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1-02-19 噴珠裁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

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

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字字珠璣,句句肺腑,言之深則愛之切。

然而,家庭到底不是學校,父母終究並非老師,家教與其稱為教育,不如歸根說是生活。父母教子,身教勝於言傳,在朝夕相處的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比苦口婆心的箴言要見之深遠行之有效。對於尚未褪去稚氣的孩子來說,箴言和道理都是千篇一律的冰冷,家教需要柴米油鹽的溫熱。用真實可感的行動塑造成家風,父母教於不教,孩子知於未知,潤物無聲,也經久不衰。

嚴之有方,亦師更亦友。

雖說「嚴師出高徒」,但成為嚴師不難,為人嚴厲,要求嚴格,懲罰嚴苛而已;真正桃李天下者,應是良師:嚴之有方,亦師亦友。

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提醒著我們師道的變化。為人師者畢竟都懷有對學生真而博大的愛,誰願意成天戴著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面具?誰不願意在課上教學相長、在課下收放自如?學校教育中,嚴字固然不可或缺,原則性問題上當嚴處仍須嚴;與此同時,為人師表者毋需掩飾對學生的自然而然的親切與熱愛,只需把握好一個度,嚴而不厲,親而不狎,方使其敬而不畏。如此,可將求學之路走得樂在其中,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良材自盎然。

有人說,縱使家校此類外因業已具備,內因不全,也是徒勞。此話確言之有理,然而教育之內因亦需由外因喚起。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一棵苗,破土而出後是不染的純淨,需要呵護與關懷,更需要教育施以水肥,正其枝幹。幼年時,作為外因的家風與師道互為幫襯補充,交替重疊,填滿孩子成長的每個縫隙和瞬間;直到他擁有了獨立而清晰的意識,開始自己主導抽枝生葉的方向,內因才算真正被喚醒。家校攜手共樹人是一條久久為功的路,是一齊喚醒孩子獨立思考這一內因的過程,待良材之基已固,凌雲的徵程自然要靠孩子自己盎然生長。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今家風師道,雖不盡復以往,然偕同致力於樹人之任無改——猶代代相傳,仍久久為功。

相關焦點

  •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第10句: 以前的「師」和現代的師是有區別的,以前的「師」是一份光榮的職業,「師」不僅管學習,還教禮儀禮貌、教學生做人等等一些事。 現在的老師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三字經》的這句話拿到今天來看的話。有些地方是有差別的。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3.10 星期五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是60歲的常先生信奉的一句話。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二、素材積累1.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重點的字是「過」和「教」。「過」的意思不僅僅是過錯,更多的情況是違反,改動的意思,違反改動的是什麼呢,叫做"正常的規律"。「教」指的是一個過程,意思包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作為人之父母既然撫養了孩子,就應該再給他們以好好的教導,那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等孩子上學了,老師也應該對他們從嚴教育,切不能敷衍塞責,因而耽誤他們的未來。
  • 從中國漢字中理解「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注釋】師:老師。惰:懶惰,這裡指失職。【解釋】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上圖依次為「垖」、「帀」、「師」《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 ...選一:記敘文《春節》或議論文「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此次測試的大作文題目依舊是二選一,考生可以選擇以《春節》為題寫記敘文,也可以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大作文材料變「短」本次作文題照例是二選一,要求考生作答不少於700字。
  • 教不嚴,師之惰(新教師教育故事)
    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在關心、愛護的前提下,對學生的相關不良習慣、不正當言行、不正確行為,進行適度的和有溫度的「懲戒」是相當有必要的。來職高上學的同學們,其實並不是智商、情商不如普高的學,他們缺少的就是非常關鍵的「習慣」。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當兒子咿呀學語時,我正為農村「兩款」的徵收而發愁,正為「基本國策」的落實而犯難。當兒子上幼兒園時,我正奔波於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打造金山銀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基本農田建設的田野上。
  • 「教不嚴 師之惰」,如何管教學生是門大學問
    《人民日報》曾刊文《「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其中寫道: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地義,初會學話的小兒都會念「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現如今,老師批評學生,怎麼那麼容易「惹禍上身」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做得不對,老師自然要批評,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稱之為「教育」呢?問題似乎就出在這裡。
  • 教不嚴 父之惰?
    娃不願自己吃飯,撒嬌怎麼辦?孩子總想玩手機,底線在哪裡?  不斷退讓的家庭教育背後,遠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釋。  不斷退讓的過程 是一家人在比懶  周末中午11點,金融街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餐廳裡,劉雯雯一家正在用餐。  餐桌的一側,是劉雯雯的3歲孩子彤彤。孩子雙手舉著劉雯雯的手機,目不轉睛。螢屏上,正播放著最新一季的小豬佩奇。
  • 先正談社會怪現狀十五:教師兩難,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禍
    天地君親師,如今,我們已不再敬畏地天之威,聖人明君也已成為了歷史符號,為何僅存之一的「師」,竟被妖魔化到如此地步,人人喊打?教師隊伍中有敗類嗎?有,這一點筆者不否認。比如有的老師喜歡體罰甚至拿學生撒氣式體罰;有的老師會「挾學生以令家長」,以此為己謀求不當利益;更有極個別老師將罪惡之手伸向中小學生,堪稱禽獸不如。
  • 又一個孩子離家出走了,是師之惰還是父之過?
    那位母親頭沒梳,臉沒洗,滿臉的憔悴,一看就是多少個夜晚無眠,想著他的寶貝是不是安全,或許也有多少餐沒有正經的吃過了。不知道是孩子賭氣沒回家還是遭遇到了不測。看到這時我的心都碎了,不是為了那個孩子,卻是為了那位母親,著實的讓人心疼。
  • 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為人師表,在學生表現不佳的時候一定不能因為懶而不理他們,想著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總之,身為一名老師,該嚴厲的時候就一定要嚴厲起來!馬雲老師的某些搭檔和學生弟子還是出來一些問題,最近的在職高管也犯了錯誤。
  • 「教不嚴,師之惰」請尊重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
    以前我們總說,「教不嚴,師之惰」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循循善誘,也需要嚴加管教。然而現代教育總是把老師劃分到對立面,把老師當作服務業者,以某種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來構建師生關係。
  • 每日一笑:侄子哭著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公:…【每日一笑】嫂子又把成績不好的侄子給打了一頓,侄子邊哭邊對我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你看書上都說了,教育我是我爸和老師的任務,根本沒我媽啥事,她天天打我幹什麼玩意兒?」我:「……噓,不想繼續挨打就小點兒聲!」【每日一笑】記得小時候,我去那種簡陋的路邊攤吃東西,老媽說:外面的碗不乾淨,用自己的。我想了想,覺得老媽說的有道理,就拿了只鐵碗去了。
  •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誰之過?
    再好的老師也有教不好的學生從三字經裡面的「教不嚴,師之惰」,到現如今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成了學生的最終負責人。但是他們卻忘了,還有一句話說得好: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成才率慘澹得很。
  • 孩子長著一顆玻璃心,是父之過,還是師之惰?
    >當孩子們遇到挫折和壓力的時候,無處釋放的情感,會變成絕望或憤怒的火焰,燒淨一切的希望和親情,使用極端手段來完成自我的救贖與解脫,留下的是被愛傷害過的靈魂一生的悲痛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產業,我們做父母的當戰戰兢兢的將孩子養大成人,養不教父之過也
  • 卷不易,師之惰也
    有些課文早就已經消失在課本當中,以至於學生寫課內閱讀或者填空的時候都一臉懵逼:「老師這個課文我沒有學過哇!」「老師這首古詩我沒有見過呀!」我:「那我念給你直接寫吧。」舉個例子,今年六年級的部分古詩詞題目是根據今年二三年級新課本的內容出的,那麼這部分題目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就恰恰是以前沒有學過的。這種現象伴隨著課改的進行愈演愈烈,他們學過的課文仿佛一夕之間都沒有了用,反而是沒學過的「躍然紙上」,每每跳出來當攔路虎,讓師生共同尷尬。
  • 教不嚴師之惰,廣東老師用圓規扎未完成作業學生,是嚴師還是罪犯
    《三字經》中有句名言,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原話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說的是作為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不嚴格,那就是教師的懶惰,這句話說的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 子不教,父之過 | 從一個父親的視角談育兒
    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先人們已懂得「孩子的成長必須靠教育,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可我們今天的很多家長對這些家庭傳承的責任已變得模糊,這樣的退化有其深刻且痛心的社會背景,但我們無法怨天尤人,因為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來,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