》,我都想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然後用她的脛骨打她的頭蓋骨。」

如今,兩個陣營的人數仍在不斷增加。支持者如耶魯大學前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他曾專門著書《簡·奧斯丁的教育》,詳述女作家的6部小說教會他如何獲得「愛情、友誼以及其他真正重要的東西」。反對者如牛津大學教授凱薩琳·薩瑟蘭,在她看來,人們對奧斯丁評價過高,因為從手稿上看,奧斯丁「違反語法現象明顯」。凱薩琳推斷,編輯在加工奧斯丁作品時恐怕「下了大工夫」。

同為天才的英國女作家,《簡愛》的作者夏洛特·勃朗特卻並不喜歡奧斯丁。

關於奧斯丁的小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即便是「簡迷」也有不同看法:有人將它們視作愛情讀本;有人看出女權意識覺醒;有人悟出要有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過平靜有尊嚴的生活。

奧斯丁能夠打敗時光,更關鍵的或許還在於,她所塑造的人物,如今看來仿佛仍然生活在我們周圍。就像卡羅爾·希爾茲所說,「她留給我們的,不是一份關於過去某個時代的社會報告,而是對人性睿智而令人信服的解讀。她筆下的男男女女,訴說著自己的渴望,也闡釋著那些妨礙自己獲得平靜和滿足的障礙。今天,他們的渴望,如同兩百年前她第一次賦予他們生命時一樣,依舊旺盛如初」。

相關焦點

  • 簡·奧斯丁是怎麼寫出名著《傲慢與偏見》的?
    簡·奧斯丁是怎麼寫出名著《傲慢與偏見》的?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他們的衣食住行、理財方式、家長裡短,通過這些細枝末節還原奧斯丁生活時代的方方面面,也儘可能地重現了幽默風趣、才華橫溢的簡·奧斯丁。
  • 《傲慢與偏見》,出版傳奇200年
    不管是不是讀者的第一部,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無疑都有實力影響讀者的「三觀」。這一點在「豆瓣網」上搜一搜就能找到答案:即使在《傲慢與偏見》出版200周年以後的今天,該書的影響力依然漂洋過海,難以抵擋——那麼多的中國女孩在其中讀到了婚姻中的現實,卻又有那麼多的中國女孩仍舊懷著愛情的理想和浪漫,想要找一個達西一樣的伴侶。
  • 淺談:電影《傲慢與偏見》的語言技巧評析
    根據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電影,以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婚嫁問題為主題,描述了18世紀90年代的英國女性婚姻的現實問題。這部電影看似平淡無奇,但卻用了最簡單的筆調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大世界,在作者的筆下,電影中的人物被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 《傲慢與偏見》英文原著精讀:因為純粹,所以熱愛!
    《傲慢與偏見》英文原著精讀面世了!關於《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誕生於1813年,歷經200餘年作者簡·奧斯丁在2000年「千年作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莎士比亞自誕生以來,被翻譯為40🙋如果你是久經原著浸泡的達人:無論你來還是不來,在原著精讀的路上,你都繞不開《傲慢與偏見》,歷史經典史詩級巨作,它是你原著閱讀必經之路!
  • 放下偏見去愛你——觀《傲慢與偏見》有感
    《傲慢與偏見》原著作者是簡·奧斯丁,簡出生於英國斯蒂文頓小鎮一個牧師家庭。在她的筆下,最多見的就是鄉村。就像她曾自嘲的那樣,所能寫的也只是「寫鄉野的幾戶人家」,「在一小塊象牙上……用一支細細的畫筆輕描慢繪。」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學的流派瞬息萬變,讀者的喜好都變幻了好幾輪,而《傲慢與偏見》仍屹立不倒。文學著作之成就已如日月般高懸,改編而成的電影自然不能落了下乘。
  • 為何盛行200多年後,她的《傲慢與偏見》依舊經久不衰?
    ——《傲慢與偏見》前幾天時間寫文章,內容有提及到《傲慢與偏見》,便有網友留言說道「這本是我最喜歡的世界名著,沒有之一」。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於1813年首次出版,此後慢慢變得暢銷起來。
  • 簡·奧斯丁: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
    1775年12月16日,簡·奧斯丁出生於英國漢普郡。她一生僅寫有六部小說,卻在英國小說史上佔有顯要地位。正當這樣一個時候,英格蘭中南部漢普郡的斯蒂文頓鎮出了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女作家簡·奧斯丁(1775—1817)。 奧斯丁是牧師的女兒,自幼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住在父親任職教區的牧師住宅裡,過著祥和、小康、半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她早年只上過初等學校,主要受教於父親和自學,從中獲得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修養。
  • 優雅從容的嘲諷——《傲慢與偏見》班納特先生的超高說話技巧
    但經過書中世界的遊歷,我往往能發現一些有趣的靈魂,這裡就以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為例。《傲慢與偏見》作為簡·奧斯丁筆下的一篇愛情小說,其主要內容是圍繞著劇中人物組成的四起婚姻展開的,很多讀者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關注點往往都會放在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上,而我更為關注的反而是女主人公的父親——班納特先生。
  • 簡·奧斯丁的婚戀指南-光明日報-光明網
    【深度解讀】    1816年,簡·奧斯丁在修改《諾桑覺寺》書稿時,對大眾能否接受這本小說惴惴不安,於是提筆在書前添加了一段自辯:「這本薄薄的小書完成於1803年,計劃即刻出版。
  • 《傲慢與偏見》兩百年:偏見的本質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劇照200年間,人們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質疑《傲慢與偏見》,或「傲慢」或「偏見」的各種嘗試都是危險的——假如這種態度本身不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的話事實上,有關傲慢和偏見的討論已經超過了3000年。早在17世紀初,培根就已經對與傲慢和偏見互為表裡的「我何知」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 誰第一個翻譯了《傲慢與偏見》? 奧斯汀逝世200周年
    同年5月,書由大學出版社出版,易名為《驕傲與偏見》,胡適題籤。幾乎同時,商務印書館推出另一中譯本,譯者為楊繽,由吳宓作序。該譯本名為《傲慢與偏見》,即今之通用譯法。今年7月18日,是奧斯汀去世200周年紀念日,她的《傲慢與偏見》是最受英國人喜愛的百部文學作品中的第二名,而今年10月7日,則是該書最早的中譯者楊繽去世60周年紀念日。
  • 傲慢與偏見:只要你敢不懦弱,我們憑什麼會錯過
    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告訴我們,是懦弱,因為懦弱,我們沒有辦法對那個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把所有的感情隱藏在別人無法察覺的細節當中,讓人誤解。因此,很大機率,我們會錯過自己所愛自己所想要珍惜的那一個人。
  • 《傲慢與偏見》:以愛情為主線,背後卻是18、19世紀英國鄉村文化
    英國鄉村文化的縮影《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文學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莉莎白由於傲慢和偏見而產生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了19世紀出英國鄉紳與貴族之的情感糾葛。這部小說的作者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著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
  • 愛情電影《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愛情電影,於2005年9月16日在英國上映。 該片主要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她們的擇偶的故事。該片主要反映了家庭對金錢的追求和社會階級的批判,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社會的落後。
  • 楊絳: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
    ——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楊絳議論一部作品「有什麼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或是認真探索這部作品有什麼好,或相當乾脆的否定,就是說,沒什麼好。兩個說法都是要追問好在哪裡。這裡要講的是英國十九世紀初期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女作者簡·奧斯丁是西洋小說史上不容忽視的大家,近年來越發受到重視。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簡·奧斯丁: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
    1775年12月16日,簡·奧斯丁出生於英國漢普郡。她一生僅寫有六部小說,卻在英國小說史上佔有顯要地位。 正當這樣一個時候,英格蘭中南部漢普郡的斯蒂文頓鎮出了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女作家簡·奧斯丁(1775—1817)。 奧斯丁是牧師的女兒,自幼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住在父親任職教區的牧師住宅裡,過著祥和、小康、半自給自足的鄉居生活。她早年只上過初等學校,主要受教於父親和自學,從中獲得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修養。
  • 論《傲慢與偏見》的婚戀觀及其現實意義
    由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所寫的《傲慢與偏見》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城鎮生活和人際關係。本文以人物婚姻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對四段婚姻的描寫以及四位女性對婚姻愛情的不同態度,反映了簡奧斯丁的婚戀觀,指出了小說的現實意義。
  • 簡·奧斯丁博物館接近永久關閉,現在幫它還來得及!
    簡·奧斯丁博物館官網發出的閉館公告以及求助信息受新冠疫情衝擊,簡·奧斯丁博物館,也是她的永久居所——喬頓村舍,或於年底永久關閉。簡·奧斯丁博物館內的讀者留言這是簡·奧斯丁唯一對公眾開放的故居,這是寫出《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的地方,只要這幢房子還在,初版小說、來往信件、家族物件,以及她寫作的那張小桌子就還在,我們可以繼續擁有和簡的親密關係。
  • 誰最先翻譯《傲慢與偏見》的?
    據1936年《國聞周報》第13卷第33期發表的《評〈傲慢與偏見〉的兩個譯本》,可知楊譯本完成更早,且質量更佳。    今年7月18日,是奧斯汀去世200周年紀念日,她的《傲慢與偏見》是最受英國人喜愛的百部文學作品中的第二名,而今年10月7日,則是該書最早的中譯者楊繽去世60周年紀念日。
  • 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開始動筆,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親看後很感動,特意拿給湯瑪士·卡德爾,請他出版,但對方一口回絕,這使得他們父女非常失望。於是簡·奧斯汀著手修訂另一本小說《理性與感性》。1805年她父親去世後,奧斯汀太太帶著簡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