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有關愛滋病恐懼症脫恐的幹預經驗中,張老師講解了四個我們常常使用的心理效應。那麼在接下來的過程中,老師會利用十年為愛滋病恐懼症患者服務的經驗繼續談談接下來的心理方法的使用。
在我們恐艾幹預所使用的還有一個吸引定律 ,就是作為恐艾症患者您是什麼樣的脫恐目標定義,包括您自己的眼界有多寬,將吸引的就是什麼樣對應的群體。只是很多恐艾症患者將這樣的一種定義認為給曲解了,比如說典型的吸引力法則就變成了是不是恐友每天都自己在研究愛滋病,那麼是不是就暗示自己極有可能被感染愛滋病,然而很多因為受到網絡刺激後,產生了心理的應激症狀以後,更是開始自己嚇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有過高危行為,並且這麼擔心愛滋病,怎麼可能會有類似的愛滋病初期症狀呢。愛滋病是不是就像這樣被吸引過來了,甚至這時候很多人還用上了墨菲定律,凡是都在使用最差的結果為自己的焦慮埋單。所謂的吸引並不是一種生理吸引,不是說自己想成為感染者,然後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感染者。那是一種事實現象,並不是一種心理的衍生效應。
就像很多人反覆的抄襲恐艾幹預中心原創文章一樣,很多文章都被冠以他人的名字出現在了一些貼吧論壇的精華帖之中去了。然而不是說抄襲了文章,就自然成了大家。所謂幫助他人脫恐的精髓,而是真正將脫恐的方法分階段,有機的傳授給您的諮詢者。匠人精神都是在不斷實踐中產生,這些就不是靠簡單的抄襲,就真正把自己弄成了大咖,能夠幫助到他人脫恐的。至於恐艾幹預中心為什麼不賣試紙,不靠這樣的牟取暴利的方式這麼多年依舊在勉強維持運營呢。這就是諮詢者能夠通過一對一諮詢,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並且在諮詢最初所定的一些目標在逐步的實現,他的信心越來越足,效果越來越好,他自然願意跟著老師共同學習和進步,直至他最後理解升華了很多東西,徹底脫恐成功。他覺得自己支持中心發展所消耗的費用的價值,遠遠小於他在脫恐過程中進步體現的價值,他願意這樣的堅持下去。機構就是靠這樣一群跟著陳老師、郭老師,劉老師、葉老師幾個月學習,幾年學習的恐艾諮詢者支持,過度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這就是典型的吸引力心理效應,我相信我能夠脫恐,事實上我也通過正確的方法去實踐,不斷地獲得成長,這就是真正的吸引力法則。吸引效應最典型的就是我相信我能夠怎麼樣,並且我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和暗示,最終我變得積極樂觀,從而實現了目標。而非我很擔心愛滋病感染,我吸引了愛滋病毒聚集在身邊,那麼我越害怕就越去搜索,越去搜索就越害怕擔心,症狀就越來越多。到最後,都已經恐懼到去懷疑自己怎麼查都查不出來。可是事實上,哪個恐友從一開始就擔心自己永遠查不出,這就是典型的使用吸引法則失敗的案例,畢竟心理學方法,需要正確的引導才能夠事半功倍,如果自己想當然的靠自己的感覺走,很容易誤入歧途。最典型的不就是自己覺得自己的愛滋病知識不足,那就反覆問,到處搜唄,覺得把自己的知識補充上去了,吃過百家飯,問過百個專家,怎麼可能還不脫恐。可是事實上呢,大量打電話到恐艾幹預中心來的恐友,都已經是給很多疾控醫院,很多專家打過電話了。事實上,大家真的脫恐了麼,可能當大家打電話還在反覆去問感染概率,反覆詢問風險評估的時候,都已經表明,還在強化自己的錯誤。如果靠這樣能脫恐,那麼世界上早就沒有恐艾症恐友了。可是事實上,為什麼現在百度上搜索信息這麼便捷,卻會有更多的人脫不了恐。不都是單純靠自己對於脫恐的方法理解。
所以,當你的思想專注在某一領域的時候,正確科學的採用前人經驗,那麼才能真正吸引到對應的目標,否則很多都只是一種假設性事件了。希望各位恐友在脫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點,不是說感覺到有風險,就反覆乃至強迫的去分析,去追求所謂的絕對化結果,反覆去剿滅萬一的觀點。也不是說突然發現自己是心理問題,就自己立馬給自己買幾本心理學的書,精神分析,森田療法,人本主義,各種心理書籍都在反覆看。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同的經歷和性格,對應應該用什麼樣的心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是否匹配的基礎上,而不是說我覺得該怎麼就怎麼。就像一句話,不能因為是一個站在風口的豬偶爾飛了起來,就覺得自己可以像一隻鳥,隨時隨地暢快的飛在藍天。那麼很容易帶來的是,摔得會很疼。
請合理按照具有愛滋病防治經驗的心理醫生和老師給予的建議,一步一步的用適合自己的恐艾幹預方法,一點一點的改變,一點一點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