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第10句: 以前的「師」和現代的師是有區別的,以前的「師」是一份光榮的職業,「師」不僅管學習,還教禮儀禮貌、教學生做人等等一些事。 現在的老師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三字經》的這句話拿到今天來看的話。有些地方是有差別的。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下無愧於工作過的衣食父母們的關心支持之恩,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畢生所學傳授於民來指導他們生產生活,增加其收入,提高其覺悟,增強其幸福感。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
-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作為人之父母既然撫養了孩子,就應該再給他們以好好的教導,那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等孩子上學了,老師也應該對他們從嚴教育,切不能敷衍塞責,因而耽誤他們的未來。
-
從中國漢字中理解「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注釋】師:老師。惰:懶惰,這裡指失職。【解釋】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上圖依次為「垖」、「帀」、「師」《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二、素材積累1.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重點的字是「過」和「教」。「過」的意思不僅僅是過錯,更多的情況是違反,改動的意思,違反改動的是什麼呢,叫做"正常的規律"。「教」指的是一個過程,意思包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誰之過?
這位媽媽憤憤不平地抱怨道,另一位媽媽也附和道:「就是這樣,不是有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虧老師有臉叫你協助!」「對啊,還害我跑了一趟,不知道我有工作嗎?自己不會教還浪費我的時間。」朋友說,聽到這樣的話,他都心寒了。
-
先正談社會怪現狀十五:教師兩難,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禍
新增的「教得嚴,師之禍」2020年1月2日,只是一個很平凡的日子。然而因為一件慘案的發生,讓眾多從事教師工作的人刻骨銘心,也讓我們所有理智善良的普通人難以忘懷。西安市北郊一所高中裡,一名李姓高三學生,晚自習時在教室玩手機,被老師周某發現後予以沒收。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
-
《三字經》學習第一天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2、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4、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
道農讀《三字經》(3)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養是指物質方面的提供,如果有了孩子只做好這點是不夠的,必須要教育,教育是誰的責任呢?父母,而不僅僅是父親,前面提到孟母、竇燕山剛好是父母雙方各自的代表,如果理解成教育只是父親的責任就誤解了。教育需要「嚴」,那麼是嚴厲的意思嗎?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3.10 星期五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是60歲的常先生信奉的一句話。
-
三字經原文1
>三字經原文12011-10-26 16:34:4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人之初,性本善。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三字經全文帶拼音
>三字經全文帶拼音2012-06-18 15:41:2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rén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遷。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貴 以 專。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擇 鄰 處。
-
三字經整改版,帶視頻註解釋
三字經作者一說是宋代人王應麟。初著傳說為宋朝王應麟,明、清兩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間王相與清末大學問家章太炎)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其次,從文風看,王應麟的其他著作也多三字句,幾年前,在鄞州還出土了王應麟用「三字經」句式作結尾撰寫的廟記。另外,王應麟是一個關心兒童教育的學者,除了《三字經》,他還有六本兒童啟蒙讀物(《詞學指南》、《小學紺珠》、《姓氏急就篇》、《小學諷詠》、《蒙訓》)。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證據。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
-
顏楷集字三字經,漂亮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代名臣、書法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
王應麟的三字經是最啟迪人心靈的思想讀物世人爭相傳頌的國之珍寶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段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是由宋朝的王應麟所作,它用最真實的文字把為人處世的道理淺顯易懂的表現出來,宋朝時期,《三字經》就已經被當作思想啟迪的讀物被廣為流傳,經過歷史長河的時代變遷,《三字經》已經成為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最具有影響力的啟蒙書之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
「人之初 性本善」,這部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它的作者又是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明代時廣為流傳,是舊時少兒啟蒙文本。
-
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為人師表,在學生表現不佳的時候一定不能因為懶而不理他們,想著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總之,身為一名老師,該嚴厲的時候就一定要嚴厲起來!馬雲老師的某些搭檔和學生弟子還是出來一些問題,最近的在職高管也犯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