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意思是:雙收入,沒有孩子。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90代末,在中國的各大城市裡,「丁克家庭」的數量正穩步上升,其成為某個特定階層的婚姻時尚,也就在所難免。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不長不短也已經30年了,那最早一批丁克的家庭現在情況如何呢?曾經聽過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師講述了他所看到的「丁克家庭」,或許對於我們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有些啟示。以下以老師的視角。
同學,學歷碩士,畢業快10年了,大專當老師,老婆是他出去玩認識的,職高老師,坐標成都。
這是很熟的同學,每次加班的時候看到他的吃喝玩樂朋友圈,心理瞬間就不平衡了。讀書的時候,他的目標就是以後畢業找一份可以餬口的工作享受生活,現在看來,他實現的非常好。首先說收入,他一年10萬的樣子,老婆比他低一點,偶爾兩人做一點副業,家庭年收入不到25萬,兩個人不到街薪,拿到步行街肯定是有些丟人。
講講同學的生活吧,兩口子每年固定支出最大的就是房租,2000塊一月,其他的錢拿出來到處浪。畢業第二年,因為四川美景多,同學花了幾萬塊買了一輛吉利,開著到處玩,也因此結緣了她的老婆。兩人都喜歡到處旅遊,又都不是富二代,因此互相非常理解對方,沒有彩禮,沒有婚禮,結婚快6年了,當然他倆雖然沒辦婚禮,但趁著暑假旅遊結婚40天浪遍了東南亞,我們這些加班狗當時還是非常羨慕嫉妒恨。
以為同學結婚後,就會走上我們凡夫俗子的道路,結果徹底的錯了。婚後有了點錢,又買了一輛車(不是貴的車,10來萬),我們開玩笑說,成都沒買房卻買兩輛車的人怕是不多了(那時才16年初,市區還有很多七八千的房子)。同學說,他和老婆都喜歡沒事到處看看風景,有時候兩輛車方便。
最近幾年,自己的一堆朋友生孩子的越來越多,大的都上小學了。就這兩口子,堅決丁克,說看到同學們帶孩子辛苦,自己沒那個精力,老婆也支持。今年疫情,不方便出去,所以找老同學聚聚的次數比較多。每次聚會,我們都是羨慕,但要我們學,我們又學不來。現在同學已經攢好了一筆錢,說等疫情結束,和老婆一起去拉美騎摩託,原因是看了一部電影摩託之旅,想去重走格瓦拉之路。
有時加班時看看他的朋友圈,也會想,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也許像他們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社會的內圈才會改變吧。
同時我們單位有位女領導是丁克,50歲了,也很快樂,同樣的,不是丁克的人也很快樂。每個人的快樂都不一樣,但硬要別人感受自己的快樂就很不應該。在中國,其實丁克最大的問題不是老無所依,而是一直伴隨的流言蜚語或催促。但是只要能存夠錢,老了花錢自然有人照顧,我自己沒多指望孩子,將來能花錢僱人做就行。
其次,沒有孩子最大的問題有兩個:第一,人有一種快樂,叫天倫之樂,人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去體會這種快樂,沒體會過那就再也沒有了,對我來說,看著孩子成長給我帶來的滿足感要遠遠超過什麼旅遊消費之類的行為,僅對我個人來說是這樣;第二,人是會變的,人的想法是會變的,喜歡浪的人比居家過日子的人,更容易變吧,男人想法變了,大不了找一個20多歲的女人再結婚生孩子,女人呢?超過40歲就很難了,一百對丁克夫妻,有一對裡的一個人變了,就是一場悲劇。當然也可以說,有孩子也會有很多問題,那確實是,我的眼界只能看到這麼多,人生有夢,各自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