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沒能帶娃回老家過年,老人經常念叨著好久沒見過娃了。
好在今年公婆都學會了用微信,我們經常錄些生活小視頻發到群裡,也算是雲上聚會吧。
大家心裡對疫情還是有些恐懼的,好幾個月都不敢帶娃出門玩耍,周末老公帶著娃坐上了小區門口的搖搖車。
這是孩子唯一能接觸到電動玩具了,孩子們玩得很開心,老公也把視頻發到了家族群裡。
沒想到,小姑子立馬打電話來說,「哥,趕緊把孩子帶回去吧,這搖搖車最好別坐!」
老公目瞪口呆,「為啥不能坐啊!每次娃走到小區門口非坐不可呢!」
小姑子著急地說:「你就聽我的吧,等回去我再慢慢跟你解釋!」
於是,伴隨著小寶的哭聲一片,父子倆回家了。可想而知,小寶死活不肯從搖搖車上下來,老公是硬拉回來的。
01
本來,我還責怪老公怎麼剛把孩子帶出去就這幅狼狽模樣回來時,小姑子就在微信群裡發了好多條新聞。
原來,近幾年來,搖搖車造成的事故還真不是危言聳聽的事兒:
18年6月,福州市臺江區一個小區的便利店外,一名11個月的男童坐搖搖車觸電身亡!
據報導,當天是爺爺帶著孫子到小區門口遛彎兒,爺爺工作了一天已經有些疲憊了,抱著孩子走了半天,幾乎走不動了。
這時,孩子想去搖搖車上玩,爺爺就投了一元硬幣,自己坐到旁邊的臺階上休息。
沒想到,孩子突然雙眼發青,小便失禁,觸電昏迷了,爺爺急忙送醫搶救,可孩子仍然無力回天。
調查發現,搖搖車上有一截電線破損,孩子可能剛好觸碰上去了,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2012年7月,上海也發生過一起18個月的男童在搖搖車上手指被升降器的鉸鏈咬斷的悲劇。
2013年8月,深圳1名4歲女童從搖搖車上摔下,手臂不幸骨折;
2013年9月,泉州發生了一起搖搖車的車身和底座夾住了1名8歲男童胸背部,從而導致孩子不幸喪命。
….
看完這些新聞,我和老公不禁打了幾個寒顫,原來當爹媽的孤陋寡聞,掉以輕心就有可能給孩子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02
身為幼師的小姑子,果然非常細心,接著她還給我們科普了許多孩子日常活動中的安全要點,真是讓我這個二胎媽媽受益匪淺。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活動範圍都局限在了小區內,我們曾經都以為孩子在眼前就能保證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出小區就能放手讓孩子自由撒歡。
其實很多危機就暗藏在小區之內,這些個遊樂設施,孩子在使用時家長也需要多加留心:
★鞦韆
小區裡有單人和雙人鞦韆,常常有孩子們有序排隊使用。就連我們大人也常常上去坐上幾個來回,找回了不少兒時的回憶。
可小姑子提醒我們,孩子們玩鞦韆時一定要防止被鞦韆撞到或者被甩出去。
因此一定要叮囑孩子,在玩鞦韆時,一定要牢牢握住鞦韆的繩索。不玩時,要繞道前行,且不可在鞦韆玩耍區域逗留,防止其他孩子玩耍時被撞到。
★健身器材
小區裡健身器材也是非常豐富的,孩子們每天都等爸爸下班去玩個遍兒。
可小姑子特別提醒我們,12歲以下兒童是不可以獨立使用健身器材的,成人一定要在孩子左右保護孩子,切不可玩手機掉以輕心。
另外,要叮囑孩子不要在健身器材附近玩耍,以免其他鄰居在使用時會誤撞到孩子。
★蹺蹺板
兩個孩子特別喜歡玩小區的蹺蹺板,可是兩個孩子的重量差異有點大,我總是帶著小寶坐一頭,大寶自己坐一頭。可是往往我們下來時,大寶會猝不及防地壓下去。
其實這也是非常危險的,有時候孩子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可能會從蹺蹺板上摔下來,還有可能摔倒孩子的後腦勺。
因此,小姑子提醒我們,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們想從蹺蹺板上下來時,一定要幫孩子固定好蹺蹺板的位置,讓先起身離開的孩子安全撤離後,自己再離開,千萬不要讓孩子們沒有準備就突然撤離。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