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法庭上供述: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據調查,張曙光參與院士評選時的幾本專著如《高速列車技術》等,由不同的專家團隊在集中時間段內集體完成,張曙光沒有參與寫作,只是在編寫過程中提過意見。據透露,編寫期間專家們吃住在酒店,費用數十萬元,由進口高速動車組的一家代理公司支付(9月13日《新京報》)。
頭戴「中國高鐵第一人」耀眼光環的張曙光,先後於2007年、2009年兩次角逐中科院院士資格遴選,第一次因7票敗北,第二次僅以1票之差落選。現在回過頭來看,他那些幾乎可以等身的學術著作,才發現原來都是浮雲,標著自己名號的個人專著,居然是組織業內頂尖專家團隊東拼西湊出來的,這不是學術造假、學術剽竊,又是什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那麼多專家為何甘心受其驅使,幫其炮製這些虛假華麗的學術泡沫?
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裡,塑造了一批堪稱經典的「幫閒文人」形象,如詹光、單聘人、卜固修等,僅通過其名字諧音「沾光」「善騙人」「不顧羞」,即見作者對這幫偽君子的無比憎惡。自古以來,圍繞炙手可熱的權勢,從來不缺趨炎附勢的幫忙、幫閒、幫兇之徒,甚至「三幫」之中不乏學問雖高道德卻差的文化人。呂不韋能以重金收買一幫文學扈從為其編寫《呂氏春秋》以裝門面,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這兩個「花樣美男」能假天子之威,網羅詩人宋之問為其代筆寫詩,鐵路巨貪張曙光的手法與他們如出一轍。可嘆的是,某些頂級專家為私利自甘做貪官槍手,替某些所謂的「學者型官員」趕寫假論文、假專著,不僅褻瀆了科學神聖,辱沒了專家尊嚴,又何嘗不是一種學術腐敗呢?
熱衷於為腐敗分子造假的「幫閒專家」,對學術、對官場、對風氣乃至整個社會的危害程度,遠甚於單聘人、卜固修之類的清客相公。因為後者幫的僅僅是「閒」,陪陪賈政這個偽道學談詩論畫、清議一些花拳繡腿虛無縹緲的道德文章。而前者則是在為虎作倀、替貪官幫「兇」———專家成了權奴、錢奴、筆奴、文奴,利用自身掌握的學術資源,利用自身的學術公信力,為腐敗分子作更具迷惑力的包裝,學術腐敗與權力腐敗糾結在一起,「槍手」與貪官一樣既不光彩更涉嫌違法。
張曙光挖空心思削尖腦袋,也沒有當成院士。有人感慨:這說明現有的院士遴選機制較為成熟,經受住了考驗,參與投票的院士大多數是堅守科學良知的。然而,張曙光不惜擲出2300萬元進行公關,在第二次角逐中甚至差點兒如願以償,結果僅以1票落選,這讓人虛驚之餘,不得不為院士遴選中的某些漏洞而擔憂。到底有沒有評委收了張曙光的錢、收了多少錢?到底是哪些專家,出於什麼動機、存在怎樣的利益交換,組成團隊幫其代寫參評院士的學術專著?此事若不查明,就意味著反腐並不徹底,留有後患。
清算「幫閒專家」,懲治「幫兇腐敗」「腐敗幫兇」,既為學術的純潔和尊嚴,更為權力清白。(張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