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我想大多數父母有個不太恰當的認知。
起碼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是需要父母提醒和督促的。
咱不否認,肯定有那種,即使父母不管,也會主動去學習,自己制定計劃的孩子,但大多數的小朋友,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還是得父母多操心的。
我對涵涵的要求並不高,不要求她能自己每天去合理安排時間,主動學習,只希望她能在我提醒之後,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是自覺的、專注的。
有的家長說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熱愛、不專心,大都是因為沒有注意下面這些情況。
不要早早貼標籤
我們院子裡有個外婆,在她外孫還上一年級的時候,她就經常說:「我們從來都不指望我家娃能學習好,我們家沒有那個基因,他爸媽學習就都不行,他怎麼可能學習好呢?」
我還經常聽見有的家長說:
唉,我和他爸數學都不好,我娃的數學是沒指望了,沒人能輔導呀。
我娃數學還可以,就是語文不好。
我們家小孩整天就不愛看書。
……
每次聽見這些話的時候,我都會說,孩子才這麼小,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本想一起跟人家探討探討怎麼去改善這種情況,尚未張口你就會發現,對方想要的只是傾訴,然後等到問題嚴重時,把孩子送到培訓班,或者就此放棄。
孩子永遠不會因為家長的懲罰、督促或批評而喜歡上學習,越批評興趣越減少。
很多時候是大人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長期在不愛學習的標籤下,孩子就會對學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自卑而深信自己就是那個無法變好的差生。
獎勵好行為
你希望孩子展現出哪些行為,就去獎勵哪些行為。
正面管教裡有一句話說:當孩子們感覺好時,他們才能做的更好。
你的肯定,能讓孩子感覺他很好。
跟涵涵制定完暑期學習計劃沒幾天,我就去外地出差了,走之前我也擔心,我不在家的這3天,她會不會整天跟著爸爸一起看手機,不按時完成作業呢?
出差期間從早忙到晚,我也沒怎麼聯繫過家裡。
我回家的那天,給涵涵打電話,她說她在爺爺家。
我接到涵涵的時候,她背著一個小書包,裡面放著《舉一反三》和生字本。
她在車上問我說:「媽媽,你猜我這幾天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我說:「肯定有呀。」
她說:「是的,第一天的時候我一睜開眼睛就開始完成任務了,全部寫完,發現下午都沒事幹了,真無聊。」
你看,我不在家的時候,她自己安排時間,反而更自覺。
後來的學習中,涵涵也曾出現過懈怠,但我每次都不去理會這些「錯處」,反而是去表揚她做的好的地方。
比如,涵涵你看你每天都能堅持練琴,不用媽媽操心,我覺得我女兒太貼心了;
寶貝,你每次寫雙橫線裡的生字時,都好專心啊,難怪你那麼快就能寫完,還寫的很整齊,真是做到了又快又好;
寶貝,你看你的數學水平比媽媽都厲害了,《舉一反三》裡面的有些題我都不會呢;
……
這些鼓勵,都會讓孩子覺得「我能行」、「我能做好這些事」,她會越來越喜歡這種勝任感和成就感。
具體而誠懇的稱讚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內驅力是孩子堅持學習的動力。
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
最開始給涵涵歷史啟蒙的時候,她的興趣也不大。
搜羅了一圈市面上的歷史啟蒙書,沒有找到幾套我想要的。我就自己講故事給她聽,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共段叔之亂,這樣根據人物來講,她就很喜歡聽。
而涵涵是個好奇心很重的人,總是在聽完之後還有很多問題,而她問問題的過程中,就是往進填知識的最佳時期。
《小王子》中有一句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做那,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面對孩子的學習也是一樣。父母不需要強硬地灌輸,不需要不停地要求,只要激發出孩子內心的渴望,就足夠了。
對世界的好奇心,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慾,就足以引導孩子,主動地去發現和學習。
內驅力是學習的動力
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學習上是靠內驅力來驅動的,會更積極主動。並且敢於接受挑戰,不害怕失敗。
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長久下去,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靠外驅力驅動的孩子學習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讓父母高興。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難以持久,甚至會出現問題,比如一些孩子以好大學為人生最終目標,考完大學就覺得不需要再奮鬥了,從而沉迷於遊戲,最終掛科。
那麼內驅力究竟要怎麼培養呢?
1970 年的時候,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大咖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與理察·瑞安(Richard Ryan),提出了一個備受矚目的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這套理論提出了三個與生俱來的需求:
● 自主感 autonomy:是否發自內心,以及能否自我決策不受他人影響
● 勝任感 competence:是否有能力做到,以及可能達到的效果
● 關聯感 relatedness:是否有與人互動的機會
因此,想要孩子主動愛上學習,我們不妨試著滿足孩子的這三種需求。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之前給涵涵講古詩,我都是解釋意思,簡單交代下背景,她不排斥,也談不上有多喜歡。
而當我有一天,把跟古詩相關的故事講給她聽後,她就深深地愛上了讀詩、背詩。
我們一起讀《暮江吟》,詳細講完,再重複讀上兩三遍,她基本上就能背會了,然後晚上躺在床上,我倆還會複習一下。
我們常說孩子不喜歡什麼,沒有必要非逼著她去學,但可以試著用多種方式去引導,沒準她會愛上自己曾經以為不喜歡做的事兒。
很多孩子不喜歡讀古詩,是因為字不常見,或者聽不懂,但若是你給她講好玩故事,孩子就沒有抵抗力了。
因此,有時候孩子不愛學,有可能是咱的引導方法不對。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不被貼標籤,不被控制和強迫,願我們的親子關係裡都少一些雞飛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