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曾吃人肉,如此安排,豈不是有損劉備仁義形象?

2020-12-19 奕天讀歷史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還真寫了劉備吃人肉之事。而在東漢文學家王粲所著史書《英雄記》中,也有關於劉備軍在廣陵與袁術交戰時,因為缺糧,吏士「自相啖食」之事。

演義中,曹操準備打袁紹,但是,又擔心佔據徐州的呂布會趁機偷襲。在郭嘉的建議下,曹操奏封袁紹為大將軍、太尉,兼都督冀青幽并四州。曹操還密信贊同了袁紹要討伐公孫瓚的想法,誘使袁紹與公孫瓚開戰,無暇東顧。

同時,曹操又派人送密信給屯住在小沛的劉備,相約呼應,共取呂布。結果,劉備同意助曹的回信卻被陳宮意外所得。呂布得知消息大罵曹操,並派高順、張遼等人進攻劉備。

劉備得知呂布來攻,急派簡雍赴許都求援。曹操聞信派夏侯惇馳援小沛。

小沛城外,夏侯惇戰敗了高順,卻被曹性一箭射中左目。夏侯惇拔矢啖睛,一槍刺死了曹性。高順則趁夏侯惇受傷之機,率軍從背後掩殺,擊退了曹軍。

接著,呂布、張遼、高順率軍,擊潰了關羽、張飛兩軍;又尾隨劉備,殺入了小沛城內。關、張二人收斂殘兵藏到了山中,而逃跑小能手劉備,再次置家小於不顧,棄城而走,投奔曹操而去。

正是在劉備奔曹的途中,發生了劉備吃人肉之事。

途中,劉備絕糧,只能在村戶人家中求食。百姓們一聽是劉備,爭相貢獻飲食。羅貫中褒劉貶曹,還真不是假的,百姓如此擁戴,顯得劉備的聲望十足呀。

這一天,劉備投宿到了少年獵戶劉安家中。劉安聽說是劉備,趕快尋找野味給劉備做食物。因為沒有準備,「一時不能得,(劉安)乃殺其妻以食之」。

劉備一邊吃,一邊問:「此何肉也?」

劉安沒有說實話,而是告訴劉備:「乃狼肉也。」

劉備也沒有懷疑,飽食了一頓,在劉安家休息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劉備到後院取馬,準備離開之時,才發現一個婦人在廚房被殺死了。而且,婦人胳膊上的肉,已經被割去了。

「玄德驚問,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直到這時,劉備才知道昨天吃的是劉安妻子的肉。劉備到底怎麼想的,無法知道,但是,表面功夫必須做,「不勝傷感,灑淚上馬」,然後稱謝而別。

曹操得知此事之後,派人賞賜了劉安百金,作為獎勵。

如果按照現在的道德標準來評定,這位殺妻的劉安絕對是個十惡不赦之徒。不過,在當時,卻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講究忠義為先。所以,劉安所做之事,被稱為了「義」舉,還得到了曹操的賞賜。

不過,劉安相比「割股奉君」的春秋三傑之一的介之推而言,卻差遠了。介之推在隨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逃亡之時,因為斷糧,便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混同野菜做成羹湯給重耳吃。如果劉安也割自己的肉,而不是殺害妻子,那麼,劉安也會跟介之推一樣偉大,值得後世永遠尊敬。

但是,劉安殺妻以饗劉備,卻有點像春秋時的齊國易牙,殺掉了幼子給齊桓公做羹湯。易牙以此獲得了齊桓公的寵信。劉安唯一與易牙不同之處是,確實找不到食物了。所以,劉安殺妻有值得原諒之處。只能說他的行為,是既不值得褒揚,也沒必要過於苛責。

再看劉備。他對於吃人肉之事,毫不知情,自然對其寬厚、仁義的形象,沒有太大的損害。但是,劉備的戲沒有做足呀。他不應該只是灑淚,還要叮囑劉安好好安葬其妻。在曹操賞賜劉安的時候,他也應該給劉安已經死去的妻子請求一些賞賜,給個名號之類的。

可是,劉安的妻子,死去也就死去了,什麼都沒有獲得,眾人也都默認忽視了。由此也可見,在元末明初《三國演義》成書之時,女子的地位還是非常低下。與其說羅貫中寫劉備吃人肉之事,會影響劉備的高大形象,倒不如說羅貫中在無意中,赤裸裸的記載了古代女子的悲慘地位。

在歷史上,人相食的事情屢有發生,古人雖然不提倡,卻也並不會以吃人為莫大的恥辱。三國時期,同樣如此。

《英雄記》中記載了劉備在廣陵與袁術相持時,「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發生了人吃人之事。而曹操照樣沒能免俗,《世語》載:「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

歷史上,劉備在徐州期間,應該確實吃過人肉,所以,羅貫中才安排了劉備投奔曹操時吃人肉的情節。只是羅貫中假裝劉備不知道吃得是人肉,保全了劉備的寬厚、仁義形象。

但是,歷史上吃人肉,特別是在明知的情況下,雖然不是什麼恥辱之事,卻還是會有損仁義的。曹操「由是(即以人為糧)失朝望,故位不至公」,因為以人肉做過軍糧,導致最初沒能封公。所以,演義中的劉備雖然很高大上,但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在本質上,卻並無太大的差別。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的劉備形象對照
    劉備字玄德,是涿郡涿縣人,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這些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寫的差不多,沒什麼區別。這也只是初步介紹劉備的身世,三國演義後文書中的劉備那可是個大義凝然的君子形象。但在三國志中劉備的事跡就不是很露臉了,甚至有點小人行徑。
  • 三國演義中有多少是虛構的?起碼30%在美化劉備勢力
    所以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挑燈夜戰都是編的,正史倒是有兩軍激戰中大將被陣斬,比如關羽殺顏良,黃忠殺夏侯淵,但是單挑真沒有。其實中山靖王有100多個兒子,等傳到劉備這一代子孫都有好幾千,三國演義裡的那套劉備家譜,沈伯俊先生考證過是假的。所以劉備這皇叔可能是漢獻帝當時想對抗曹操,拉攏人心給亂封的。在晉、南北朝的史書裡,劉備就是一割據軍閥,和亂臣賊子沒什麼區別。 4、曹操被醜化始於宋朝 三國演義裡曹操基本上就是奸詐的代名詞,其實正史裡他還是蠻正能量的。
  • 《三國演義》中的讓徐州,歷史上存在麼?劉備是如何輕鬆拿下徐州
    本來只指望樹立自己「仁義」人設的劉備怎麼也沒有想到,陶謙想來想去都想不開,於是便病死了。最後劉備也是兵不血刃的輕鬆拿下了這個富庶的州郡,總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在《三國演義》中,陶謙因為劉備的仁義,所以才在最後的關頭將徐州讓給了劉備,那麼歷史上陶謙真的有讓徐州這個動作麼?難道陶謙真的自願麼?
  • 趙雲忠勇仁義,但這件事好像做錯了:劉備很傷心,諸葛亮也不滿意
    趙雲之忠勇,在劉備集團是有目共睹的,趙雲的仁義,在《三國志》和《雲別傳》中也有記載:諫阻劉備及荊州集團瓜分蜀中有主田宅,是為仁;博望之戰生擒同鄉夏侯蘭並將其推薦給劉備擔任軍正(軍中執法官),是為義。忠勇仁義的趙雲有虎威將軍之稱,並且被劉備稱讚為一身是膽,但是很奇怪:建安十九年(214年)拿下成都之後趙雲就被提升為翊軍將軍,但是直到劉備駕崩的章武三年(223年),趙雲整整十年沒有得到提升。
  • 攜民渡江千古絕唱,漢昭烈帝仁義無雙!仁義,劉備創業的金字招牌
    你願意安排軍隊幫助老百姓嗎?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劉備是假仁義,但是他做了一輩子,假的也成了真的了!普通人能做得到嗎?可見這是真心真意的,發自肺腑的仁義,做不得假。因為劉備自己也是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他的皇室身份是不是真的我們暫且不去考究,他出身貧寒,知道老百姓疾苦這些都是真的,所以,他才能心懷百姓,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始終堅持「君輕而民貴」的思想,才能吸納天下俊傑投奔,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重新站立起來,這就是「仁義」這兩個字的分量!
  • 哭泣、垂淚、痛哭,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為何那麼愛哭?
    從哭泣的原因分析,史籍中劉備的哭簡單明了,《三國演義》中的哭其性質則變得複雜繁多。有表示對漢室忠心的哭,如傳漢帝被害的「痛哭終日」;有突出劉備為國為民仁德形象的哭,如請諸葛亮出山時的哭,百姓追隨罹難時的多次大哭;有表現劉備仁義的哭,如哭劉表,哭劉琦之死,劉璋投降之哭;有突出重義氣、重兄弟情義的哭,如哭關、張之死;有表現器重人才的哭,如哭徐庶離去,痛哭龐統之死;也有人性真情流露的哭,如與趙雲分別的哭,得知劉安殺妻供己食的傷感等。
  • 尤勇演劉備,于和偉演劉備,嚴屹寬演劉備,都輸給了最後一位
    陳凱歌也曾執導過一部三國,它是《三國群英會之呂布與貂蟬》。由黃磊,陳紅,保劍鋒 等出演。保劍鋒飾演了劇中一代英雄劉備。造型較孫彥軍版有較大變化,感覺還是孫彥軍版更好一些。保劍鋒是內地演員,歌手,是上海戲劇學院高材生。96年出演《真空愛情記錄》正式出道。
  •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何四辭徐州,好人要做絕,人設很重要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嗨,哪怕沒看過《三國演義》聽過相聲的也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有一個「三讓徐州」的典故,這也是《三國演義》名字的來歷之一(註:侯批三國) 不過,大家似乎都注意到了陶謙為民著想「三讓徐州」的美德,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劉備還有個「四辭徐州」呢。
  • 歇後語劉備摔阿鬥是真的嗎?劉備和阿鬥之間有什麼故事
    看過三國的各位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對劉備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揭秘歇後語中劉備摔阿鬥背後的故事。有一則歇後語「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大家應該都曉得吧。但是劉備摔阿鬥的真相絕不只是這麼簡單,還有傳說中的摔傻阿鬥也不是這樣造成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這個故事,也可以增加大家對歷史故事的興趣。
  • 此人曾殺龐統、圍張飛,深得劉備喜愛,為何諸葛亮卻將其斬殺?
    作為羅貫中眼中的三國正統,劉備是個時常"開掛"的人。他手上最厲害的"外掛"大抵就是諸葛亮。不過有時候,諸葛亮這個"外掛"的考量也不是那麼順劉備的心意,比如將劉備賞識的張任斬殺。
  • 《三國演義》中的一條喪家之犬——劉備
    當時四海一劉備,至此已堪悲失腳。出語翻為樂國想,是人止可偏方看。提及《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各位看官回想起什麼呢?一個輾轉騰挪,不甘人下的梟雄?一個收買人心,腹黑狡詐的小人?一位攜民渡江,以民為本的仁君?一個怒傷心肝,為義伐吳的兄弟?
  • 仁德這兩個字真的說的是劉備嗎?其實並不是!
    要是我說到莽夫兩個字的話,那麼肯定很多人就會想到張飛了,要是我說到仁德兩個字的話,那麼就肯定有很多人想到劉備了。或許有很多說劉備其實只是假仁義,但是實際上他的這個假仁義也是一個比較到位的仁義了。不管是在外面還是在裡面。劉備給人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仁義二字!當然,很多人都是在三國演義當中看到他的性格的,但是實際上這本書是有很多都是作者的主觀思想的!
  • 日本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劉備扮演者卻很怕中國人生氣!
    日本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沙雕導演指導,劉備扮演者怕被惡搞!如今的影視劇很多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翻拍,國內的四大名著是一些很好的題材了,這些題材也很受觀眾歡迎。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化的著名代表作,近日,日本媒體宣布日本一著名電視臺將翻拍《三國演義》電影,可見中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日本的觀眾十分喜愛《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他們喜愛這部作品的原因不乏熱血、忠義、智謀等等日本人喜愛的因素。為此他們還開發了很多關於《三國志》的遊戲,日本街頭,到處可見有關《三國演義》的漫畫、小說、海報等等。
  • 劉備其實並非仁君,那他靠什麼取天下?
    《三國演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仁德無雙的劉備形象,他和諸葛亮代表了古代人民對於聖君賢相的嚮往。但如果我們細看歷史,會發現劉備並非一位仁君。這是為什麼呢?劉備第一,對於君主。孔子將「愛人」作為「仁」字最通俗的解釋,並說「親親為大」。
  • 《三國演義》裡劉備的武藝如何?當不亞公孫瓚
    提到《三國演義》裡的劉備,人人都知道三英戰呂布的典故。但是在關羽、張飛這等萬人敵熊虎將的光芒下,劉備的武藝並不出彩,以至於很多人有劉備是幫倒忙的負數這一誤解。其實放眼全書,劉備的武藝雖然稱不上驚世駭俗,但也堪稱可圈可點,三英戰呂布絕不是浪得虛名。
  • 三國歷史真相: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並非因為劉備賢明
    《三國演義》裡寫道,徐州牧陶謙因為派屬下都尉張闓帶領二百騎兵,護送曹嵩往昌邑。結果張闓見財起意,殺了曹嵩及其家眷,取財逃跑了。 卻引來了曹操攻打陶謙,之後就發生陶謙連續三次禮讓徐州給劉備的故事。
  • 趙子龍一介武夫,行事卻如此矯情,都是被劉備帶壞了
    《三國演義》裡的猛將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脾氣,比如呂布見利忘義,張飛的行事魯莽,還有關雲長的義薄雲天,雖然脾性各自不同,但是總體說來少不了武將的勇武耿直;偏偏有個趙子龍卻和他們行徑大異,反倒是處處表現得像一個儒生,動不動就講禮義廉恥,所以很多人說趙雲矯情!
  • 劉備臨死前說了一句話,趙雲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忐忑不安
    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作於元朝末年。作者寫書時摻入了自己的情感,雖然基本和歷史走向吻合,不過擁蜀反魏的思想一目了然。書中曹操是個奸惡無比的小人,劉備卻是個為人忠厚的好人。像這本小說中有個情節是劉備將死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做的確實仁義。不過這僅僅是書中的說法,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大多人都同意這個說法,理由是因為劉備確實是個仁義之輩,做到了仁至義盡。
  • 說三國話權謀(54):劉備「伏龍、鳳雛」得一安天下,何以未如願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 劉備為何如此喜愛法正?或許是法正活出了劉備年輕時候的樣子!
    公元217年,劉備率領張飛、馬超等人攻打下辨,曹操則安排曹洪與曹休等人出兵抵擋,蜀漢大軍與曹魏大軍開始了對峙。戰事前期,蜀軍多次被曹軍擊退,交戰中吳蘭、雷銅等將領戰死,蜀軍死傷眾多。法正不僅能勸得盛怒的劉備撤退,還能勸得劉備容納了空有其名而無才學的許靖。在劉備大軍包圍成都時,蜀郡太守許靖打算出城投降劉備,但事情還沒開展就洩露了,他又被劉璋所獲,在劉璋投降後,劉備認為許靖賣主求榮,因此不想任用許靖,當時諸葛亮都沒能將劉備勸住。