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父親有沒有想過這兩個問題:
你的孩子,會給你打幾分?
作為爸爸,你又會給自己打幾分?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源自於父親的教導。
可見,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必不可少。
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父親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小小橙總結了最具殺傷力的5種爸爸,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出來。
爸爸們都對照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五名:抽菸喝酒的爸爸
爸爸們有沒有想過,在你們吞雲吐霧的時候,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多大的傷害?
研究表明:
父親的吸菸程度和孩子患上支氣管炎肺炎的發生率成正比。
父親吸菸越成癮,孩子患病的機率就越大。
而且,香菸燃燒時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會加強孩子呼吸道黏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發生。
除此之外,還對孩子的學習能力造成傷害,影響閱讀、推理和數學。
孩子從小聞著煙味,嘗著酒味,聽著打牌聲,甚至還會學習爸爸的抽菸姿勢。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能愛到怎樣的程度?
有一條高贊的回答來自一位匿名用戶:
很多人宣稱很愛,可連煙都不肯戒。
有的爸爸還會向孩子傳授「打牌喝酒秘籍」、教孩子喝酒猜拳,嘴裡還要說一句「不會不是男子漢」。
目睹爸爸酗酒,對孩子來說,是難以捉摸的恐懼,更是心有餘悸的災難。
建議:
爸爸們,為了孩子,請一定要減少吸菸喝酒的次數,甚至儘量戒掉菸癮酒癮,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如果實在做不到,也儘量別在孩子面前抽菸喝酒,破壞了你在孩子心中美好的形象,也孩子樹立了一個錯誤的榜樣。
第四名:沉迷手機的爸爸
這一躺,便是與世隔絕,沉陷在自己的手機裡,哪顧得上孩子,更別談教育了。
曾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裡,一名13歲的孩子向臺下的爸爸喊話:
我想讓你陪我講話的時候,你在玩手機!
我想讓你陪我走一走的時候,你在玩手機!
我不是你的孩子,手機才是你的孩子!
白天爸爸們要工作賺錢,孩子要上學念書,共處的時間也只有晚上和周末。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爸爸下了班就當起了「甩手掌柜」,一心只顧刷手機。
妻子喊他幫忙他聽不到,孩子讓爸爸陪他也選擇性無視……
長此以往,孩子哭訴「手機才是爸爸的親生孩子...」
而且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模仿家長而來的。
很多家長經常會為孩子沉迷遊戲,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的問題頭疼不已,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爸爸做了不好的榜樣。
最重要的是,爸爸醉心於手機而忽略孩子,會使孩子感覺自己不受重視,甚至孩子會覺得爸爸不愛我了,自己沒有手機重要。
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變得非常的煩躁,甚至想著法子跟家長對著幹,以此博得家長的關注。
倘若家長不明情況,責罵孩子,孩子會感覺更加的委屈,親子關係也會隨之有了隔閡。
建議:
爸爸們,請在孩子面前放下你的手機,學會享受和孩子獨處的親子時光。
別讓孩子有「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的絕望感。
第三名一味否定的爸爸
中國的父母,尤其喜歡否定、打擊孩子,並把這項「技能」運用地爐火純青。
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什麼好哭的,能不能懂點事?」
否定孩子的能力:「你洗不乾淨的,放著我來。」
否定孩子的想法:「就你這成績還想當醫生,不是去害人嗎?」
否定孩子的選擇:「你那工作有什麼好的,還是當老師最好。」
否定孩子整個人:「我怎麼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
總是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內心有多苦?
一個網友曾經說過:「其實我畢業的學校和專業是國內最好的,但即使如此,我依舊覺得自己很差。」
從我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沒有給過我多少肯定。
尤其我的爸爸,每次我拿著引以為傲的成績單去給他看,他永遠都在說照第一名差遠了。
有次我終於拿了一次第一,他又說,第一有什麼用,你看你們班的xx,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性格開朗,多討人喜歡。哪像你,學習都學傻了,都不知道叫人。
我對父親說的這些話一直印象深刻,我已然不記得我曾因為這些話而傷心落淚了多久。
我很多次想去幹點什麼事,我的家裡人,都在不斷地否定我,覺得我不可能把事辦好。
感覺他們一直在給我灌輸這麼個概念:你只不過是個幹不成任何事,只會添麻煩的小傻子罷了。
久而久之,我自己好像也就相信了這個「事實」,覺得自己的確無能,辦不成事。
總是生活在父母否定中的孩子,自卑、沒主見、缺乏行動力。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怕被別人否定而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的想法;優柔寡斷、懼怕挑戰、一生難以有所成就。
建議:
父親必須對孩子給予更多的肯定。
只有不斷地肯定,孩子才能有前進的力量,更多地發現孩子的亮點,表達自己的讚賞和讚美,並使孩子更加陽光明媚。
第二名有暴力傾向的爸爸
有一類爸爸對孩子的殺傷力最強,那就是家暴的爸爸。
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言不合就暴怒,脾氣一來就拿妻兒當「出氣筒」,有的甚至以「以愛之名」發洩怒火,最終還要求你認錯道歉,這件事才算翻篇。
知乎上有個話題:「被父母家暴你會原諒他們嗎?」
有一條留言特別刺眼:「永遠不會,我寧願家庭不完整,也不願長期活在陰暗裡,如果我爸死了,我絕對不會為他掉一滴眼淚。」
孩子的心靈本該是溫暖純真的,一味被粗暴打擊,便滿目瘡痍。
澳大利亞的一個調查顯示,被打大的孩子們,成年之後會比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敗,而且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目睹爸爸打媽媽的孩子要麼輕易學會暴力,要麼極度自卑。
被深愛的孩子,自信大方:被施暴的孩子,畏懼敏感。
爸爸一旦對家人使出拳頭,家不再是孩子的避風港,而是看不到希望的刑場。
建議:
做爸爸的,也不是天生就會的,但我們要去努力做好。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用交流溝通來代替指責謾罵,給孩子創造一個和平溫暖的成長環境。
第一名:不懂媽媽的爸爸
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我的妻子不上班,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
一名妻子的日常生活,從清晨開始忙碌到深夜,沒有休假,沒有薪水,工作不分晝夜,卻是丈夫眼中的「沒工作」。
然而實際上,很多人對孩子媽媽的付出孰若無睹,甚至把教育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推給媽媽。
結果媽媽們24小時圍著孩子和家人轉,長期下來,很容易身心疲憊,情緒失控。
每位父親最該心疼和理解為家庭犧牲的妻子。
如果父親總是苛待母親,指揮母親做這做那,還時不時拳打腳踢,不僅會引起孩子對父親的恐懼,還會引起孩子的效仿,在家不尊重母親,以後不尊重妻子,最終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缺陷。
建議:
爸爸應該多了解媽媽的難處,並注意溝通。
即使意見有分歧,也要做到理性克制,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和平安寧的家庭氣氛。
用行動告訴孩子,要積極處理問題,雖然出了問題,但是依然希望我們的關係朝著好的方面去發展。
在孩子面前,你對伴侶的態度,將決定著一個孩子成長的維度、一個家的溫度。
有人說,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跡可循。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古話說:「子不教,父之過。」
父親的角色是母親不可替代的,父親只有主動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任務,才能培養出幸福優秀的孩子。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願爸爸們用心修煉,努力成為孩子的一盞指路明燈,引領孩子走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