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2020-12-25 阿強的第二人格

原文第9、10句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

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

作者見解

第9句:

前面一句話也好理解,生、養而不教,是父親母親的過錯。為什麼我這裡說母親?因為母親的愛並不過錯,但是她的溺愛卻會害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父親在外忙沒時間教孩子的情況。

其實古話有古代的環境背景。現代有現代的背景,很多地方都有差異的地方。很多道理如果一字不動的照搬很容易導致一些問題。

我們很多家庭的父親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父親母親都出去了,只剩下爺爺奶奶帶。老一輩管飽沒問題,但教孩子上,說實話真的不擅長。

即便是單獨的母親在家中照料孩子,也是一樣的。 母親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的學習。女人因為孩子一動氣,八九成就是打、罵和埋怨。被罵的越多孩子越自卑,甚至於有隔閡,和父母有代溝。

至於說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和解決它,我的其他的文章有寫,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有一些文章是思想啟迪用的的,也有些文章是建議和方法。

第10句:

以前的「師」和現代的師是有區別的,以前的「師」是一份光榮的職業,「師」不僅管學習,還教禮儀禮貌、教學生做人等等一些事。

現在的老師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三字經》的這句話拿到今天來看的話。有些地方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只需要了解大概什麼意思就行了。

現在老師只教知識,不教做人。其實也不分懶不懶惰。大多數人是為了賺錢貼補家用的,為自己考慮。唯一的就是苦了孩子,各種補習班多的要死,要說孩子累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在其父母身上。父母其實都患了「過於關心孩子前程焦急症」。

學鋼琴、小提琴、美術班、音樂班、甚至於更過分的我曾從網上見過小朋友演戲。這所有的所有不過是有些心術不正的或者為了生計的人為孩子父母設的套。來騙孩子父母的錢,真的有沒有用,心裡沒點數麼?

社會上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做人。做事能力重要,但永遠,做人排在做事前面。並且做事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為人。想教孩子這這那那,還不如先教孩子做人。要是孩子人格有問題。等你老了他會不會多看你一眼,關心你,很難去保證不是麼?

結尾語

本篇寫了父親母親教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古代老師的作用(可以不考慮這個話題)。

希望本文能對你們有一定幫助。如果喜歡的話可以轉發點讚加評論。

相關焦點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當兒子咿呀學語時,我正為農村「兩款」的徵收而發愁,正為「基本國策」的落實而犯難。當兒子上幼兒園時,我正奔波於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打造金山銀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基本農田建設的田野上。
  •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作為人之父母既然撫養了孩子,就應該再給他們以好好的教導,那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等孩子上學了,老師也應該對他們從嚴教育,切不能敷衍塞責,因而耽誤他們的未來。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二、素材積累1.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重點的字是「過」和「教」。「過」的意思不僅僅是過錯,更多的情況是違反,改動的意思,違反改動的是什麼呢,叫做"正常的規律"。「教」指的是一個過程,意思包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 從中國漢字中理解「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注釋】師:老師。惰:懶惰,這裡指失職。【解釋】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上圖依次為「垖」、「帀」、「師」《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 三字經講解5 (養不教……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 注釋:養:養了子女。教:v教育。養不教:養了子女卻不教育。之:的。過:過錯。父之過:父親的過錯。 句譯:養了子女卻不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教:教育。可以理解為動詞,也可以理解為名詞。理解為動詞和上面的「養」、「教」協調一點。嚴:嚴格。教不嚴:教育得不嚴格。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3.10 星期五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是60歲的常先生信奉的一句話。
  •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誰之過?
    這位媽媽憤憤不平地抱怨道,另一位媽媽也附和道:「就是這樣,不是有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虧老師有臉叫你協助!」「對啊,還害我跑了一趟,不知道我有工作嗎?自己不會教還浪費我的時間。」朋友說,聽到這樣的話,他都心寒了。
  • 先正談社會怪現狀十五:教師兩難,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禍
    相當一部分網友根本不關心對錯,只是在述說自己求學時期遭遇的來自於教師的不公以及傷害。天地君親師,如今,我們已不再敬畏地天之威,聖人明君也已成為了歷史符號,為何僅存之一的「師」,竟被妖魔化到如此地步,人人喊打?教師隊伍中有敗類嗎?有,這一點筆者不否認。
  • ...選一:記敘文《春節》或議論文「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此次測試的大作文題目依舊是二選一,考生可以選擇以《春節》為題寫記敘文,也可以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大作文材料變「短」本次作文題照例是二選一,要求考生作答不少於700字。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從來都不輕鬆,和孩子一起學習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譯文:為人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做人做事,這就是父母的過錯。同樣,老師如果只教育學生卻不嚴格要求,這就是老師在偷懶。姐姐弄不開,就走了。這時,一個僕人走過來,幫他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了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就掉了。司馬光拿著剝掉殼的核桃,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姐姐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就信以為真。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問司馬光:「這核桃真是你剝的嗎?」
  • 教不嚴師之惰,廣東老師用圓規扎未完成作業學生,是嚴師還是罪犯
    《三字經》中有句名言,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原話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說的是作為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不嚴格,那就是教師的懶惰,這句話說的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 每日一笑:侄子哭著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咦,不對啊,你什麼時候加了老王的微信?」我:「我沒加啊,我炸你的!」老公:…【每日一笑】嫂子又把成績不好的侄子給打了一頓,侄子邊哭邊對我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你看書上都說了,教育我是我爸和老師的任務,根本沒我媽啥事,她天天打我幹什麼玩意兒?」我:「……噓,不想繼續挨打就小點兒聲!」
  • 教不嚴,師之惰(新教師教育故事)
    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在關心、愛護的前提下,對學生的相關不良習慣、不正當言行、不正確行為,進行適度的和有溫度的「懲戒」是相當有必要的。來職高上學的同學們,其實並不是智商、情商不如普高的學,他們缺少的就是非常關鍵的「習慣」。
  • 王應麟的三字經是最啟迪人心靈的思想讀物世人爭相傳頌的國之珍寶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是由宋朝的王應麟所作,它用最真實的文字把為人處世的道理淺顯易懂的表現出來,宋朝時期,《三字經》就已經被當作思想啟迪的讀物被廣為流傳,經過歷史長河的時代變遷,《三字經》已經成為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最具有影響力的啟蒙書之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 教不嚴 父之惰?
    娃不願自己吃飯,撒嬌怎麼辦?孩子總想玩手機,底線在哪裡?  現如今,家長帶娃的段子層出不窮,嚴肅討論亦從未停止——教育的「底線」在哪裡;原則面前,家長該不該「不退讓」。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執行卻難上加難——涉及到各種原則問題,家長往往不斷退讓。仿佛除了學習,處處皆非「禁區」。  不斷退讓的家庭教育背後,遠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釋。
  • 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這些古訓真的過時了嗎?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學生的啟蒙教材,也就是說古代的孩子從小就要接受一種理念,如果教師不能嚴格要求學生,這樣的教師是懶惰的。這樣就告訴孩子,老師嚴格要求是他的職責,學生必須接受這種嚴格的教育。這樣一種觀念在幾千年的教育過程中一直被中國人遵守著。
  • 孩子長著一顆玻璃心,是父之過,還是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也,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我們是他的第一任老師,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到老他也不偏離,愛子而不溺,嚴子而不傷,父母當殷勤教子成為兒女的榮耀,教訓,警戒並養育他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花園裡的園丁,是萬世之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