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不能放任不管。《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
師:老師。
惰:懶惰,這裡指失職。
【解釋】
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
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
上圖依次為「垖」、「帀」、「師」
《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
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看上圖「垖」的甲骨文原形,是不是很像兩座倒轉90º的小山峰呢?
其實「垖」的本義就是小山丘。
那「帀」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帀(zā)」相當於我們熟悉的「匝」,表示圍繞。
「垖」和「帀」合起來,就成了「師」——周圍圍繞著很多小山丘,表示眾多。
「興師動眾」中的「師」字比較接近它的本義。這個成語中的「師」專指軍隊,古時的軍隊是有編制的,二千五百人為一師。軍隊中「師」這個名稱的由來,應該是覺得隊伍很龐大吧。
「師」有軍隊的意象。所以自古老師教學生都免不了嚴格、嚴厲。古人有云:「嚴師出高徒。」那為什麼只有嚴格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好學生呢?那我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嚴」字的由來了。
最早的「嚴」字,上面的「口」表示石塊,下面是「山」的簡寫,左邊的豎線應該是巖壁的形狀,這三部分是「巖」字的演化。這裡的「巖」,一是表聲,另一重意思或許是表達堅硬、苛責的要求。
「嚴」字最下面的部分很複雜:一隻手,拿著笤帚一類的物件兒,旁邊還有一個「口」,分明是邊打邊訓斥的形狀。
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嚴格要求應該是老師的本分。
那怎麼「教」才顯出老師的嚴格呢?下面我們就要來看看「教」字的甲骨文初文。
教,會意字。從攴(pū),從孝,孝亦聲。
「攴」,篆體象以手持杖或執鞭。在奴隸社會,奴隸主要靠鞭杖來施行他們的教育、教化。
「教」的右邊的「攴」是一隻手拿著棍子,也是「不好好學習,小心棍棒伺候」的意思。
雖然都是拿著棍棒要求學生好好學習,但其實「嚴」字裡的那個人拿的是笤帚把兒,用前面的枝條打人,不會太疼;「教」中的「攴」,《說文解字》的注釋為「輕擊也」,明顯就是嚇唬,不真使勁兒。
這樣看來,拿著笤帚,手持棍子的「嚴師」要教育學生,自然是應該以嚴格、嚴厲的態度了。「教不嚴,師之惰」,從漢字的初文探索,自然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