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譽,這裡不僅是歷史文化名鎮,風光秀麗、底蘊深厚,千百年來更是孕育了無數的名家、才傑。12月12日下午,「匠鑄吳中 藝述光福」2020蘇作文創峰會光福分會場活動在蘇州太湖之濱開幕。揚子晚報新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獨家直播,在揚子晚報一直播和紫牛新聞兩大直播平臺同時推送,吸引了56萬多名網友在線強勢「圍觀」。
擦亮光福工藝品牌 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太湖小鎮光福是傳統工藝特色小鎮,目前工藝從業人員有近7000人,其中「玉雕、核雕、紅木雕、佛雕」四大工藝雕刻人數佔蘇州首位,有國家、省、市工藝美術大師29人,各級工藝美術師65人,區級以上非遺傳承人36人,工藝雕刻年產值近3.78億元。
本場活動更注重文化傳承、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為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和工藝人才培育探尋新方向、新思路。活動由光福鎮人民政府主辦,光福文旅集團、光福鎮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承辦,蘇州太湖旅業發展有限公司、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支持。
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群致辭介紹,近年來,光福鎮出臺人才管理辦法,做厚工藝人才隊伍基底,引導更多的「單飛鳳」變成「領頭雁」,實現技藝文化傳續不隔代、創新不停步;打造福藝蘇作中心、蘇作工藝學院、蘇作精品紅木館等平臺載體,深化光福鎮和蘇州工藝美院的政產學研合作,展現吳中「蘇作」文化的藝術魅力、擦亮更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光福工藝品牌,為光福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行業賦能,為匠心打「call」,李鎮長希望全鎮廣大工藝從業人員搶抓契機,深度交流,不斷提升創作理念,共築匠心精神。
頒布文化人才政策 不斷做厚工藝人才隊伍基底
品吳中人文、聽光福故事。活動開幕式分「匠芯光福」、「匠新光福」、「匠興光福」三個篇章,在一場關於匠心的對話中,用光福特有的方式致敬傳統、賦能時代。
其中,福藝蘇作中心揭牌、光福鎮文化人才政策發布、蘇作人才表彰、刺繡大賽頒獎儀式、福藝蘇作走進博物館系列第一站籤約、「校地合作」藝術下鄉項目啟動等多個環節備受關注。
據悉,福藝蘇作中心位於蘇福路和福隆路交叉口,佔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000平方米,整體結構設計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作為展示蘇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窗口,中心包含蘇作紅木家具銷售和展示,以及紅木雕、佛雕、玉雕、核雕和綜合門類展示,也將成為光福進行交流和發展的空間與文化場所。
光福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長錢建良、吳中區青年手藝人協會會長史志曄介紹了12條新發布的光福工藝人才政策;並宣布將每年的12月12日定為「福藝蘇作人才節」,組織舉辦系列技能比賽和展覽,為老、中、青年匠人提供交流、展示的舞臺。
匠心求索、創新致遠 傳遞傳承「薪火」
83歲的光福鎮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首任理事長孫林泉講述自己近50年從業經歷,為青年匠人輸送寶貴匠心經驗。許忠英、許靜健師徒相承,堅守匠心,將光福手工藝傳承發揚。
活動現場對話孫林泉、許忠英、錢建良、宋衛東、史志曄、許靜健等多位手工藝大師,他們傾吐心聲,暢談從業經歷,講述自己對於工匠精神、匠心傳承的理解,收穫了參會人員的感動、敬意和掌聲。
現場對獲得首批福藝蘇作人才獎的鐘錦德、馬洪偉、馬惠娟、陸小琴、董榮菊、許忠英、王輝、許達8位匠人進行了頒獎。
5位青年匠人為吳中博物館捐贈作品。核雕青年匠人許靜健捐贈《開蓋荷葉壺》,紅木雕青年匠人史志曄捐贈《明式囧字凳》,蘇繡青年匠人徐學清捐贈《蘇園記-梅》,蘇繡青年匠人府涵璐捐贈作品《福壽雙全錦囊》和《東籬下發祿袋》,漆雕青年匠人盛驍濤捐贈《剔犀盞託》。
近年來,光福鎮不斷強化鄉土人才培養和繁榮文化事業發展,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創辦蘇作工藝學院,進行更具時代意義的校地合作,為光福培養一大批文化人才的同時實現資源互通。
活動現場邀請了趙罡、周山華、易明、劉韜4位先後來光福鎮掛職黨委副書記的蘇州工藝美院領導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光福與美院未來合作方向。
「雙12蘇州購物節」光福文創市集現場火爆
漁洋碼頭上,「雙12蘇州購物節」光福文創市集非常火爆,工藝大師們帶來的玉雕、核雕、木雕、刺繡、緙絲等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精美蘇作手工藝作品,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參觀、選購。
光福市集現場,10多個攤位都由大師們精心布置展現蘇作工藝品最美的一面。活動開始不久,大批工藝愛好者如約而至,他們仔細挑選自己心儀的作品,與手藝人交流探討製作技藝、收藏方式等。現場氣氛活躍。文創市集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才落下帷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校對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