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不是南京的大學,而是一所有故事的國家級別大學

2020-09-03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原創首發圖文/劉向榮(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教師)

摘要:基於南京大學因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祖上」也曾闊綽過、基於南京大學兩次錯失高校合併機遇也曾留下過巨大遺憾和基於南京大學因「南大」簡稱「名」與」實」問題與其他高校曾爭執過等原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南京大學不是南京的哪所大學,而是一所有故事的國家級別大學。

講起南京大學來,南京人或江蘇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筆者上大學時,給我們上課的梅雪芹老師當時博士剛畢業於南京大學,因她提到這所著名學府印象特別深刻)。南京大學簡稱「南大」,該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聲譽遠播的百年名校。該校現在位列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該校還是「985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學中唯一未合併其他院校的高校,因堅持「內涵發展」,贏得社會「中國最溫和的大學」之美譽。然而,就是這樣一所著名高等學府,有趣的是了解和不了解的人經常有人戲說調侃為這是南京的哪所大學呀。「回到歷史」,關照現實,筆者認為南京大學自然不是南京的哪所大學,而是一所有故事的國家級別大學。

原國立中央大學

現東南大學古典建築(電影《致青春》取景地)

一、南京大學因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祖上」也曾闊綽過

說到今天中國的最高學府來,北大和清華無疑因綜合實力強大無可爭議的是當今中國當之無愧的高等學府的「大哥大」。然而,如果「回到歷史」,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一段時間,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最高學府卻不是北大和清華,而是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當時執中國高等教育之牛耳,為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即便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均都有較大差距,即使後來合併後的西南聯大在很多方面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

國立中央大學也即現在的南京大學前身(現在的東南大學表示也繼承「國立中央大學」之衣缽),該校是南京大學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時期,也表明今之南京大學因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祖上」也曾確實闊綽過。據說,該校其學脈可追溯自孫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則始於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1905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開學)、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倡導,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建立「國立東南大學」)等歷史時期,1949年由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並沿用至今。

「國立中央大學」的成立是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後的產物。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該校校名由「江蘇大學」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等江蘇省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江蘇大學)。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該校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當時中央大學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無可爭議的居全國各大學之首。有趣的是1943年當時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院院長的蔣介石還曾短暫地當過「重慶中央大學」的校長,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擔任除軍事和黨務院校之外的大學校長(非名譽職銜)。蔣介石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在當時中國學界和政界也可算做是一樁有趣的「新聞」】。1946年復員後的「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開學,此時該校已經擁有理、工、醫、農、文、法、師範7個學院、43個系科、26個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當時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也是現在南京大學在1949年之前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校名。但隨著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亡,南京已經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了,如果再繼續使用「國立中央大學」這樣的校名,恐怕就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極其不相符了。

基於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我國首都由南京變為北京,延續了長達21年「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名也走到了盡頭,這所巨無霸高校在1952年的全國高等院系調整中被「大卸八塊」後【當時南京大學調整出部分院系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併,校名仍為南京大學(攜帶原中央大學檔案遷往原金陵大學鼓樓校址),調整出的其他院系則相繼發展成為現在的東南大學(工學院保留在原「國立中央大學」四牌樓校址,與其它學校有關系科合併成立南京工學院,即今東南大學之前身)、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上海體育學院等】,最終喪失了昔日的輝煌,變為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北大和清華因此也順勢取代「國立中央大學」地位而變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學府。由此可見,首都功能對中國最高學府的影響有多大。

南京大學校徽

東南大學校徽

二、南京大學兩次錯失高校合併機遇也曾留下過巨大遺憾

南京大學的前身是「國立中央大學」,新中國建立後的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被「大卸八塊」,分成好多院系並發展為很多大學,拆分成為這所高校無言的痛。然而,有趣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高校合併潮中,這所因拆分帶來巨大陣痛的高校卻又因兩次錯失合併別的高校之機會再次留下巨大的遺憾。

1.錯失合併東南大學機會留下巨大遺憾: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校名問題可不是小事,據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高校合併浪潮中,南京大學曾想與工科為主的東南大學進行合併,南大偏文理基礎學科,東大偏重工科,如能有效合併,雙劍合璧,華山論劍,很有可能比肩今日北大、清華,有望恢復民國時期1948年亞洲第一的昔日雄風。但終因校名等問題,雙方沒有談攏而最終不了了之,無疾而終。據說當時東南大學與南京大學合併校名有以下四種情況:東南大學與南京大學各取前一個字,叫東南大學;各取後一個字,叫南京大學;取前字與後字,叫東京大學;取後字與前字,叫南南大學。

據說當時南京大學主張,我們都有「南」字,又都在南京,合併後就叫南京大學吧(另外版本為:東南大學與南京大學各取後一個字,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說,我們各取校名一個字,我取「東」字,你取「南」字,就叫東南大學吧!更何況,「國立中央大學」原校址就位於現在的東南大學校址,合併之後的學校顯然應該叫東南大學才更加名副其實。就這樣雙方互不相讓,雙方都怕被對方所吞併,故而雙方最終沒有合併成功。時過境遷,探索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對於兩校合併後的校名問題和組織架構雙方沒有達成一致以及實力強勁的東南大學當時不同意南京大學的合併方式等原因,無疑應該是重要原因吧。

2.錯失合併南醫大機會留下巨大遺憾:「南醫大」是南京醫科大學的簡稱,有關「南醫大」的合併問題,據說「南醫大」最初想與東南大學合併,但南京大學橫插進來,致使東南大學合併「南醫大」的計劃胎死腹中。在此情況下,據說當年國家教育部曾鼓勵南京大學(「南大」)與南京醫科大學(「南醫大」)合併,「南醫大」也很願意合併。但又據說當時的「南大」校長不情願合併,並公開地說,把「南醫大」合併過來就是「往半杯牛奶裡加半杯水」。如果兩校合併的話,「南大」醫學部怎麼辦呢?

「南大」的態度使得「南醫大」和教育部很失望,最終兩校合併不了了之。等高校合併潮過後,「南大」十分後悔(此期間北大成功合併北醫大,清華醫學院牽手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旦和交大也合併相應醫科大學等),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因為此時「南醫大」早已沒有合併的願望了,國家教育部也不再支持這種合併了!有趣的是因「南大」攪和東南大學合併「南醫大」的計劃落空,並錯失合併「南醫大」的同時,東南大學則成功合併了南京鐵道醫學院(「南鐵醫」是從華東軍醫大學分出來的,專門為鐵道兵培養軍醫,而華東軍醫大學也是由中央大學遺留下的醫學院組建而成,因而兩校也有深厚歷史淵源),增強了自己的醫學學科實力。

南京大學北大樓

江西南昌大學校門

三、南京大學因「南大」簡稱「名」與」實」問題與其他高校曾爭執過

說起「南大」來,江蘇人民認為這是南京大學的專有簡稱,但江西人民表示特別地不服氣,因為他們心中的「南大」是本省「南昌大學」的簡稱,為此,南京大學因「南大」簡稱「名」與」實」問題與南昌大學曾爭執過,並驚動了中國教育部,在社會一度引起了不小的校名簡稱風波。

南京大學與南昌大學因簡稱發生爭執,南京大學力主「南大」簡稱,堅持自己是「第一個南大」,因為這不僅是南京大學的歷史所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後「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前述已經述說其歷史),而且在南京大學向國家教育部提交的大學辦學章程中,其「南大」簡稱也早已獲得官方認可。在南京大學看來,南昌大學是後來組建而來的(該校位於江西省會南昌市,其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併組建新南昌大學),不講論資排輩,但凡事總得有個先來後到吧。

然而,這只是南京大學的想法,在江西人眼中,「南大」就是南昌大學,如果因南京大學簡稱「南大」,南昌大學不簡稱「南大」,那南昌大學簡稱什麼呢?有人說為與南京大學的簡稱避免衝突,應該簡稱「昌大」,但據說南昌大學表示堅決反對,認為將心比心,如果放棄『南大」簡稱而取第二字和第三個漢字簡稱「昌大」,那麼南京大學是否同理也可簡稱為「京大」呢?

話雖如此,南昌大學找不到更好的簡稱,繼續使用「南大」這一簡稱,南京大學只好心中鬱悶,不斷強調「第一個南大」概念加以區別。好在只有南京大學和南昌大學爭奪「南大」之簡稱,而位於天津的南開大學、位於中南的湖南大學、位於廣東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位於海口的海南大學和位於廣西南寧的南寧師範大學等高校無意爭奪「南大」之簡稱【南開大學主動簡稱為「南開」,當然「南開」因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期立下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早已名滿天下,不需要簡稱「南大」了;湖南大學主動簡稱為「湖大」;南方科技大學主動簡稱為「南科大」;海南大學主動簡稱為「海大」;南寧師範大學主動簡稱為「南寧師大」,此簡稱不僅與簡稱「南大」的高校相互區別,也與位於江蘇南京簡稱為「南師大」的南京師範大學相互區別,更與位於江蘇徐州的原徐州師範大學現改名為江蘇師範大學的高校相區別(有趣的是江蘇師範大學其簡稱民間仍被老百姓稱之為「徐師」,因為「江蘇師大」簡稱似乎還未廣泛流傳,據說如果簡稱為「江師」諧音「殭屍」委實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故而江蘇師範大學民間不簡稱「江師」而仍然簡稱「徐師」)】,要不然更多高校參與爭奪「南大」之簡稱,或許就能更麻煩了。

小結:

綜上所述,基於南京大學因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祖上」也曾闊綽過、基於南京大學兩次錯失高校合併機遇也曾留下過巨大遺憾和基於南京大學因「南大」簡稱「名」與」實」問題與其他高校曾爭執過等原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南京大學不是南京的哪所大學,而是一所有故事的國家級別大學。

參考文章:劉向榮《以大學的簡稱為例,趣談「名」與「實」之不同》等。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林業大學
    今天我們來解讀第二梯隊過渡院校的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中醫藥大學。這是第二梯隊的過渡院校,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解讀的17所院校中,除了南京醫科和人大蘇州校區,共計15所院校,這15所院校都是省部共建的高校。江蘇1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全部進入部省共建行列,並且江蘇省政府也給予高校4+1+1的政策支持。
  • 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哪個更好?
    先簡單了解一下這三所優秀的雙非高校:南京工業大學,國家科工委、住建部與江蘇省共建重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由原南京化工大學和南京建築學院合併而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重點大學,前身為南京氣象學院,以大氣科學、氣象學、氣象裝備、環境工程、通信工程等為優勢學科,其中大氣科學為雙一流學科,被評為A+,全國排名第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有4個B類學科,7個C類學科。南京郵電大學,簡稱南郵,教育部、工信部、國家郵政局與江蘇省共建高校。
  • 全國重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華山論劍
    南京農業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兩所學校都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屬於同城高校,同時兩所學校2017年都列入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兩家大學都屬於全國重點大學。兩所高校的真正區別在於,南京農業大學是一所211工程大學;而南京林業大學則並未列入211工程院校行列。
  • 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哪個更值得選擇
    對於這三所學校,可能一提大家都不是很了解,因為不作為江蘇南京的本地人,肯定對於這幾所學校不是很了解。
  • 「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掛牌 為什麼是南京?
    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表示,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發展原則,加強對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建設服務和指導,有序引導和規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秩序,做好規劃布局。就在今天(10月22日),備受關注的「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掛牌。根據官方披露的消息,這所學校不是由教育部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舉辦,而是由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要而建。雖然名為「大學」,但其並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更像是一個銜接高校和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開放平臺」。
  • 「南大」為何是南京大學的簡稱而不是南開大學的簡稱?
    石城縣清華幼兒園是一家普惠幼兒園,根本不是贏利單位,清華大學張嘴就要50萬,有點太那個。清華大學就缺這50萬?據天眼查搜索發現,全國有「清華幼兒園」上百家,一家50萬,清華大學是想發大財嗎?即使打贏所有官司,對於一年動輒就是幾百億的清華大學來說,也只是小錢。但是,卻讓公眾覺得清華大學的動機一點也不純清,清華大學的行動一點也不華美,本來是想維護自己的聲譽,結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 最新大學排名出爐,南京大學全國第一,清華大學緊隨其後
    而這一排名卻有一些學生並不是認可,覺得這個排名不是很靠譜,然而實際上自然指數雖然不是大學綜合實力的排名,可是其是由世界著名的自然集團對各大學在全球最頂尖的82種科學期刊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
  • 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怎麼樣?在南京算最差一本嗎?
    2020年江蘇高校一本招生的大學一共有28所之多,其中位於南京市的一本高校就有16所,其他12個地級市零星散布著12所一本大學。坐落於南京市的16所一本大學中,有12所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大學,而南京中醫藥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就榜上有名,無論如何也不是南京最差的一本大學。
  • 被嚴重低估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科學大學排行榜前十
    1972年,由於歷史原因,南京農業學院遷往江蘇省揚州,給南京農業學院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機會,1979年,江蘇農業學院遷往南京,恢復南京農業學院,1984年改名為南京農業大學,2000年,為了國內大學的再編和改革,南京農業大學從農業部的獨立制度被轉換為教育部,眾所周知,2000年左右,我國大學的大合併和制度改革,國家教育部將過去一部分省廳直屬的大學改為教育部直屬的大學,但是,並不是所有省廳直屬的大學都能被教育部接受
  •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哪個更厲害
    ※高校專業那些事※為您分析,分享,解惑首先表明態度,我不喜歡這類選擇性問答,這類回答首先就是想讓你站隊,所以二選一,怎麼選都得被罵,所以咱就來個公正,公開,擺事實講道理,最終到底什麼結果,由讀者自己評判。
  • 走進南京大學
    長期以來,南大不佔天時,也不佔地利,她所擁有的,是人和,也就是一股心氣。 一代代的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襟懷;抬起頭,更擁有「做得大事」的大氣抱負。南京大學從來都是承認現實的,南京大學又從來都是不滿足於現實的。這源於一種清醒的認識:要發展,靠自己,靠實幹。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優良的傳統得以繼承並不斷注入新的內涵。
  • 曾經亞洲第一的大學——南京大學
    為了更好的理解當年南京大學的實力,可以想像一下把現在南京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南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復旦大學等12所大學最好的專業抽調一半師資和南京大學合併,估計又是瞬秒清北的水平了。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校坐落於南京市,是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四方面共建的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前身是原棣屬於中央氣象局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在1963年,學校分出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改革開放初期,就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在二十世紀初,學校正式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江蘇大學,為什麼不在南京?
    「江蘇大學,難道不在南京?」一位老朋友反問道!最近, 與幾位老朋友,在一起交流,期間,大家聊到咱們南京的高校!一位朋友說南京的大學,如何如何多,甚至把江蘇大學都搬出來,舉例子了!我當時一聽,差點笑噴,說道:江蘇大學,不在南京的,它在鎮江。朋友見我在笑他,於是,沒好氣地反問道:「江蘇大學,難道不在南京?」
  •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誰實力更強?看排名就知道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所有的學校已經延期開學好久了,雖然說學生們一直在家進行線上學習,但是其學習效率遠遠低於線下學習。那麼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誰實力更強?看排名就知道。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南京農業大學建校歷史源遠流長,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農業博物科和1914年金陵大學農科。
  • 南京財經大學和南京審計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和南京審計大學(以下分別稱為南財和南審)是南京同城的兩所財經類一本高校,在全國財經類高校中都有著不錯的位置(在軟科2020發布的51所財經類高校中南財第13,南審14),特別是在江蘇乃至長三角財經、金融、審計方面都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力。
  • 南京農業大學
    2020年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 「食尚精英」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 2020年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 「食尚精英」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各位同學:南京農業大學是隸屬於國家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為什麼能雙一流?
    、林學獲評B+,國內10%~20%,東北農林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農林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南京林業大學錄取通知書南京林業大學不是部署大學,它是江蘇省省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錄取通知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江蘇省屬大學,原88所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始建於1960年,應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隸屬中央(軍委)氣象局,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
  • 南京林大落戶南京溧水農高區,打造長三角「沒有圍牆的大學」
    圖片由溧水區官方提供8月18日,南京市溧水區與南京林業大學籤訂協議,雙方將合作共建南林大新校區和農業科技創新港,打造長三角首個產教融合的「沒有圍牆的大學」。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南京市溧水區獲悉,南京林業大學新校區和農業科技創新港,是南京國家農高區在長三角發達地區探索「沒有圍牆的大學」的科技創新模式。
  •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誰才是國立中央大學繼承者
    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這樣的待遇,1934年,國立武漢大學想要建工學院大樓,預算為40萬元,國民政府卻只撥了20萬元。學校又動用了庚子賠款的12萬元,最後8萬元由平漢鐵路管理局連續10個月補貼8000元才湊成。評價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除了跟國內同類高校相比,還需要來自國際社會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