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是個戰場。
有人害羞不敢張嘴,有人霸著麥克風不放手。在這個江湖裡,想要出人頭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KTV出人頭地有三寶,控場、控麥、嗓門好。有一門好嗓子是老天爺賞飯吃,但只要你自帶麥霸buff,能控住全場氣氛,唱功是完全可以技巧性地規避的。
要想做到這一點,關鍵得看你能不能選對歌。
唱K,先選大家都會的
去過KTV的你應該也體會過,選對一首大家都會又不落俗的歌,讓自己的歌聲恰好與40音量的伴唱不分彼此,剩下的就交給大家一起哼唱,那麼握住麥的你就是全場最靚的仔。
「在KTV出人頭地該如何選歌」作為當代年輕人的一門必修課,相關的「課程教學」早就出現在了各大論壇和社交平臺上。
「在KTV唱歌,如何成為麥霸?」「有什麼KTV裡適合唱的,逼格比較高的歌曲?」「怎麼在KTV更好地裝逼?」等知乎相關問題,以及#KTV輕易出人頭地的歌#等微博話題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同時,一條在歌舞場裡分清高低貴賤的鄙視鏈也在隱約形成。
數讀菌爬取了其中1981個知乎用戶回答及微博討論,整理出提及到的1769首歌曲,針對「怎麼選歌才能在KTV裡出人頭地」得到了一份歌單。
陳奕迅的《浮誇》出鏡次數位居第一,信樂團的《死了都要愛》排在第二。在Top25的歌單裡,有不少都是需要大飆高音的歌曲。
畢竟,如果歌技過關,一首高難度的高音歌曲就可以奠定自己在包廂裡的地位,震懾力極強。
如果唱功不行,高音歌曲也很適合你,當然前提是你不在乎面子。KTV不需要面子,需要放得開的膽量,唱 「那就是青藏高~」時聲嘶力竭的大破音,可以瞬間讓大家笑成一團,甚至在下一段「呀啦索」的時候一起嘶吼,點燃氣氛。
歌單有了,那麼哪位歌手出現的最多呢?
數讀菌統計了榜單裡596名歌手中至少出現過3次的歌手,發現出現次數位列前三的歌手分別是陳奕迅、周杰倫和林俊傑。
在這份歌手名單裡,有德雲男神張雲雷、薛之謙、陳粒等時下內地熱門歌手,但是整體來看,還是老面孔居多,有不少伴隨80、90後長大的港臺歌手。
這些老面孔作品很多,歌曲走紅的程度不亞於如今的「抖音神曲」,傳唱度極廣並且長期霸佔KTV熱門歌曲的榜單。
唱K開始的時候,點一些大家耳熟能詳且都能唱上幾段的歌曲,是很好的暖場方式,也不會讓那些害羞的人沒有參與感。
和什麼人玩,唱什麼歌
暖場之後,真正的競賽才剛剛開始。
在KTV裡,技巧性的表現只能是錦上添花,想要出人頭地最終還是要看對現場氛圍的持續性把握能力。選對一兩首歌快速在KTV裡站穩腳跟後,想要取勝還需步步為營。
你唱的歌曲,暴露了你的性格和品味。一曲老少皆宜的大眾合家歡歌曲之後,大家都在關注你之後要唱什麼。
這時候就要分清場合了,想要精準地出人頭地,一起唱歌的是什麼人,就選什麼樣的歌。如果只是一般朋友,你又不想過多暴露真實的自己,延續之前的風格,選一些人人熟悉的流行歌曲最合適不過。
不少人和好朋友一起瘋的時候,總會點上一曲《老司機帶帶我》、《大悲咒》或者《葫蘆娃》,一起在KTV裡群魔亂舞。
場面耀眼歸耀眼,但云南山歌這種小眾歌曲適宜的場合確實不多。跟不同年齡層的人唱歌也需要做出區分。和年紀較大的長輩、領導唱歌,你可以一曲紅歌和長輩拉近距離,再來一首《精忠報國》向領導表示忠心。
要討母上歡心,就陪她合唱鄧麗君的《在水一方》;若是和三五好友,不用顧忌場合,那就可以《三天三夜》high爆全場。
倘若不得已帶上個調皮的小輩,那可能就有得受了,TA可能會逼你唱《新貴妃醉酒》或者學楊超越在《卡路裡》裡唱破音。
你唱苦情歌,我就來一首同樣苦情的粵語金曲,用方言略勝一籌;你唱搖滾,我就唱民謠,平分秋色;你用Rap God炫技,我立刻舞娘上身舞曲唱跳,絕不認輸;你唱Billboard排行榜歌曲,那我只好日語歌曲小語種碾壓。
唱K還是老歌好
你可能注意到了,除了近十年以外,每個年代的經典歌曲裡都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那就是以《月半小夜曲》、《海闊天空》等代表的粵語金曲,這些歌曲也在KTV經久不衰。
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的粵語流行音樂在80、90年代香港經濟繁榮時期發展到巔峰狀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代表歌手裡,我們繞不開張國榮、梅豔芳;九十年代繞不開Beyond、張學友、李克勤;本世紀頭十年裡更繞不開陳奕迅。
普遍被認為是香港粵語金曲靈魂惟一接班人,且得到過張國榮、張學友首肯的陳奕迅,毫無疑問地又登上了粵語金曲的榜首。
國語粵語兩邊都十分強勁的他直至今日仍穩健地出新歌、開演唱會,也是他的作品得以被長期銘記,並在榜單上力壓群雄的另一個原因。
作為整個榜單的頭名,在KTV唱陳奕迅,穩就一個字。
儘管後來臺灣音樂(包含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歌手)成為華語音樂的主流,越來越多香港歌手也開始唱國語歌,但是粵語歌始終在KTV佔有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如今內地聽眾對粵語流行樂的印象還停留在張國榮、陳奕迅、楊千嬅等老牌歌手中,新生代香港歌手在內地幾乎沒有知名度。
而這個想像不僅發生在港樂上,隨著華語流行音樂重心逐漸移往內地,以及兩岸關係的變化,臺灣新生代的音樂人也逐漸消失在內地聽眾的視線裡。
在流媒體和粉圈時代,能夠全方位紅遍全國的大眾金曲越來越少,在KTV裡,能一起唱的還是那些「舊人」的歌居多。
通過統計知乎和微博相關話題中出現頻次大於3次的歌手,我們可以發現,90年代和00年代的歌手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其中,90年代和00年代出道的86位歌手中,內地歌手有33位,臺灣歌手有31位,香港歌手18位。
到了2010年之後出道的27位歌手中,香港和臺灣加起來一共只有三位,其中的田馥甄還是S.H.E裡的老面孔。
所以,如果你是80後或者90後,去KTV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很有可能被00後認為太老派,畢竟在內地,李榮浩、陳粒、華晨宇和毛不易等新生代更受年輕人的歡迎。
KTV是名利場,有些歌來得火熱,去得也快,最後能長久留下來的,才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金曲。
不過,作為曾經最火熱的娛樂方式,如今去KTV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了,一起唱K的氛圍固然很好,但是能在手機免費過癮,誰還花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