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火了,引來很多「想成為 XX 領域羅輯思維」的公司,因為他們相信,這是一個為知識和內容付費的好時代。學問 Live 認為,這個邏輯在大學生領域也同樣奏效,所以將產品定位於一個面向 18-30 歲用戶群的知識經驗分享的內容平臺,並在不久前拿到了來自口袋兼職的 500 萬人民幣天使輪戰略融資。
學問 Live 的創始人兼 CEO 楊弘浩告訴 36 氪,他的前一個身份,是大學生成長平臺「比逗 Share」的聯合創始人。比逗 Share 是有一個眾籌餐廳連鎖品牌,從面向校園和學生的自媒體起步,比逗餐廳已經在北京、廣州、天津等地開設了 12 家眾籌餐廳,另外還幫助大大小小的實體項目(比如唱片、理髮店、健身房)做過眾籌,用楊弘浩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成長並幫助他人成長」的地方。
2 年多的時間,比逗 Share 成功在 2000 多個大學生中間發起眾籌,平均每人眾籌資金 4000 元左右,當比逗開始打算在全國範圍鋪開的時候,他們把用戶從線下引導到了線上,這也是學問 Live 早期的種子用戶,加上學問自己的訂閱號、服務號,目前大約有粉絲 20 萬。
「羅輯思維是我們的借鑑對象,」楊弘浩表示,「只不過他們是通用知識的的集合,而我們有垂直領域。」他介紹,學問 Live 主要承載三方面的內容:教育求職、技能學習、體驗獵奇+情感,最初的傳播方式以微信群內的語音直播為主,因為產品還在開發期,預計年底時會推出 App 版,目前還是以 H5 為主。
之所以選取這三個內容方向,楊弘浩表示,根據自己近幾年在大學生領域的積累,他發現校園內有一大批「不安分」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對知識和經驗有非常強烈渴望,對成長很嚮往卻又極度焦慮。而且,這種焦慮隨著年級不同有強的差異性,比如大一新生都很頭疼是否要加入學生會或者校外組織,大三學生都會考慮選擇就業、出國還是考研,他們有「集體式」的需求,也偏愛直播的方式。
在內容方面,學問 Live 主要採取和第三方機構合作的方式,他認為,對於剛起步的公司來說,和第三方機構合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對這些這些公司來說,做營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要用戶群的公司,「五年前他們還在做品牌,現在都想做內容了。」楊弘浩說。而學問 Live 有他們想 target 的人群,於是自然成為內容合作方和承接方。
比如學問 Live 和國際義工公司 easin 的合作,因為 easin 的主要參與人群都是大學生,和自己平臺上的用戶有很大的契合度,於是學問 Live 就針對 easin 的特點做了一次分享,通過語音、文字、線上社群活動等方式幫助他們聚集目標人群。楊弘浩介紹,學問 Live 現在共有 10 個左右的深度定製合作方,全部由合作方提供內容,學問做產品化。
但是未來,學問 Live 將把音頻、視頻、直播等內容呈現形式都放在一個 App 內完成,方便大學生在零碎的時間內獲取知識。但是他同時認為,這些知識並不是課程,針對目前一些有課程體系的職業前教育公司,楊弘浩認為,其實課程是一種很偷懶的方式。因為短期來看課程體系是留住了學生,但是他們並沒有避免難點,那就是大學生接受的是「社群式的知識討論」,而學問 Live 未來還會把用戶引導到線下,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學習。
如果不做課程,學問 Live 如何解決針對大學生用戶的產品變現問題呢?(尤其在大學生的購買力較弱的情況下)楊弘浩表示,從操作比逗 share 的經驗來看,大學生的消費能力要辯證地看待,一方面,他們對價格極度敏感、甚至品牌意識都比較薄弱,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也缺乏經驗,容易衝動消費,所以關鍵是找到一個能夠點燃他們的消費場景。
更重要的是,因為獲得了口袋兼職的天使融資,學問 Live 也將獲得口袋兼職的 1000 萬左右的用戶群,但是具體的商業模式還在進一步探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