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漢字中理解「教不嚴,師之惰」

2021-03-01 日照正東方國際幼兒園

作為一名老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不能放任不管。《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

師:老師。

惰:懶惰,這裡指失職。

【解釋】

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

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

上圖依次為「垖」、「帀」、「師」

《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

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看上圖「垖」的甲骨文原形,是不是很像兩座倒轉90º的小山峰呢?

其實「垖」的本義就是小山丘。

那「帀」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帀(zā)」相當於我們熟悉的「匝」,表示圍繞。

「垖」和「帀」合起來,就成了「師」——周圍圍繞著很多小山丘,表示眾多。

「興師動眾」中的「師」字比較接近它的本義。這個成語中的「師」專指軍隊,古時的軍隊是有編制的,二千五百人為一師。軍隊中「師」這個名稱的由來,應該是覺得隊伍很龐大吧。

「師」有軍隊的意象。所以自古老師教學生都免不了嚴格、嚴厲。古人有云:「嚴師出高徒。」那為什麼只有嚴格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好學生呢?那我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嚴」字的由來了。

最早的「嚴」字,上面的「口」表示石塊,下面是「山」的簡寫,左邊的豎線應該是巖壁的形狀,這三部分是「巖」字的演化。這裡的「巖」,一是表聲,另一重意思或許是表達堅硬、苛責的要求。

「嚴」字最下面的部分很複雜:一隻手,拿著笤帚一類的物件兒,旁邊還有一個「口」,分明是邊打邊訓斥的形狀。

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嚴格要求應該是老師的本分。

那怎麼「教」才顯出老師的嚴格呢?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教」字的甲骨文初文。

教,會意字。從攴(pū),從孝,孝亦聲。

「攴」,篆體象以手持杖或執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要靠鞭杖來施行他們的教育、教化。

「教」的右邊的「攴」是一隻手拿著棍子,也是「不好好學習,小心棍棒伺候」的意思。

雖然都是拿著棍棒要求學生好好學習,但其實「嚴」字裡的那個人拿的是笤帚把兒,用前面的枝條打人,不會太疼;「教」中的「攴」,《說文解字》的注釋為「輕擊也」,明顯就是嚇唬,不真使勁兒。

這樣看來,拿著笤帚,手持棍子的「嚴師」要教育學生,自然是應該以嚴格、嚴厲的態度了。「教不嚴,師之惰」,從漢字的初文探索,自然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理念。

相關焦點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3.10 星期五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是60歲的常先生信奉的一句話。
  • 教不嚴,師之惰(新教師教育故事)
    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在關心、愛護的前提下,對學生的相關不良習慣、不正當言行、不正確行為,進行適度的和有溫度的「懲戒」是相當有必要的。來職高上學的同學們,其實並不是智商、情商不如普高的學,他們缺少的就是非常關鍵的「習慣」。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二、素材積累1.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重點的字是「過」和「教」。「過」的意思不僅僅是過錯,更多的情況是違反,改動的意思,違反改動的是什麼呢,叫做"正常的規律"。「教」指的是一個過程,意思包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作為人之父母既然撫養了孩子,就應該再給他們以好好的教導,那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等孩子上學了,老師也應該對他們從嚴教育,切不能敷衍塞責,因而耽誤他們的未來。
  • 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為人師表,在學生表現不佳的時候一定不能因為懶而不理他們,想著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總之,身為一名老師,該嚴厲的時候就一定要嚴厲起來!馬雲老師的某些搭檔和學生弟子還是出來一些問題,最近的在職高管也犯了錯誤。
  • 「教不嚴,師之惰」請尊重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
    以前我們總說,「教不嚴,師之惰」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循循善誘,也需要嚴加管教。然而現代教育總是把老師劃分到對立面,把老師當作服務業者,以某種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來構建師生關係。但其實這樣會嚴重消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秩序與權威,從而在根本上瓦解教學中的指導與服從。老師需要清楚的給學生制定規則,讓他們明白守規矩的重要性,越過規矩就要接受懲罰,沒有強硬懲戒的教育必然會讓教育越來越被動,走向失敗。
  •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作者見解第9句: 前面一句話也好理解,生、養而不教,是父親母親的過錯。為什麼我這裡說母親?因為母親的愛並不過錯,但是她的溺愛卻會害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父親在外忙沒時間教孩子的情況。
  • 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這些古訓真的過時了嗎?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學生的啟蒙教材,也就是說古代的孩子從小就要接受一種理念,如果教師不能嚴格要求學生,這樣的教師是懶惰的。這樣就告訴孩子,老師嚴格要求是他的職責,學生必須接受這種嚴格的教育。這樣一種觀念在幾千年的教育過程中一直被中國人遵守著。
  • 卷不易,師之惰也
    這兩種情況在語文科目中尤其突出。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徹底的「拿來」主義。不可否認,課改之後,教材的替換,課文內容的改變,對老師和學生都是挑戰。但這都不是不研究課本內容,給學生出適合當下的試卷的理由,不是拿十年前試卷,亦或是拿他省現成部編版試卷的理由。
  • 「教不嚴 師之惰」,如何管教學生是門大學問
    《人民日報》曾刊文《「老師不敢批評學生」誰之過?》,其中寫道:老子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自古以來天經地義,初會學話的小兒都會念「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可現如今,老師批評學生,怎麼那麼容易「惹禍上身」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做得不對,老師自然要批評,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稱之為「教育」呢?問題似乎就出在這裡。
  • 先正談社會怪現狀十五:教師兩難,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禍
    天地君親師,如今,我們已不再敬畏地天之威,聖人明君也已成為了歷史符號,為何僅存之一的「師」,竟被妖魔化到如此地步,人人喊打?教師隊伍中有敗類嗎?有,這一點筆者不否認。比如有的老師喜歡體罰甚至拿學生撒氣式體罰;有的老師會「挾學生以令家長」,以此為己謀求不當利益;更有極個別老師將罪惡之手伸向中小學生,堪稱禽獸不如。
  • 每日一笑:侄子哭著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公:…【每日一笑】嫂子又把成績不好的侄子給打了一頓,侄子邊哭邊對我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你看書上都說了,教育我是我爸和老師的任務,根本沒我媽啥事,她天天打我幹什麼玩意兒?」我:「……噓,不想繼續挨打就小點兒聲!」【每日一笑】記得小時候,我去那種簡陋的路邊攤吃東西,老媽說:外面的碗不乾淨,用自己的。我想了想,覺得老媽說的有道理,就拿了只鐵碗去了。
  •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誰之過?
    再好的老師也有教不好的學生從三字經裡面的「教不嚴,師之惰」,到現如今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成了學生的最終負責人。但是他們卻忘了,還有一句話說得好: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成才率慘澹得很。
  • ...選一:記敘文《春節》或議論文「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此次測試的大作文題目依舊是二選一,考生可以選擇以《春節》為題寫記敘文,也可以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大作文材料變「短」本次作文題照例是二選一,要求考生作答不少於700字。
  • 教不嚴師之惰,廣東老師用圓規扎未完成作業學生,是嚴師還是罪犯
    《三字經》中有句名言,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原話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說的是作為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如果不嚴格,那就是教師的懶惰,這句話說的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彈指一揮間,三十七年過去,將近花甲之年。思來想去上無愧於黨的培養之恩,永獲感恩之心,時時刻刻兢兢業業,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永葆黨的光輝形象。中無愧於父母親的養育之恩,一生以父母親的高尚品德來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並把其思想品德發揚光大。
  • 「教不嚴,師之惰」 教師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今日發布
    《規則》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根據學生違規違紀情形,可採取點名批評、適當增加運動要求、不超過一節課堂教學時間的教室內站立或者面壁反省等方式當場進行教育懲戒。《規則》指出,教育懲戒是指教師和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和管理中基於教育目的與需要,對違規違紀、言行失範的學生進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糾正,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職務行為。
  • 三字經講解5 (養不教……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 注釋:養:養了子女。之:的。過:過錯。父之過:父親的過錯。 句譯:養了子女卻不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教:教育。可以理解為動詞,也可以理解為名詞。理解為動詞和上面的「養」、「教」協調一點。嚴:嚴格。教不嚴:教育得不嚴格。
  • 教不嚴 父之惰?
    娃不願自己吃飯,撒嬌怎麼辦?孩子總想玩手機,底線在哪裡?  不斷退讓的家庭教育背後,遠不是「父之惰」可以解釋。  不斷退讓的過程 是一家人在比懶  周末中午11點,金融街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餐廳裡,劉雯雯一家正在用餐。  餐桌的一側,是劉雯雯的3歲孩子彤彤。孩子雙手舉著劉雯雯的手機,目不轉睛。螢屏上,正播放著最新一季的小豬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