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
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
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字字珠璣,句句肺腑,言之深則愛之切。
然而,家庭到底不是學校,父母終究並非老師,家教與其稱為教育,不如歸根說是生活。父母教子,身教勝於言傳,在朝夕相處的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比苦口婆心的箴言要見之深遠行之有效。對於尚未褪去稚氣的孩子來說,箴言和道理都是千篇一律的冰冷,家教需要柴米油鹽的溫熱。用真實可感的行動塑造成家風,父母教於不教,孩子知於未知,潤物無聲,也經久不衰。
嚴之有方,亦師更亦友。
雖說「嚴師出高徒」,但成為嚴師不難,為人嚴厲,要求嚴格,懲罰嚴苛而已;真正桃李天下者,應是良師:嚴之有方,亦師亦友。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提醒著我們師道的變化。為人師者畢竟都懷有對學生真而博大的愛,誰願意成天戴著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面具?誰不願意在課上教學相長、在課下收放自如?學校教育中,嚴字固然不可或缺,原則性問題上當嚴處仍須嚴;與此同時,為人師表者毋需掩飾對學生的自然而然的親切與熱愛,只需把握好一個度,嚴而不厲,親而不狎,方使其敬而不畏。如此,可將求學之路走得樂在其中,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良材自盎然。
有人說,縱使家校此類外因業已具備,內因不全,也是徒勞。此話確言之有理,然而教育之內因亦需由外因喚起。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一棵苗,破土而出後是不染的純淨,需要呵護與關懷,更需要教育施以水肥,正其枝幹。幼年時,作為外因的家風與師道互為幫襯補充,交替重疊,填滿孩子成長的每個縫隙和瞬間;直到他擁有了獨立而清晰的意識,開始自己主導抽枝生葉的方向,內因才算真正被喚醒。家校攜手共樹人是一條久久為功的路,是一齊喚醒孩子獨立思考這一內因的過程,待良材之基已固,凌雲的徵程自然要靠孩子自己盎然生長。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今家風師道,雖不盡復以往,然偕同致力於樹人之任無改——猶代代相傳,仍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