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空天利劍從這裡誕生
永定路位於北京西郊,全長不到4公裡,因東北方向是永定河而得名。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人心中,這條路與浩瀚空天緊密相連。
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僅僅一年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永定路應運而生,而這也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的前身。從那一天起,永定路便與「二院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裡是祖國利劍誕生的搖籃,這裡是鑄造空天神盾的沃土。從1957年到2018年,一代代「二院人」肩負國家民族的重託,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譜寫出祖國空天防禦事業的壯麗篇章。
國之勇在於劍,國之強在於盾。多年來,「二院人」率先完成我國多型飛彈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樹起了我國地空飛彈研製史上一個個重要裡程碑。
追隨真心,無問西東。經過數次的修繕,你可能早已無法在永定路上尋覓那段崢嶸歲月的痕跡,但航天人強軍報國的精神情懷一直在「二院人」心中傳承。為了鑄造大國利劍,他們一路風雨,一路砥礪前行。
「拼了命也要把飛彈送上天」
耄耋之年的鐘山院士一有空,便會在二院門前的永定路上走一走。
「當年,我們就是從這條路走進二院,開啟了飛彈研製人生。」上世紀50年代末,作為「哈軍工」優等生的鐘山,和從全國選調來的青年學子一道進入二院,投身我國飛彈研發事業。由於使命責任重大,鍾老那代人倍感自豪。
「自從他們來了,這些辦公樓經常通宵都是燈火通明。」一位在永定路上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回憶,雖然當時不知道這些人到底在幹什麼,但心裡明白:「這是在幹大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防空力量薄弱。儘快擁有屬於我們自己的防空利劍,成為當務之急。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擺在「二院人」案頭上的這張「白紙」,需要他們用青春、智慧和熱血描繪。
當時工作條件極其艱苦,不少設備都要自主設計,甚至裝備的尺寸都要手繪。「大夥都憋著一股氣,拼了命也要把飛彈送上天。」為了爭分奪秒地趕進度,很多科研人員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往往是累倒了爬起來再接著幹。
隨著一枚枚飛彈升空,我國實現了自主研發飛彈「零」的突破,空天防禦力量明顯增強,但這與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尚有一段距離。隨後,二院受領新一代空天防禦飛彈系統的研發任務。
對整個研發團隊來說,他們既要攻克研製技術難關,還要保證整個系統的可靠性,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只要敢嘗試,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鍾老帶領團隊攻堅克難,不僅成功破解難題,而且形成一系列可行性的經驗做法。
破局成長,逆境飛揚。一代代「二院人」不斷繼承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創造了一大批國際領先的空天防禦技術。如今,由他們研發生產的多型防空武器系統,不僅列裝部隊,而且遠銷海外,獲得用戶的一致好評。
「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航天人的『金字招牌』」
每天一早,王保森都會走到車間的一臺老舊小車床旁,將一塊廢料安上,一手比對刻度調整參數,一手操縱搖把。只見廢料打著轉兒從原材上落下來,不一會兒,一個似螺絲釘的物件「脫殼」而出。
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卻凝聚著王保森四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飛彈的零部件需要大量的車削加工,如果工藝『差之毫厘』,那結果必將『謬以千裡』,必須保持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雖然已是航天科工集團首席技師,但王保森做事態度一貫嚴謹細心。
上世紀80年代,王保森退伍後,抱著航天報國的願望投身航天事業。當他準備施展能力與才華時,等待他的卻是一份普通的磨刀工作。
當時王保森認為這份工作太沒技術含量,然而在一次次實踐中,他發現這項工作並不容易,一定程度上決定飛彈的裝配質量和發射的成敗。從那之後,王保森開始潛心苦練這手絕活。
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讓王保森找到了成功的秘訣。
某型號飛彈發射車起豎油缸凹凸球之間的精密要求很高,而當時的工具機加工精度有限,團隊試了幾次都無法克服誤差缺陷。為此,王保森專門改進了數控車床的程序編制,摸索出一套專用的刀具修磨技術,最終達到了凹凸球尺寸和精度的雙重 「苛刻」要求。經測量,他加工的成品精度甚至高於設計精度。
「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航天人的『金字招牌』。」記者在採訪中得知,二院有很多大國工匠,更有不少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他們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也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的加速器。
「馬景來工作室」是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馬景來命名的班組。這個班組人數雖然只佔全車間總人數的1/10,但每年完成的任務量卻佔車間總量的20%,其中全國技術能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比比皆是。
「沒有師父的傾心傳授,就沒有今天的我。」航天科工集團高級技師曹彥生,被譽為飛彈翅膀的「雕刻師」。在他眼中,是師父馬景來為它插上騰飛的翅膀。
鋁合金薄壁艙體加工是馬景來的絕活,他加工的精度達到一絲,也就是0.01毫米。馬景來一邊毫無保留地把拿手絕活傳授給徒弟們,一邊鼓勵大家共享經驗和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很多老同志收藏多年的刀具、新職工編制出的優化程序都會相互分享。
名師出高徒。良好的環境加上自身的刻苦學習,讓徒弟曹彥生一鳴驚人:25歲時斬獲全國技能大賽數控銑工組亞軍,26歲便帶出了全國數控技能競賽冠軍常曉飛,成為「金牌教練」。之後,出師的常曉飛在班組文化的薰陶下,又帶出了2名全國冠軍……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近年來,二院加大人才建設力度,並以「核心人才工程」和「全員素質工程」為重點,為各類人才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真正讓人才走進來、留下來。現如今,一大批在行業領域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領軍人才正成長壯大。
「沒有人才,防空利劍就是一把鈍刀」
去年,二院建院60周年,有一批特殊客人引人注目。他們是來自裝備使用一線的部隊官兵。
此次前來,他們除了「賀壽」,還有一個目的:拜師。
「沒有人才,防空利劍就是一把鈍刀。」某飛彈列裝之初,很多部隊意識到,裝備靠配發,人才靠培養。因為缺少專家指導,很多列裝的裝備難以發揮出最佳水平,成為困擾戰鬥力生成的難題。
「沒想到二院的院士、專家能主動走近我們。」時任某防空旅的領導談起這段經歷,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為了讓官兵儘快「上手」操作裝備,以鐘山院士為代表的專家隊伍經常來到部隊「傳經送寶」。
一次在野外為某部官兵講解裝備使用技巧時,專家組不僅讓官兵們很快進入角色,而且還結合部隊實際,幫助他們建成了一套數位化野戰情報系統。在後來的首次實彈演習中,該部發射的飛彈全部命中目標。
「部隊官兵是裝備的用戶,他們最有發言權。」有一年,部隊官兵主動找到鍾老,一口氣提出了1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裝備的發展、改進、安全和性能。那一刻,鐘山院士欣慰不已:原本是專家和技術人員考慮的事,沒想到被官兵們研究得如此透徹。這也更加鼓舞「二院人」繼續為部隊官兵「深度服務」。
某部飛彈主操作手小劉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能拜院士為師。那年,小劉所在部隊列裝某型飛彈不久,就迎來了二院專家的現場技術指導。因為怕再遇到問題無法解決,在鍾老離開之際,小劉提出了「拜師」的意願。鍾老和專家們一聽,欣然接受。在一次實彈射擊中,某發射車出現故障,不停地報警。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小劉立即聯繫上了鍾老。在一番指點後,問題迎刃而解,實彈射擊順利進行。
無獨有偶。在一次試驗間隙,二院某科研團隊走進駐地部隊調研,一名戰士提出,「怎樣才能讓救護車不『怕』海拔高」的疑問,引發他們的思考。
回來後,該科研團隊做了大量論證後,將民用醫療技術與航天技術相結合,通過空氣增壓方式,使其研發的增壓方艙式醫療救護車,不僅可以在高海拔地區構建車內中低海拔的環境,而且還實現了在高海拔地區對危重病人的緊急救護和快速運送。(萬東明、錢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