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寶寶的家長都能知道,寶寶成長過程中最讓家長「頭疼」的階段就是寶寶學會爬動和走動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寶寶就像是一個「小泥鰍」,一眼看不住就會亂動,在家裡爬開爬去、動來動去的,自己也會有忙自己工作的時候,也因此會讓孩子出現很多磕磕碰碰的現象,孩子磕碰以後哇哇大哭既讓家長心疼又讓家長生氣的。
磕磕碰碰原本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常事,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給孩子造成傷害的不是磕碰的疼痛,反而是孩子磕碰之後父母的一些動作。
孩子掉下床之後父母的很多反應都會將寶寶至於更加「危險」的環境中。
那麼寶寶掉下床以後家長應該注意哪一些方面,從而去避免危險事情的出現呢?
第一、不要立刻將孩子抱起來
有接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長們在發現孩子掉下床之後第一時間是將孩子抱在懷裡,這個動作有時恰恰是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的最多的。
如果是輕微的掉下床的磕碰這個動作還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一般來說寶寶掉下床對寶寶的全身都造成的傷害,家長並不能從外觀看出寶寶究竟傷到了哪裡,如果寶寶有骨折問題的話將寶寶抱起來會加重這樣的問題的危害。
第二、用孩子哭不哭判斷孩子有沒有摔疼
寶寶掉下床以後很多家長看著孩子不哭就覺得沒事,然後就不管孩子了,如果孩子哭了的話就把孩子哄一下,讓孩子在儘量短的時間裡停止哭泣,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這件事情就「過去」了。
一般來說寶寶的表達能力還不強,並且身體處於很柔弱的時期,對於掉下床這種傷害孩子還不能表達出來,只能通過哭鬧錶達,不哭鬧並不代表沒有事,因為感覺器官位於大腦不哭鬧並不是沒有事,也有可能是對孩子的大腦造成了傷害。
第三、不會持續觀察孩子的情況
絕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掉下床的事情就是孩子沒什麼事後就不在意了,在當時確定孩子沒有受傷或者一些其他問題時,在後面的一段時間就不會再關心這件事。
但是家長要知道,人在剛受傷的時候精神處於高度害怕的狀態,很多疼痛是感覺不出來的,孩子也是一樣,寶寶當時沒有什麼疼痛沒有什麼哭鬧並不代表就沒有給孩子造成傷害,應該要持續觀察一段時間,以確保沒有問題。
寶寶掉下床的問題並不是一件小事,這種事情也不是不能避免的。可以通過幾個小方法去防止寶寶掉床的事情發生。
第一、儘量降低寶寶床高度
寶寶會進行爬動或者走動的時候可以給寶寶置辦一個小床,讓寶寶平常在這個床上玩耍。將寶寶的小床的高度設置的相對較低一些,這個可以讓寶寶哪怕一不小心出現掉下床的現象時也不至於會因為床的高度對孩子完成很大的傷害。
但是床的高度也不要太低,不然太低的床容易讓寶寶感受不到床和地面的高度,爬開爬去的不僅麻煩還容易造成寶寶卡在床底的隱患,所以家長在寶寶床的選擇上要多加用心,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
第二、在床的周圍添加護欄
不能給寶寶額外添加床的也可以在自家的床邊安上護欄,這樣也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在護欄安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護欄的高度和間隙問題,既然是防止孩子掉下床護欄的高度就應該不能讓孩子翻越,這要根據自己家寶寶的身高進行選擇。
對於間隙的問題不能超過6釐米,太寬會讓寶寶往外「鑽」,從而造成寶寶四肢或者頭部卡住的安全問題,得不償失。
第三、給家裡的地板鋪上地毯
鋪地毯的原因就是防止孩子掉下來的時候堅硬的地板磕到孩子,有寶寶爬動的時候家裡可以進行鋪一些柔軟的地毯,或者是有彈性的泡沫板等可以起到緩衝的東西。
這樣即使是在照看不周孩子掉下床了,有地毯的緩衝也不會給孩子造成很嚴重的傷害。並且在寶寶爬動的時候也可以避免孩子在地板上著涼的問題,一舉多得的事情很是方便。
寶寶掉下床原本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問題,所有的方法也是為了給孩子建立一個很良好的生長環境,家長要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要在孩子掉下床以後盲目的進行查看,否則會讓孩子置身第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