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暑期清華北大遊客爆滿 喧囂熙攘非名校本來面貌)
新聞背景:
盛夏酷暑,有一種人為的「熱」賽過天氣——參觀清華北大。8月7日有報導稱,隨著暑假的到來,更多全國各地的遊客帶著孩子來到北京,想要一睹中國最高學府的風採。由於參觀人數不斷攀升,「進清北難」的問題也顯現出來。該報導標題為「參觀清北有多難:清華凌晨就有人排隊,北大結束參觀仍排長隊」。
渴望感受名校風採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暑期是旅遊旺季。嚮往首都北京和北大清華的外省孩子們也放假了,他們千裡迢迢來到北京,渴望一睹名校風採,跟自己心目中神聖的「象牙塔」來一次親密接觸,這非常正常,相信社會各界包括校方,都是能夠以最大的善意加以理解的。【詳細】
看名校,考名校,背後折射的是普遍的名校情結。從體驗教育的角度看,一次成功的體驗,可能勝過十次無效的說教。通過帶孩子感受名校風採,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一種正常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人之常情,也無可厚非。【詳細】
校園遊覽熱和學校秩序的衝突不可忽視
然而,與一些國外大學城相比,國內不少高校的空間承載力較弱,況且暑期還有不少師生在校工作學習,學校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有限開放。比如北大,團隊進校只能預約,個人只能排隊進入。如此一來,進校就變成了稀缺資源,給黃牛生意留下了空間。但即便限流,校園的正常學習、生活秩序仍然受到擠壓,給學校管理帶來不小壓力。就像每年武漢大學櫻花節,總是因人滿為患成了「櫻花劫」,武大不得不為學生開闢專用通道。【詳細】
還有,如果進入校園,名校遊應該怎麼遊?據記者現場所見,北大校園裡有人隨意攀爬、吸菸、坐臥草坪;清華校園裡有遊客把食品包裝袋、紙巾等廢棄物隨手亂扔,附近環衛工表示,每天都有很多垃圾,能裝滿七八車。【詳細】
名校到底該如何共享?
對這件事,也有網友發出不同聲音,說大學本來就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的,大學也算不得怎樣高大上的地方,況且國外的許多大學都無圍牆,遊客進出自由、行止隨意不值得大驚小怪。我無意對此針尖對麥芒,但直覺這或是一個突破底線的不妙信號。誠然,中國的大學,形象有待改善,水準有待提高,或有迎來圍牆拆除的那一天。只不過那是另一回事。也許到了那時,文明的規約又要升級。但如魯迅所言,電燈未發明時,油燈總還得要用。既定的成規,不能等到一切都「到位」了才開始生效。【詳細】
大學何為?培養人才為上,輸出智識為重。這也是名校被仰視的根本原因。一旦基本的教學秩序得不到保障,對於全社會來說,就會因共享泛濫而變得不經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人們說「北大清華是全國人民的」,指向的不僅是遊覽北大的未名湖畔、清華的荷塘月色,更應是教育機會向普通人敞開以及知識產出的普惠。正因此,比有形的遊覽更有價值的,是無形的知識共享與智慧啟迪。參觀校園應該以充分保障教學秩序為前提,這也正是為了讓全社會能夠更好地共享大學的知識產出與心靈產值。【詳細】
微言大義:
@乀心靜茹水_fish:校園開放日是免費進校的,非開放日門口全是黃牛,花錢就帶你進入。
@可惜你沒有_611:用排隊的勇氣回家看書去,讓學校用錄取書請你進去!
@超愛健康:有沒有垃圾桶?多放倆。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已故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樣的道理,名校的精髓不在於建築和環境,而是精神和底蘊:濃厚的學術氛圍、奮發向上的學習氣氛,知識淵博而又謙遜低調的師長……這些,都是走馬觀花、喧囂熙攘的暑期名校參觀難以體會到的。
即便如此,很多帶著孩子一大早排隊的家長,可能就是覺得「說一萬句沒有領孩子來看一次頂用」,這是個人選擇,別人也無可厚非。但大學畢竟不是景點,還是應該以保證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為先。在此基礎之上,學校也可以考慮考慮怎樣改進管理規章,以儘量滿足更多人的參觀需求。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
(責任編輯:範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