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人排隊到香港買保險、在保險公司門口大排長龍有如買菜的新聞又賺足了兩地的眼球。買保險還要排隊?有那麼火嗎?便宜嗎?保障全面嗎……今年前三季,內地客在香港新增保費總額約211億港元,佔香港個人業務新增總保費超過兩成,5年間增長了6倍,香港保險業監理處預測今年的數字會超過300億元。
不要以為能來香港買保險的都是大富大貴、土豪老闆,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白領、高收入人群也意識到來香港買保險可以帶來的好處。趁著假期自由行來港籤保單成為潮流。據業內人士推算,去年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的長期終身人壽保險、重大疾病險等平均每張保單、每年繳費的額度為15萬港幣左右。
吸引力何在
價格低 回報高 理賠快
保障更全面
最受內地人歡迎的保險主要有三類:終身人壽保險、重大疾病及醫療保險,還有帶有儲蓄分紅功能的投連險。石先生從美留學回來後定居上海,在一家外企擔任軟體工程師,他向記者表示,今年聖誕期間會來香港,替自己和家人買重大疾病和醫療保險,估計每年交保費5萬元港幣。他曾比較過內地和香港的保單詳情,認為香港的醫療保險更勝一籌,簡單來講就是:保費低、回報高、保障更全面。
首先,最吸引他的是,在香港買重大疾病險的費率要比內地低兩至三成。香港人均壽命很長,女性平均86歲,男性81歲,保費是以壽命長短來計算的,香港人長壽直接導致保費低了。另一方面,由於香港保單的投資是國際性的,比起只能投資於國內項目的保險,有更大空間可以得到較佳回報。此外,保單大多以美元計價,是一份長期穩定的美元資產,也可當做是對衝貨幣風險的好方法。
同時,香港重大疾病保險提供的保障範圍更廣。香港重疾險基本為50種以上疾病提供保障,範圍最廣的甚至能夠達到120種,包括早期重大疾病、原位癌等疾病。內地一般重大疾病保險只涵蓋30至40種病況,且大多數不涵蓋早期重大疾病以及原位癌。
在港工作的內地人小王,也為父母張羅著買了一份保險。因父母年齡已過五十,買重大疾病險已「不划算」,反而她看重香港的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屬於實報實銷型,全球通用,父母在內地生活,在當地的三甲醫院住院都可得到理賠。「因為內地社保並不能報銷進口藥的部分,大家都知道現在去醫院看病,好一點的藥都得自費,香港保單是不分進口還是國產藥,總之產生的費用都可以理賠。」這樣在內地都可以享受到較好的治療,超支部分又不用自掏錢包。
儲蓄分紅險也是內地人赴港的一大目標。以某保險公司的儲蓄計劃為例,繳納3萬美元的保費,25年之後可獲得逾12萬美元現金回報,預期每年回報率為6.35%。相比而言,內地的儲蓄型保險每年現金回報率一般也就3%左右。陳女士也為孩子買了一份,除基本人壽險外還帶有儲蓄功能的保險。她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出國留學或海外置業方便,另外把錢放在香港,私密性也好。」
赴港買保險風險多大
本人到港 不可代買
理賠糾紛成本高
凡事有利有弊,由於投資模式、法律政策等方面與內地都有不同,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認知風險的基礎上,不能盲目跟風。
交通成本
——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除了深圳、廣州等少數沿海城市,大部分內地居民尤其是內陸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交通成本並不低,如果購買保額低、收益少的保險,其實並不划算。
另外,由於內地居民在港銀行開戶手續複雜,因此購買保險時的付款也並不簡單。要麼需要提供各種有效證件、要麼需要給付高額跨境轉帳費用,所以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想要享受香港保險帶來的一系列好處,投保人一定要親身來香港,在規定的認證中心籤單和付費才可以,18歲以下的孩子可由父母代買。為何這樣嚴格?一是因為涉及法律問題,在內地投保或在內地填寫投保書、繳納保費,再由推銷人員將投保單、保費攜帶到香港屬於違法行為。
理賠成本
——繞不過的可能
香港保險公司採取嚴進寬出,在籤單前會逐一詢問你的身體健康狀況,如有病史或曾接受治療都需如實填寫。若發現投保人健康有任何問題,保險公司會酌情提高保費,或對某個器官不承保。但同時,各保險公司也採取寬鬆理賠經營理念,投保人可享受到較高理賠成功率。從事保險銷售行業的王小姐告訴記者,香港保單有一個「不可爭議」條款,規定保險公司不能以任何理由,宣布生效兩年以上的壽險保單「作廢」。另外理賠的時候也比較容易,不會拖泥帶水。「很多人會比較擔心理賠,其實理賠的時候不必去香港,只需要把相關的資料寄送給保險公司或者經紀人,保險公司審核之後就會給客戶理賠。」
儘管如此,但業內人士也提醒,在香港籤訂的保單會按照香港法律規定來執行,一旦發生理賠糾紛,投保人就可能遭遇境外訴訟,會付出高額成本和諸多不便。同時,在香港購買保險理賠或給付時使用的都是港幣,而港幣又直接與美元掛鈎,一旦港幣對人民幣貶值幅度過大,投資者就會出現現金縮水,遭遇投資損失。
香港保險業現狀
港漂投身 人脈廣泛
成最受歡迎職業
記者的微信朋友圈中,近來多了一些保險經紀朋友,有些是畢業後即入行的職場新鮮人,有些是兼職賺外快的中環打工仔,也有些是為方便照顧子女而選擇彈性工作的媽媽……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在港生活的內地人。他們身後有著眾多內地老鄉的「潛力」支持,抱著「賺一筆」的理想,投身到這個行業當中。
在香港,銷售保險產品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理財顧問。剛從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的小高沒想到,自己的職業生涯竟以賣保險為起點。小高今年24歲,一個月前剛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儘管已經找到作為內地某財經媒體駐香港特派記者的工作,他卻並不滿足現狀。一次偶然的採訪經歷,讓他認識到在香港賣保險的神奇:不斷和內地土豪交朋友、籤一張保單能拿下幾十萬港元佣金、可以流連於澳門賭場花天酒地……
來自廣東的小伍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任職香港某投資諮詢公司。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兼職做保險中介人。小伍說他身邊兼職賣保險的情況並不少見,由於保險中介人一般沒有固定工資,收入多少全靠佣金,有風險。「在沒有充分了解前,我不會辭職。」小伍說。
當然,也有不少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保險銷售的全職工作中,來自北京的小鄭就是其一。據他介紹,光是他們的團隊今年就來了5個內地港校畢業生,並且也主要是做內地人的業務。
儘管一筆保單就可賺到十多萬的佣金收入讓很多港漂嚮往,甚至有人把它當做短期致富的快捷方式,但這種職業選擇對個人長期發展的影響尚未可知。以香港應屆畢業生為例,起薪一般為1.2萬港元,從事保險行業佣金收入平均可達3萬至5萬元水平,而且入職門坎低,參加短暫培訓後考取中介牌照即可,故吸引一批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加入。再加上內地客需求龐大,令這一行業的機遇迅速增多,成為人人豔羨的職業。
但從長遠來看,內地與香港在法制化、行業規範性以及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差距會不斷縮小,那時這般機遇將不復存在。如果過度注重短期收益而沒有為其他職業做好充分準備,以後行業萎縮時,將非常被動。但不管怎麼樣,越來越多的內地新人正走在這條致富的快捷之路上。(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