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18蘇作文創峰會將在太湖之濱拉開帷幕,這一成功舉辦兩屆的傳統手工藝「嘉年華」和文創產業盛會,將更加注重文化傳承性、學術交流性、產業融合性、社會參與性及技能提升性等,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探尋新思路。
「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面對近年來文創產業發展的新需求,吳中區不斷破解體制機制上的發展難題,初步形成「重品德、樹品牌、抓品質」和「年輕化、國際化、產業化」發展思路,搭建起集文化人才引育、文化思想交流、文化素質提升、文化工藝傳承、文化產品交易、文化資本嫁接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平臺,讓「蘇作天工,根植吳中」成為區域文化軟實力鮮明印記。
鄉土人才彰顯「傳承自覺」
守住吳文化傳承「活化載體」
作為蘇作傳統工藝的發源地和全國鄉土工藝人才最集聚的地區之一,吳中目前不僅擁有核雕、刺繡、緙絲、紅木雕刻、玉雕、磚雕等10多種門類的非遺技藝,更擁有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7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佔到全市的1/3,有13件作品入選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居全國區縣之首。
手藝,是文脈賡續的見證;人才,是手藝傳承的根本。在吳中,一批主動彰顯「傳承自覺」的鄉土人才,正成為蘇作在新時代大放異彩的「動力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紅木雕刻大師鍾錦德成為蘇州市職業大學的兼職教授,並將建立蘇州市職業大學「鍾錦德技能大師工作室」和「蘇作明式家具協同創新中心」;玉雕大師錢建良和蘇作木雕非遺傳承人陳忠林就被蘇州工藝美院特聘為剛成立的蘇作工藝學院的實訓教授,他們各自的工作室也成為這家學院的民間工藝傳習基地;青年匠人史志曄創辦的青年手藝人協會,目前已經吸納青年120多人,為蘇作工藝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呼應「人才主動」,吳中在支持蘇作鄉土人才發展上更是不遺餘力。「鄉土人才是吳文化『活化載體』,目前,我們已初步形成立體式的鄉土人才支持政策,內容涉及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產業項目、參展補助、自我提升、舉辦學術會議、實訓基地、文創載體、青年工藝人才等等。」吳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顧建列介紹。
今年,吳中區出臺並落實《吳中鄉土工藝人才培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鄉土工藝人才「十百千」工程,計劃到2020年底,自主培養國家級鄉土工藝人才10人左右,省市級鄉土工藝人才100人左右,區級鄉土人才資料庫入庫人才1000人左右,打造成梯次銜接有序的人才隊伍。以品行、技能、「三帶」能力三個主要評價維度,選樹德藝雙馨鄉土工藝人才,讓更多的吳中「手藝人」變成「守藝人」,「單飛鳳」變成「領頭雁」。
機制創新破除發展「軟肋」
「平臺+」構築產業影響力
「儘管吳中區在工藝文化人才和文化產業上具有紮實的基礎,但存在的『軟肋』同樣明顯。」吳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瑛坦言,從創新思維上看,吳中傳統工藝和現代文創產業結合緊密度不夠高,有「蘇作」少「文創」的現象依然突出;從人才培養上看,儘管存在青年人才「回流」現象,但代際傳承的問題依然嚴峻;從產業運作上看,「作坊式」生產較為普遍,文化人才多,文化產業弱的發展「怪圈」依然存在等等。
產業的急速發展,呼喚傳統技藝發生更多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吳中通過人才培養、對外交流、新型交易等多個平臺建設,極力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為了搭建展示鄉土工藝人才的「專屬秀場」,吳中近年來組織鄉土工藝大師赴國家大劇院、恭王府、臺灣故宮博物院等頂級文化平臺設展,更在第二屆、第三屆中法文化論壇驚豔亮相;通過搭建人才培養平臺,吳中區與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首度合作,開辦「蘇州吳中高層次文藝人才研修班」,藉助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和區內職業學校力量,創辦蘇作工藝學院,讓鄉土人才在家門口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藝傳承;通過加快區內工藝文化電商平臺建設,引入「東家」等專業電商平臺資源,為傳統工藝品插上網際網路翅膀。推動資本與工藝品嫁接,核雕鄉土人才周建明、磚雕鄉土人才蔡雲娣等紛紛走上文交所平臺,開啟了「網際網路+藝術+金融」的發展模式……
助推傳統工藝向現代產業方向邁進,吳中還著眼於體制機制改革。「今年,我們在非遺傳承人的評定上,特意取消了必須從業滿20年才可以參評的限制,力爭把第二代匠人全部提到傳承第一線。」吳中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葉志明說,這一舉措將打破傳統的人才遴選機制,讓更多既有手藝,又懂產業發展的青年人才走上前臺。
提升文創載體發展質效
推動產業人才「集聚增值」
十月下旬,「第二十四屆世界非遺展」在法國巴黎羅浮宮舉行,吳中區國家級制扇大師盛春和緙絲大師蔡霞明攜作品亮相,受到專業人士高度評價。
「吳中『非遺』再次受到國際熱捧,除了依靠匠人們的『妙心巧手』,更與蘇作產業化發展密不可分。」蘇豪文化科技創意園總經理陳黎明介紹,近年來,創意園通過引進盛春、蔡霞明等工藝美術大師,重點培育了蘇扇、緙絲、蘇式旗袍等一批文創企業。同時,創意園吸引了一批設計、策展、金融、營銷、品牌傳播人才進駐,通過幫助工匠評選各類人才,為企業提供品牌打造、策劃展示、產權保護等服務,有力激發了區域文創產業的活力,去年,園內產值已達到2億元。
從個人到團隊,從作坊到企業,從單一產品到完整產業鏈,吳中通過載體平臺打造,不斷放大文創產業人才的集聚效應。走進位於吳中區鳳凰文化產業園6-7樓的「蘇州工匠園」,儼然進入一個小型的蘇作博物館——12個不同主題的蘇州工藝、蘇州文化展示區域,聚集當代蘇州工藝美術行業領軍人物,集中展示、銷售各類蘇州工藝美術精品、文創產品,令人目不暇接。「我們的定位就是要成為蘇州工匠的經紀人,一方面打造蘇工資源庫,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蘇州工匠園總經理肖薇薇說。
鼓勵利用存量資源興辦文化產業園區,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與運營,一批兼具現代文明與吳文化特色的龍頭文化產業園區(載體)項目在吳中拔地而起。除了蘇豪文創園、蘇州工匠園,吳中近年來還著力打造全省首家科技鎮長團眾創空間「一箭河文創園」,建立了香山工坊等保護示範基地,相繼成立了蔡金興澄泥石刻工作室等一大批名人大師工作室,並設立文化產業扶持發展引導資金1000萬,重點扶持工藝美術等行業的優勢文化產業項目,在蘇州打造了一片文創產業載體發展高地。
「舉辦『蘇作文創峰會』,也是我們檢驗文創載體發展質量,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實效和文創產業品牌影響的重要環節,我們將以此進一步豐富吳文化的品質和內涵,提升工藝文化影響力,強化工藝文化人才在蘇州的首位度和在全國的知名度。」吳中區文體局局長周一風說。 盛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