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蘇州訊 (記者 張珺)梅文化、漁文化、工藝文化、古典詩詞文化、紅色文化……蘇州吳中光福,宛如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富礦」,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光福人。依託這份文化滋養和文化自信,多年以來,光福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做靚文化底色,並將文化注入自身產業、地域特色,實現了社會和市場效應雙豐收。去年年底,光福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塊「金字招牌」為光福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以精神為引領,築牢發展根基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堅屋固。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只要擁有信念,就會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和勇氣,就可能創造『水滴石穿』的奇蹟」。這一點,是所有光福人達成的共識。
位於光福鎮的新四軍太湖遊擊隊紀念館,完整地展示了太湖遊擊隊發展壯大的曲折歷程,並通過常態化地開展紅色教育活動,激勵所有人積極向革命先輩學習,繼承先烈遺志,發揚優良傳統,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標找差,擔當作為,為早日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如今,紀念館已成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全民國防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擔負起存史育人的重任。
與此同時,以建設「德善光福」為目標,光福鎮重點打造「七彩陽光」志願服務品牌,擁有小福星、玖玖公益、尖峰救援、雪海花、報春梅等公益組織,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註冊志願者總數超過15000人,達到常住人口的25%以上。在此基礎上,光福湧現出中國好人張茂香和何建金,江蘇好人朱明寶和顧平,以及11名蘇州好人、吳中新人、吳中好人,成為當地人學習的榜樣和楷模。今年,光福又正式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進一步深化基層特別是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聚焦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為鄉村振興增添文化底色。
除此之外,作為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文學家顧野王的故裡,光福鎮自覺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堅持打造「書香光福」文化品牌,把全民閱讀活動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開展了一系列極具光福地域特色的全民閱讀活動,在全鎮上下形成了一股「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風氣。日前,顧野王紀念館、顧野王書院正式落成,這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顧野王家國情懷精神的陣地,將成為當地新的文化地標。
據介紹,今後光福還將著力打造更多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載體,為推動全鎮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凝聚力量、匯集智慧。
以節慶為載體,做靚地域特色
說起光福,就不得不提起中國著名的賞梅勝地——香雪海。依託源遠流長的梅文化,「太湖梅花節」至今已舉辦了二十三屆,是光福重要的節日之一。期間,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勢若雲海的梅花景象,還能在園裡看到匠人們精心修剪的梅花盆景,參與元宵佳節猜燈謎等活動。與此同時,光福將核雕、刺繡等傳統手工藝文化和梅文化相互融合,展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讓遊客在感受傳統節日氛圍的同時,也領略到光福的文化趣味和匠心精神。去年的梅花節,光福還創造性地融入詩元素,吸引了40名國內著名詩人、作家相聚香雪海,用詩人的獨特視角和溫潤筆觸展現光福的別樣風情。
通過將自然稟賦嫁接民俗風情,在光福,像這樣的節慶活動還有很多,可謂一年四季節事不斷。「當傳統文化與旅遊節慶相結合,就會碰撞出強大的生命力,也為光福鎮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蘇州吳中區光福鎮黨委書記張建明說。這一點在光福漁港村身上就可見一斑。
坐落於中國內陸第一漁港的光福漁港村,漁民開捕祭祀已有數千年歷史,且保留著原汁原味的祭祀傳統。每年中秋前後,太湖開捕祭祀儀式啟動,請神、祭神、敬神、放生、悅神、送神等祭祀環節連番上演,千舟競發、萬帆林立的景象更是蔚為壯觀。以濃鬱獨特的漁俗文化為底蘊,太湖漁港村融合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每年吸引著大批民俗專家學者、攝影家和遊客紛至沓來。傳統漁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色餐飲、民宿、網紅麵館「太湖十八澆」等相繼湧現,成為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窗口」。
「如今的太湖漁港村,已成為展示蘇州乃至環太湖形象的又一張精美名片。」張建明表示,光福將以節慶為載體,進一步做靚梅文化與紅色文化、做大漁文化和工藝文化,並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以繡花功夫、工匠精神打造出獨特的文化品牌,不斷彰顯文化自信。
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光福這片「洞天福地」擁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名勝古蹟密集,匯聚了中華瑰寶千年古柏「清、奇、古、怪」、吳地最古寺院銅觀音寺、江南名剎聖恩寺等著名景點,鄧禹、顧鼎臣、顧野王、徐枋等名人大家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與書畫。同時,作為「蘇作」、「蘇工」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的,光福的傳統手工藝聞名遐邇,其玉雕、核雕、木雕、佛雕等工藝門類齊全,從業人員多、技藝水平高。孫林泉、許忠英、陸小琴、馬洪偉4位大師問鼎中國民間工藝領域最高獎「山花獎」,更坐實了「中國工藝雕刻之鄉」美譽。
近年來,光福從全鎮層面精巧布局,謀劃一盤「大棋」。以香雪海景區為核心引領,串聯起衝山半島等沿太湖生態文旅產業,並有機整合漁文化、工藝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做大做強體驗式消費,實現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為光福鎮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新路徑。
「一花一色一世界,一屋一舍一洞天」的米山米舍民宿就是光福農文旅融合發展結出的碩果。這一民宿將當地人文景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及太湖漁文化等融於設計之中,並結合本地文化特色,為客人量身定製了太湖漁港村深度遊、禪修佛學之旅、登山步道之旅、工藝文化之旅、梅文化之旅等多條旅遊線路。在米山米舍民宿健康環境的發展與帶動下,光福又開始湧現出一批新的特色民宿,為光福的民宿書寫新的篇章。
與此同時,全鎮不斷美化旅遊環境,完善服務配套,並以主客共享、民生共享的理念指導旅遊產品開發建設,以特色農業、文化創意產業、旅遊業等拓展當地居民收入來源,從而實現光福農文旅融合的蝶變。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奠定了光福堅定的發展基石,而強大的文化基因則賦予了光福不竭的發展動力。」張建明說,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光福將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以文化為引領,為百姓謀福祉,書寫時代華章,奮力開創新時代「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