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為了進一步摸清制約經濟復甦的薄弱環節,提高六穩六保政策的精準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與智聯招聘形成課題組,根據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追蹤全國小微企業的人才供需情況,並針對6802家企業和4775名求職者開展了問卷調查,從經營狀況、融資環境、用工需求、創新升級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調查顯示,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增加,融資成本有所上升。51.1%小微企業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不足四成,而通過股票市場融資的小微企業佔比較少。
融資需求增加融資成本有所上升
調查顯示,截至8月末,四成小微企業營收已同比歸正。疫情對各類企業均造成了衝擊,但小微企業受影響程度更為顯著。一季度營業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的小微企業僅佔9.1%,二季度回升至24.9%,7月份進一步恢復至38.8%,8月份勢頭有所放緩,僅比7月份增加0.3個百分點,顯示疫後小微企業復甦動能有待進一步加強。
42.4%小微企業訂單同比增長,較大中型企業低6.9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同比增長佔比為49.3%,較小微企業高出6.9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間分化較嚴重,同比增長的企業佔比較同比下滑的高出16.4個百分點,而小微企業增長與下滑的比例差為10.5個百分點。四分之一小微企業訂單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小微企業產能利用率明顯低於大中型企業,26%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五成。大企業產能利用率在90%-100%之間的比重,較小微企業高出8.4個百分點,而小微企業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比例則高出大中型企業7.8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在50%-90%區間的企業數量較多,大中企業和小微企業各自佔比相差不大。
44.3%小微企業資產負債率逾四成,比大中型企業高11.4個百分點。42%的大中型企業資產負債率在20%以下,佔比高出小微企業12.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在40%-60%區間的小微企業佔比27%,較大中型企業高6.4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0%-80%的小微企業比重較大中型企業高4.7個百分點。分區域看,黑龍江、新疆、陝西和雲南的小微企業資產負債率低於20%比例較高,分別為51%,41.1%,39.2%和35.9%;海南、天津和北京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小微企業比例較高,分別有6.9%、5.6%和5.3%的小微企業資產負債率在80%-100%。
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的比重低於大中型企業,51.1%小微企業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不足四成。銀行貸款佔資金來源比重低於40%的小微企業佔比為51.0%,比大中型企業高出5.1個百分點。分區域看,山西、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區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更大,上述三個地區,銀行貸款佔資金來源比重在20%-40%的小微企業較多,分別佔比56.4%、54.1%和51.9%。安徽、上海和福建等地區小微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相對較小,均有超過44%的小微企業銀行貸款佔比在40%-60%。
除銀行貸款外小微企業主要通過公開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融資。除銀行貸款外,有30%的小微企業反映曾採用公開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融資,反映通過私募股權、私募債券方式融資的小微企業佔比分別為17.3%、17.1%。此外,金融租賃、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和信託基金進行融資也是小微企業常用的方式,而通過股票市場融資的小微企業佔比較少。
8月份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增加,融資成本有所上升。8月份,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佔比為35.9%,較7月提高3.9個百分點,融資需求呈現回升跡象。至於融資成本,二季度企業融資成本同比明顯下降後,7月份和8月份企業融資成本再次回升。8月份反映融資成本上升的小微企業佔比為34%,分別較7月份和二季度提高4.2、7.9個百分點。大中企業也面臨融資成本回升的壓力。
五方面重點問題值得關注
調查稱,小微企業面臨的五方面重點問題值得關注。
首先是市場拓展難:小微企業盈利能力受到嚴重衝擊。小微企業訂單量的同比下降和人力成本上升共同造成盈利能力下降。57.6%的小微企業訂單量同比下滑,訂單狀況下滑最為嚴重的行業則是貨物運輸、製造業以及餐飲、住宿、旅遊、出行、文化等服務行業,而疫情是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由於防範病毒而做出的物流受阻、推遲復產復工、減少外出就餐次數等行為,都會對這些行業造成嚴重衝擊;同時,招聘人數和福利支出的同比上升導致小微企業人力成本同步上升。
其次是區域間平衡難:不同地區小微企業競爭力差距較大。不同區域小微企業競爭力差異較大。從數量看,江蘇、山東和廣東等發達沿海地區小微企業佔全國比重最高,而西藏、青海、寧夏等地區小微企業較少;從經營狀況看,浙江小微企業盈利能力較強,而寧夏等地區盈利能力較弱;從招聘需求看,西藏等地區需求同比增長高於發達地區。
三是人才供求匹配難:部分職業人員供不應求、人才結構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小微企業人才供求匹配難、招聘難。從職位看,小微企業對技工/操作工招聘人數同比增長174.2%,但投遞人數僅增長41.2%;從學歷看,小微企業對高中/中專/中技學歷人才招聘需求同比上升,而這類人才求職者數量卻同比下降超過6%。以上因素導致人才結構與企業需求的不匹配。
招聘難的同時也面臨留人難問題。穩定性差、薪資水平不高和晉升空間小成為阻礙小微企業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人才對於這三種因素不滿意度分別高達42%,48%和55%,全部超過工資發放及時性和社保完備性的不滿意度佔比。
四是融資難: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和成本均有所回升。融資貴、融資難仍是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國34%的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較去年同期上升,這一比例環比有所提高,尤其是餐飲、住宿、旅遊、出行、文化等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技術服務、信息服務業。這是由小微企業自身的先天性不足和外部衝擊導致的,包括小微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管理缺乏規範,使得資金融出方不願意對小微企業進行融資,即使願意對其提供融資,也會要求小微企業支付較高的「風險溢價」,比如貸款擔保費用、諮詢費等,而疫情的衝擊更是讓小微企業處於高風險中,更難獲得融資。
五是創新升級難:小微研發投入和後期維護資金不足。小微企業獲取技術主要靠自主積累,但研發投入相對不足。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2018年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78.2%的小微企業發生研發投入,其中51.2%公司研發投入實現增長,平均每家272萬元,同比增長22.4%。但小微企業多數利潤微薄,難以支撐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例如,88.9%的信息技術類公司有研發投入,但是他們上半年淨利潤中位數只有20萬元。研發投入不足、專利維護費用高導致小微企業創新升級難。因其創新環境不足,小微企業很難吸引或留住創新型技術人才,這又進一步導致其創新能力弱,與大中型企業差距被繼續拉大。
促發展六方面政策建議
為了解決小微企業市場拓展難、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才供求不匹配、融資難和創新升級難問題,提出六方面政策建議。
一是指導小微企業提升自救能力、推動網際網路平臺賦能。各地政府及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網課或者實地指導的方式引導小微企業合理制定資金計劃,對原有的生產經營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同時,可以引導小微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增加營收、為企業賦能,如幫助家政服務、租賃服務等行業的小微企業與相應網際網路平臺準確對接,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優勢來扶持商家。以此幫助企業提升盈利能力,緩解外部衝擊。
二是定向扶持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政府可以出臺進一步擴大需求的政策,定向扶持重點區域和行業,如西藏、青海、寧夏等地區,以及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餐飲、住宿、旅遊、出行、文化等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技術服務、信息服務業,加大派發餐飲旅遊消費券等措施,配套拉動整體需求。
三是建立區域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定期對各地區小微企業營商環境進行評價,並對各地區影響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主體,採取禁入等相關市場處罰。以此幫助小微企業消除地域保護、歧視,營造健康營商環境。
四是增加發放人才補貼、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和提供人力諮詢服務。政府可以對有新增就業人數且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小微企業發放一次性增崗補貼來進一步擴充就業市場;開展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向小微企業定向輸送人才,幫助小微企業開展與中專、中技等學校的聯合培養項目,定向培養技工、操作工等稀缺職位,解決招聘難問題。同時,向小微企業提供人力諮詢服務,幫助他們建立與市場相符的薪酬和清晰的晉升制度,這樣才能在招聘到合適人才後將其留住為企業持續創造價值。
五是加大對研發設計、餐飲等服務業和製造業小微企業的普惠型貸款投放。通過優化額度測算模型、放寬授信準入條件等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線上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如線上極速申貸、線上支用等功能,解決融資難問題。
六是加大減稅降費獎勵和加強科研合作。為鼓勵小微企業創新升級,各地政府可以為擁有自主品牌、產品創新、專利較多的小微企業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等力度,以減輕小微企業創新成本,也可考慮發行基金籌集資金重點救助創新型小微企業。加強企業與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利用知識接近性和地理接近性的優勢,不斷提高小微企業吸收知識溢出的效率和加快創新升級步伐。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