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物理試題中,雖然力學、電學每年總是作為重點內容來考,但聲、光這些八年級上冊的知識點也不能完全不重視,畢竟也是物理學中最最基礎的部分。而這些知識點,往往在選擇、填空題中考查,光學很有可能考一道實驗題,因此光、聲這部分題也是眾多高手「爭奪分數」的「重點地盤」,正可謂「細節決定成敗」。
對於這一類題,很多人認為,還不全出簡單題?
坦白地說,中考物理試題中聲、光這些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的題確實比力學、電學的題要容易一些,但大多數人都不能保證這部分題能夠在考試中一分不減。因此,對這些內容的複習,大家平時仍然要細心、認真地對待,爭取讓自己在細節中取勝。
一、聲
聲音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到了高中,要學到機械振動、簡諧振動,聲音也是由機械振動而產生),音量(響度)由振幅(振動幅度)決定(單位為分貝),音調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色由振動物體的材質決定(有時可用來辨別不同的發聲體)。
振動規則的聲音為樂音,振動不規則的聲音為噪音。
一些景區的「回音壁」指的是聲波的反射現象;「共鳴」的本質為「共振」,指的是兩個物體由於固有振動頻率相同,一個物體振動時進而帶動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聲波也是機械波的一種,到了高中,要學到機械波),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這點和光不一樣)。通常情況下在各種介質中,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氣體中傳播得最慢。超聲波的速度(聲速)比電磁波的速度(光速)慢得多(光也是電磁波的一種),聲波在空氣中(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而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 =3*10^8m/s(三乘以十的八次方)。
按照振動頻率不同,可將聲波分為超聲波、聲音、次聲波三種,超聲波指的是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波,次聲波指的是頻率低於20赫茲的聲波,而介於兩者之間的聲波為我們能聽到的聲音,超聲波、次聲波我們都聽不到。
二、光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能在真空中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 =3*10^8m/s(三乘以十的八次方)。
在介質均勻的同種介質中,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比如,小孔成像現象。
光也具有反射、折射、色散的性質。
在光的反射定律描述相關的試題中,要先說反射光線再說入射光線,不得倒置。
光的反射可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鏡面反射指的是人在鏡子中或者在水面上看到自己;漫反射指的是太陽光照在物體上,使我們大家看到了物體的本來面貌。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條光線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反射角。這裡大家還要注意:作圖題中如果要求畫出入射光線或者反射光線,一定要標出法線、入射角、反射角。
平面鏡成像具有這樣的特點:成像和物體關於鏡面對稱(包括到鏡面的距離總保持一致)。
大家還要注意:考試中如果出平面鏡成像的實驗題目,玻璃板一定要與水平桌面垂直放置,實驗才能夠準確。
筷子在水中部分彎折、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淺、海市蜃樓、凸透鏡成像都屬於光的折射現象。其中,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放大鏡、老花鏡、遠視眼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近視眼鏡)。至於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一個大、哪一個小,要看光線從什麼介質射到什麼介質。
在光的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在「凸透鏡成像」實驗試題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1、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實像,而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虛像都是正立的。
2、凸透鏡成像實驗前,要「調節共軸」,即保證燭焰中心、透鏡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3、凸透鏡的一倍焦距是成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縮小像的分界點。
4、光路具有「可逆」的性質。物體通過凸透鏡成的實像能在光屏上清晰顯示時,物體如果換到像的位置,像也換到物體的位置,且光屏上的像仍然清晰顯示。
雨後的彩虹,指的是光具有色散的性質,說明白光可色散為不同顏色的光,而不同顏色的光也可合成白光。
在生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聲汙染和光汙染,有利於保護地球環境。
總之,光、聲這部分的簡單題比較多,但重要在於,簡單題要盡最大所能爭取不丟分,才能讓自己處於領先地位,甚至贏得整場考試!
關注教育,我們一起提高,四海興家教永遠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