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英文就夠了?華人為融入澳大利亞這樣做

2020-12-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0月28日電據澳洲新聞網報導,沿著澳大利亞墨爾本東區Box Hill的主要街道漫步,您會以為自己置身於上海郊區。商店標牌都是中文,各種餐廳提供各色亞洲美食,房產經紀會說普通話和粵語,甚至去銀行辦理業務都可以不說英文。

現年77歲的嚴寬(音譯,Kuan Yan)說:「Box Hill的外觀和感覺都像是南京或上海的住宅區。」他於2003年從中國移居澳大利亞,現在住在Box Hill North。

那些剛剛移居澳大利亞的華人表示,這樣的華人聚居區讓他們更加容易融入新生活。

嚴寬的女兒莉莉(Lily Yan)1996年從新疆到澳大利亞,後來又把媽媽接來。她說:「如果華人在Box Hill定居,會更有熟悉感。也許幾年之後,他們會搬到不同社區。我自己和朋友的經驗是,他們在這裡待上幾年,沒有語言障礙以後,就會想要離開。」

移民仲介董限額內(Sean Dong)來自山東,他搬到墨爾本是為了在這裡讀完高中。他還住在Box Hill附近,這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中國血統。他說,重點不應放在任何一個社區上,而應放在多元文化主義帶給澳大利亞的好處上。

什麼叫做「融入」?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出生在海外。人們普遍同意,多元文化使澳大利亞成為一個更好的生活場所,但涉及移民如何融入社會時,人們的分歧就更大了。

澳廣(ABC)的全澳調查發現,澳人在移民是否足夠努力融入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雖然有一半澳人認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了,但仍有三分之一認為他們做得不夠。

莉莉說,她明白人們可能存在的一些擔憂,但首先得弄清楚,什麼叫做融入。「如果我真的不喜歡燒烤,或者不懂板球,就意味著我不是澳大利亞人嗎?」她說,那些英文很好,或者很有可能迅速學會英文的年輕人,情況比年長的移民要好得多。

董先生的妻子孔明(音譯,Ming Kong)20多歲時從中國蘇州來澳留學,她很贊同莉莉的看法。

孔博士說:「我自己是學生時代來的,所以很努力融入社會。但我父母和我公婆也在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比如他們可能不太會說英文,但我公婆參加合唱隊還進行了表演。我覺得這就是人們融入澳大利亞生活的不同方式。」

目前,在澳大利亞有120多萬華裔,中國留學生佔全澳大學生的10%。

董先生也曾是一名留學生,拿到了墨爾本大學的移民法碩士學位,現在他與一家擁有30多名員工的移民企業結成合作夥伴關係,他說,存在差異並沒有什麼不好。中國有句老話:求同存異。澳大利亞價值觀和中國文化並不衝突。

他的父母六年前移居澳大利亞,住在小倆口附近,會幫忙照看孫女,這是中國人與家人保持密切關係的傳統之一。

種族主義

隨著澳大利亞移民人口的持續增長,種族主義仍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

7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澳大利亞仍然存在嚴重的種族主義。

莉莉就曾經經歷過,但她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澳人都非常友好熱情。

「現在,我確實愛上了燒烤,也愛上了板球。事實上,我發現很少有本地朋友像我這麼喜愛板球!」

相關焦點

  • 會說英文就夠了? 華人為融入澳大利亞這樣做
    會說英文就夠了?華人為融入澳大利亞這樣做
  • 澳大利亞華人唐詠北:從只懂幾句英文到競選市議員
    中新社澳大利亞霍巴特11月15日電 題:澳大利亞華人唐詠北:從只懂幾句英文到競選市議員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1996年,唐詠北從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移民到澳大利亞最南端的塔斯馬尼亞島時,只會說幾句簡單的英文。
  • 澳大利亞這個組織團結了華人,告訴我們天下華人是一家人
    澳大利亞有這樣一個組織,是由華人發起的。該組織利用微信,為通訊工具與手機網絡為依託,對各種制度進行完善,由最初的三名發起人,短短3年時間內發展到100多個群,六七萬人參與。這個組織就是澳大利亞緊急互援協會。
  • 澳大利亞華人留學生被暴打!只因不講英文!種族歧視太噁心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最近澳大利亞歧視華人的新聞真的看了不少,2月22日,又一名無辜的華人留學生成為襲擊者在街頭要求Constantine說英文,但這位中國留學生講了普通話而沒有說英語,對方便揮拳毆打了他的臉!結果,Constantine面部顴骨被打碎,需要花費數千澳元做重建手術!
  • 澳大利亞學者:改革開放提升海外華人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二十餘年間,威廉士專注研究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前後發表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僑鄉》等多篇文章與《榮歸故裡:太平洋地區的中國僑鄉1849-1949》一書。同時,他也是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 1997年,受愛國華人鄭嘉樂啟發,威廉士對中國僑鄉問題產生興趣。
  • 澳大利亞華人:家裡只有你會說英語是種什麼體驗?
    每次吃晚飯前,母女二人會坐在餐桌上,拆開收到的信件,周安妮會將這些信翻譯成粵語給母親聽。這件事從周安妮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就開始做了。  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周安妮的父母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從廣東新會分別來到澳大利亞。他們很快在澳大利亞的華人商業社會中立足,對他們而言,掌握英語這門新語言並非迫在眉睫的事。因此,當周安妮出生後,她自然而然地就承擔起了翻譯員這個角色。
  • 「往事重溫」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展在暨南大學舉行
    圖為暨南大學校方向澳大利亞駐廣州總領事贈送禮物 郭軍 攝「往事重溫」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展覽25日在暨南大學開幕 郭軍 攝   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記者 郭軍)25日,由廣州暨南大學與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往事重溫」澳洲華人歷史展在暨南大學圖書館開幕。
  • 美國歷史上首個掌有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她對華裔青年說:積極融入...
    」近日,在「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85歲的美國報業大亨、企業家、僑領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主辦方對其頒獎詞為「故鄉他鄉,我為津梁」。2020年1月8日,「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舉行,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國務院港澳辦原常務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創會會長陳佐洱先生上臺為方李邦琴頒發獎盃。中新社記者 李駿 攝2015年8月,海外首座抗戰紀念館在美國舊金山中國城揭幕,紀念館正是方李邦琴籌建。
  • 澳大利亞多名華人獲頒授女王勳章 來自不同領域
    聯邦總督高斯羅夫(Peter Cosgrove)表示:「我們很幸運,作為一個社區,有這麼多優秀的人願意為改善澳大利亞而獻身,而且今天他們在澳大利亞榮譽制度裡獲得了承認。」今年女王壽辰獲授勳的其中8名華人。
  •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不講中文卻講英文,最後鬧成了這樣
    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你猜到哪個了嗎?沒錯,他就是新加坡,新加坡有75%的人是華人,但目前新加坡人不喜歡講中文,愛上英文,甚至自創「華語」。新加坡2019年公布了一組數據,新加坡華人家庭說中文的比例從50%下降到30%,70%的華人不講中文而講英文。
  • 新興產業把華人新移民帶入英文圈
    (美國《僑報》/翁羽 攝)  旺季當導遊淡季做司機  洛杉磯可以說是華人新移民的天堂,因為這裡不但有著十幾個華裔居民聚居城市和上百萬的華僑華人,更重要的是,華人在這裡能很容易的找到一個發展出路。現在,新興網際網路科技更是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方式,幫助許多海外華人新移民減小了融入他鄉陌生環境的難度,度過生活中的層層挑戰。
  • 王興鄉:澳大利亞華人歷史的守護者
    澳華歷史博物館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唐人街上一個獨特的旅遊景點,由東·鄧斯坦倡議修建,通過各種方式展現了澳大利亞早期華人移民的艱苦生活和創業歷程。   1818年,來自廣東的麥世英在傑克遜港下船,成為有記載的最早一批來澳華人中的一員。
  • 澳大利亞嚴防死守,華人戰「疫」關鍵詞:囤貨、互助
    儘管澳大利亞政府會發放一些補助金,但只能維持日常生活,如房貸一類的重頭支出可能無法顧及。當地時間4月1日,雪梨維多利亞女王大廈難覓遊人蹤影。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困難當前,民眾守望相助  疫情當前,共克時艱。澳大利亞民眾開啟了「互幫互助」模式。
  • 華人打工者的美國夢:融入社會 努力拼搏
    第五或六天,我邊吃飯邊服務一個客人,他問我,你懂英文嗎?我說會一點。他把我拉出去,說,你既然懂英文,為什麼在這裡?你應該去上學。  後來我就去上學了,我知道如果要融入社會,一定要讀書,不一定要讀名牌大學,但要懂英文,要有誠信,不要為了賺錢做不道德的事情。剛開始很辛苦,但只要勤奮,就會成功。  到美國不到兩個月,我竟然抽獎抽中了綠卡。
  • 澳大利亞公寓起名「翰林院」未附英文 當地居民抗議要求移除
    【編譯/觀察者網 魏其濛】用類似「翰林院」這樣的詞給一個住宅小區命名,並把名字寫在石頭上擺在小區門口,這在中國是十分平常的,但這樣的事第一次發生在澳大利亞,因為只寫了中文,竟然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快,這個標誌還可能會被移除。
  • 還吃蟑螂…澳大利亞華人怒了
    澳大利亞華人看到的內容出自《糟糕歷史》2015年播出的第六季第二期節目。該期節目的主題為《Awesome Alfred The Great》,講述英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生平,照例是戲謔的口吻和幽默輕鬆的風格。節目第11分鐘至第13分鐘卻與中國相關。
  • 雪梨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籌建有序推進
    中新社雪梨5月5日電 (記者 陶社蘭)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MOCA)的籌建有了良好進展。該博物館委員會發布消息說,雪梨市政廳已將博物館作為毗鄰唐人街的禧市(Haymarket)圖書館舊址的優先租戶。距離有記載的第一位定居澳大利亞的華人已過去200多年。
  • 揭秘澳大利亞華人代購:超市掃貨 年入百萬
    「最初我從沒想過要做代購」,李李說,然而因為得知她在澳大利亞,國內的許多朋友紛紛要求她幫忙代買東西。找她幫忙的人越來越多,這讓還有工作的李李有些吃不消了。後來,架不住朋友們的勸說,李李從去年11月初開始做代購。11月底,她的代購生意就火了起來。今年3月,李李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專門做代購。經過近一年的經營,李李說,她差不多掙了100萬人民幣。
  • 澳大利亞參議員鼓吹重啟白澳政策 華人該怎麼辦?
    我曾祖父和祖父曾經為對抗白澳政策而努力奮鬥,但是直到1972年,我們才擺脫了白澳政策。在大戰中,澳大利亞不允許中國人參加軍隊,此外還有各種其他歧視。Q3: 面對這樣的講演,您認為澳大利亞華人該怎麼辦?李錦球:我們應該更多的在機構中社會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 澳大利亞成人移民英語項目 華人可獲得1對1免費課程
    中國僑網9月25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導,澳大利亞通過成人移民英語項目(AMEP)為新移民提供免費的英語課程,在澳華人移民可在志願者導師輔導下「1對1」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