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堂(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
賴少其的書法是一種拙樸奇倔的書法。很多人以為賴少其首先是畫家,順寫書法,但其實他是一個名正言順的書法家,更是書法大家,他曾任安徽省書協主席。尤其在北方的書法界,他的書法都很被肯定、推崇,非常受人注意,它的拙、樸、美很出眾,雖然並未受所有人喜歡,甚至有不少人不理解,不懂。因為,賴少其的書法雖然德高望重,但他同時又是孤寂的,他的書法方向並非雅俗共賞,而是曲高和寡,峰高而寒的「高處不勝寒」的道路。
廣東美術館在前幾年為他辦的大型個展中,主題就叫「大道之道」,這也正切合他書法藝術的追求。書畫同源、書畫同根、書畫同骨是他一直強調的,他的畫以書法為骨為根。很多人對他的藝術都有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尊敬但不欣賞 ,「熱待」而「冷對」。廣州不少地方有他的題字題匾,但往往引起不少人議論,多表示不解,特別在以巧秀美為主的南方書法群體中,註定他的書法是「曲高和寡」的,很少有人去理解和認識他的書法。
少年時代的賴少其,行書學鄭板橋,又學「二王」,臨《蘭亭序》的時候,他十分注重王羲之的筆法章法內蘊。他學習《蘭亭序》近三十年未間斷,臨習近千遍,楷書學歐陽詢。這些都是其大部分學習書法入門的選擇,但隨著他的認識與審美的升華,最後,醉心於金農,「心追手募」。尤其對金農的「漆書」等深有研習。最終融匯各種書體特點,創作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書體。為什麼他會如此沉醉金冬心的書法?他最先是覺得用此來題畫十分和諧,高古,而發展成他的書法之路。
金農方筆如削,既天真稚趣,又拙得高雅古穆,富金石味。他慢慢把歐陽詢的楷書往金冬心的拙樸推進,呈一種拙樸而磅礴的氣勢。
賴少其1915年生,2000年離世,廣東普寧人,齋號為「木石齋」,木與石之精神是其藝術審美的皈依。他歷任新四軍的文化領導,1949年之後他曾任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主席。是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的教授,後調上海任華東美協黨組書記、上海美協副主席,再任安徽省書協、美協主席等。是一位傑出的書畫藝術的大家。
他長期兼任文藝界領導,這些經歷與眼光、學養都讓他走上一條藝術求高的道路。他在研究金農的同時,又研究鄧石如、尹秉綬的書法,他認為尹秉綬的隸書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美,但又過於刻意,而鄧石如的隸書則較為厚重,因此他融合了二者於金農的隸楷中,營造出了他以金農書法為主體,化入尹秉綬的某些筆法,方筆勁利,轉折圓渾,大至擘窠板書,小至蠅頭小字,無不透露出他宏渾厚重的特色,行草則保留「二王」那種流走自然,他的書法大字,主體用金農書法為主體,外化鄧石如、尹秉綬的特點,而小的上下款字題字,則往往更多是近「二王」的行書,但整體都富有金石氣息,體現了拙樸奇倔之美,而且還有《爨寶子》碑的厚拙淳樸,又有《好大王碑》的天真抱璞的美。以上種種熔於一爐。他的書法屬於傅山「寧拙毋巧」「寧醜毋媚」書法美學,形成了賴少其樸拙奇倔、圓勁渾厚的書法風格。
「筆墨頑如鐵,金石擲有聲」。這是賴少其最喜歡書寫的詞句,他說這是最能體現其藝術風格的句子,也是其個人性格的體現。「胸存江山鐵樣堅,渾厚華滋筆墨蒼」也是其經常題的。厚重拙樸黑濃都是他追求的特點。
在我給他寫的多篇文章裡,他給我多次談過他的書法追求及藝術上的孤寂。雖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藝術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他也坦言並不會因為別人一時的眼光而改變自己,更認為,歷史會給自己一個公道的評價。我個人很喜歡賴少其的書法,也受其影響。我知道他的書法,在北國中原實際上很有影響力,在南方也有不少人推崇,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讀懂他的書法。他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仰、傳承和發揚的大書法家。
(採訪整理:梁志欽)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